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学校在龙子湖校区举办“农大红”牡丹移栽仪式,迎回了抗战期间由老一代农大人在流亡办学地潭头镇培育并传承至今的牡丹。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成吾,潭头镇党委书记常光磊、牡丹捐献人任景岳,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参加重走办学路社会实践小分队的同学一起参加了活动。

李成吾和常光磊、任景岳老先生共同为“农大红”牡丹培土移栽,并代表学校为任景岳老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表达了学校对任老先生的感谢。

随后,双方还就开展校地合作开展了座谈,就校地合作达成初步意见,具体合作形式等需进一步实地论证,确定具体的合作方向。

抗战期间,我校在潭头镇办学5年,是抗战流亡办学历时最长的一段时间。在潭头期间,我校师生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任景岳老先生的叔叔任世俊先生经常到农学院南地花卉蔬菜实验基地帮忙,提供工具、搭建温室,并与农学院师生相互学习、切磋技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作为友谊的象征,农学院师生赠与任老先生一株牡丹和一棵黄月季,以表友情。“潭头惨案”后,南地花卉蔬菜实验基地被毁,但赠与任世俊先生的牡丹被保留了下来,并得到精心照顾。后来,这株牡丹移栽给了任景岳老先生继续培育,茁壮成长,开枝散叶。

此次“农大红”牡丹移栽活动是我校暑期重走办学路社会实践成果的一部分,重走办学路共8支小分队,奔赴南阳镇平安国寺、栾川潭头镇、淅川荆紫关、陕西宝鸡石羊庙、苏州狮子林、开封、郑州、许昌,收集到了河南大学农学院办学旧址窗户一副、农学院学子住宿房子瓦砾若干,发现了当年在淅川荆紫关上课场所魏村小学旧址,极大的丰富了我校校史。校团委的重走办学路社会实践不仅让学生们更深刻的了解了我校的办学历史,是团委“爱校荣校”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为丰富我校校史也做出了贡献。校团委已将活动纪实、学生感悟以及校史完善等整理成10万余字的文稿,将会出版成册,作为学生校史校情教育的重要载体。

——本期编辑:王聪珂——

——责任编辑:申利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hy/8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