彭洋现在哪里就诊 http://www.hyfdcw.com/news/58270.html

如今杭州新华路南面不远处有条长庆街,北宋时这里叫北桥巷。当时这一带叫安国坊,坊内有座吉祥寺,寺里有个叫守璘的和尚,在院里辟了一大块土地,搞了一个很大的牡丹花圃。圃中栽培的牡丹有近百种,株数以千计,暮春时节,花开万朵,真当是姹紫嫣红。

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说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代以来,牡丹的“发烧友”层出不穷。唐朝李肇在《唐国史补》中就说当时的人们赏牡丹花,“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在中唐,著名的宰相裴度,临终前还叫人把自己抬到牡丹丛前,说:“我不见此花而死,可悲也。”一个宰相,希望死在牡丹花下做风流之鬼,可见牡丹的声名,当时超过任何花种。到了宋朝,文人士大夫对牡丹的热爱有增无减。景祐元年(),欧阳修作《洛阳牡丹记》,洋洋两千七百余言,记述了牡丹花的品种,解释牡丹花名的由来,记述洛阳人赏花、种花、浇花、养花、医花的方法,使得牡丹在文人墨客中的地位更为提高。

苏东坡在杭州,每逢春暮,观赏牡丹都是他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熙宁四年()冬,苏东坡来到杭州。熙宁五年()春是他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这年三月,正是暮春时节,牡丹盛开,他冒着小雨,去了明庆寺赏牡丹。

霏霏雨露作清妍,

烁烁明灯照欲然。

明日春阴花未老,

故应未忍著酥煎。

霏霏细雨下的牡丹,像明灯燃烧一样开放,光彩闪动。即便到了明天这牡丹依然会绽放青春,我会不忍心将它煎了吃。牡丹怎么煎了吃?《复斋漫录》记载了一则典故:“孟蜀时,兵部尚书李昊每将牡丹数株分遗朋友,与牛酥同赠。且曰:‘俟花凋谢,即以酥煎食之,无弃秾艳。’其风流贵重如此。”大意是说:孟蜀国的兵部尚书李昊,经常将牡丹花分赠给朋友,同时也给他们一些牛酥(牛乳熬的油),并跟他们说:“等到牡丹花凋谢后,就用牛酥和花瓣一起煎食,不要浪费牡丹花的秾艳美丽。”可见当时人们对牡丹的珍重。

苏东坡喜欢牡丹。巧合的是,当时的杭州知州沈立,也是一位牡丹迷,曾写过十卷《牡丹记》。东坡去明庆寺赏牡丹后没几天,三月二十三日,沈立便邀请东坡同去吉祥寺赏花。

东坡在后来的《牡丹记叙》一文中,记载了这一天热闹非凡的情景:“酒酣乐作,州人大集。……饮酒乐甚,素不饮者皆醉。”他为此写了一首《吉祥寺赏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

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

十里珠帘半上钩。

作为杭州的二把手,折了一枝牡丹花插在自己的头上,在万人云集的春日里招摇过市,在今人看来,这不是活脱脱一个为老不尊的形象吗?但在东坡那里,管他什么官、民,在春天里享受大自然的欢乐,才是真的。说到这里,应当插一句,苏轼当时三十七岁,按说绝不算老。但“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人在人生寿程的计算上比今人要悲观得多,而对青春少壮的珍惜和努力也因而胜过了今人。

十多年后的东坡真的老了,在京师重阳酒后又簪过一次花(这次当是菊花了),引得侄子们拍手大笑:“伯伯还这样吗?”“人老簪花不自羞”正表现了诗人的放旷性格。这句诗,与“将谓偷闲学少年”一起,至今还常被中老年行辈中人借作解嘲的习语。

沈立同东坡关系不错,可惜时隔不久便调任他职,杭州知州由福州人陈襄接任。这年年底冬至日,苏东坡独自一人去了吉祥寺,作诗一首:

井底微阳回未回,

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

不是花时肯独来。

过了十几天,又独自来寺一游,题诗道:

东君意浅著寒梅,

千朵深红未暇裁。

安得道人殷七七,

不论时节遣花开?

牡丹的花季在暮春,如今才交阳回,司花的东君当然没工夫去提前完成年度计划。殷七七,字文祥,是传说中“能开非时之花”的仙人。关于他有一个故事:一个叫周宝的人,曾经在长安与殷七七相识。后来周宝镇守浙西,数年后,殷七七忽然到他这里来玩。当时鹤林寺有一棵杜鹃,高一丈有余,每到春末,花开烂漫。有一天,周宝对殷七七说:“鹤林寺的杜鹃花,是天下奇花。我听说你能让花在顷刻之间开放,那你能让这树杜鹃开放吗?”殷七七回答:“当然可以。”周宝问道:“马上就到重阳节了,你能让它在重阳节这天开放吗?”于是殷七七便提前两天到鹤林寺住了下来。午夜时分,有一个美丽的女子来对殷七七说:“我是上天派来管理这棵杜鹃的。这一树花在人间已经超过一百年了,不多久就要回到天宫阆苑。这一次,我跟你一起催开它。”说完这话,女子倏然不见了。第二天早晨起来,寺僧惊讶地发现,这棵杜鹃花的花蕊已经渐渐打开了。到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杜鹃花就开得像在烂漫的春天一样了。

苏东坡在这里是说,殷七七曾在九月的深秋里催开了鹤林寺的杜鹃,可如今到哪里去找他来助一臂之力,催开不是花时的牡丹呢?“不是花时肯独来”,不仅因为东坡对牡丹的热爱,也因花及人,含有想念太守沈立的意思。

幸运的是,新任长官陈襄也是苏东坡的同道中人,他虽然不是沈立那样的牡丹专家,却也是一位诗人,与东坡处处有共同语言,两位时常在公事之余一起出游和吟咏。

次年()春天,轮到苏东坡来邀请陈襄同赏牡丹了。苏轼先将吉祥寺的牡丹之盛,向陈襄大肆吹嘘了一番,然后说:使君您怎么说也是一个诗人,诗人不风流,怎么算得上诗人?而诗人不去看牡丹,又怎么算得上风流?一番话将陈襄说得心里发痒:“好好好,一定去,一定去!”

第二天,性急的东坡先下了凤凰山,直奔吉祥寺而去。在吉祥寺,东坡一边欣赏着牡丹的国色天香,一边等待领导陈襄的到来。然而东坡一等不见人,二等不见影,陈襄一直没来。一会儿小厮来报,说陈襄有要事处理,不能前来。

“这家伙说话不算数啊!”当时东坡心里一定嘀咕了这么一句。可不能这么便宜了他,苏东坡看着牡丹花,心生一计,呵呵一笑,挥手便写了一诗,吩咐小厮转交陈襄。小厮急忙赶回官府,陈襄打开条幅,看到了东坡写的这首名为《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不至》的诗:

今岁东风巧剪裁,

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信花应恨,

直恐明年便不开!

东坡警告陈襄:这牡丹这么多情地等待你的到来,你却放她鸽子;你对花不守信用,这牡丹一旦花容大怒,到了明年就不开给你看了!

“牡丹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的警告果然起了作用。陈襄第二天便赶到吉祥寺来。东坡好像算准了这招管用,早用前韵重赋一诗,等待他的到来。陈襄一到,东坡就吟道:

仙衣不用剪刀裁,

国色初酣卯酒来。

太守问花花有语,

为君零落为君开。

东坡说:你看,你一来,牡丹就像醉了酒一样娇憨盛开。而牡丹花也对你说了,为你零落为你开。如果明年你不来的话,她便还是不开。明年你来不来,自己看着办吧。

这年冬天,吉祥寺出了一个奇迹,十月间竟然盛开了几株牡丹。为了这件奇事,陈襄兴奋之下,写了两首牡丹诗,说牡丹花“不假东皇运化工”,没有借春风春雨便能巧运化工,在冬日开放。

竟有这样神奇的事情,东坡也怀疑是不是殷七七真的来助兴了。他写了《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其中的第一首写道:

一朵妖红翠欲流,

春光回照雪霜羞。

化工只欲呈心巧,

不放闲花得少休。

明明是“妖红”,偏偏要说“翠欲流”,南宋诗人陆游起初对此花色感到奇怪。后来入蜀,在成都集市上看到一块“郭家鲜翠红纸铺”的招牌,问当地人才知道四川方言“翠”就是“鲜明”的意思,苏东坡在此用的是家乡语言。

对于牡丹,苏东坡充满深情和眷恋。只要到了赏牡丹的季节,东坡总是会想到那些赏牡丹的日子,也不会错过赏牡丹的机会。熙宁七年()三月,苏东坡因在常州赈灾无法回到杭州,便在常州太平寺净土院赏牡丹,看到其中有一朵淡黄色的牡丹,特别新奇,便赋诗一首《游太平寺净土院观牡丹中有淡黄一朵特奇为作小诗》:

醉中眼缬自斓斑,

天雨曼陀照玉盘。

一朵淡黄微拂掠,

鞓红魏紫不须看。

或许是苏东坡的缘故,直到今天,在常州人民纪念苏东坡的“东坡公园”里,每年都有大片的牡丹盛开。暮春时节,来自各地的红男绿女涌向公园,观赏牡丹的鞓红魏紫,好不热闹!

十五年后,苏东坡第二次来到杭州任知州,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他整治西湖,修建苏堤,公事繁忙,比任通判期间少了许多的闲情。但在内心深处,他依然不忘牡丹。元祐五年()春,东坡因公事繁忙错过了赏牡丹的季节。直到四月十八日,已经是“绿暗初迎夏”的时节,他和刘景文一起去真觉院赏枇杷,才写了一首诗,表达错过牡丹花期的遗憾。元祐六年()春,苏东坡又写过一首《三萼牡丹》的小诗:

风雨何年别,

留真向此邦。

至今遗恨在,

巧过不成双。

这首小诗,纪昀认为“太小巧”,而谭元春却评价其“小巧自佳”。

摘自:杭州出版社优秀文化丛书《前生我已到杭州》

点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hy/8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