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策划招聘求职QQ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0845.html

玉楼春

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词的开篇,他先交代离别的情状,撷取一个独特的片段,借动作与画面生动地勾勒出男女双方具体的依依离情。“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他在筵席上打算告诉对方归来的日期,不料还没开口,那女子美丽的容颜早已变得凄惨,声音也哽咽了。归期真能说定吗?男子之所以无法说出来,因为他深知这不过是安慰的话语,自己前途未卜,也犹疑不安。女子看着对方欲言又止,知道他身不由己,无法给予承诺,自己除了默默承受,又能如何?而且良宵苦短,看着对方殷殷情意,想着别后无人怜惜,不禁悲从中来,容颜愁惨,泣不成声。此情此景不是人间离筵别席上常见的画面?那么离愁别恨什么时候能终止?欧阳修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本来都会有这种为情而痴执的心,因别离而产生的憾恨无关乎外在的风物变化。就是说,情乃与生俱来,跟外在的事物不相干,也毫无瓜葛,所以李煜说:“人生愁恨何能免?”

世间之所以充满哀愁怨恨,欧阳修点出了问题的症结,就是因为有情。因为有情,所以就有了长相厮守的痴念;因为有情,所以就有了慧剑难断的牵挂;如是,遂令人脆弱地禁不起生离死别的疼痛。所谓触景伤情、睹物思人,那些熟悉的景色、相同的事物之所以让人伤心难过、思念无穷,关键就在人们心中有着一份无法忘怀、执着难断的人间情谊。风月本是不惹人的,而人却自己去惹风月。惹了风月,又怨风月,可是明月清风原是自然景象,而悲欢离合则是人间情事,两者有何关系?真正让人深陷愁苦之中的,应是我们自身太过执着于感情了,遂难以自解。

下片回到离别的主题,作者以为既然人生有情,而别离生恨,那必然是无法避免的情况。明知如此,他于是劝人也自劝,“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是说送别的歌曲唱一首已足以令人悲痛不已,因此千万不要一直不停地弹唱新的曲调,让离别的人不断地忍受那锥心之痛。事实上,在离别的场合,人们往往做不到那么干脆,反而是明知故犯,总是不忍骤然分手,希望尽量拖延着时间,于是双方便一首一首地唱下去、听下去,直到最后一刻不得不离去为止。欧阳修这两句其实是强调,不管两人能在一起的时间有多长、歌曲唱几首,其实都一样,无法消除心中的离恨。一曲就让人肝肠寸断了,再唱下去只会更悲痛欲绝,那又何苦呢?我们之所以禁受不了因离别而产生的悲伤,就是因为太过执着于感情了。

离别会带来感伤,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受到伤害而故意逃避情感,或者让自己变得绝情、无情啊!欧阳修认为我们如果愿意去爱,就应该勇敢地去追求,享受那最甜蜜美好的爱恋,才不枉此生。这样的话,真的面临分离时,就能轻松告别,心中也没有遗恨了。他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来说明,“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他说,如果你是个爱花的人,就应该到洛阳城去,看遍该处的名花,将这美丽花城的春色全纳入胸中,然后才能从容无憾地与春风话别,了无遗憾。“洛城花”,指洛阳城里的牡丹花。洛阳以产牡丹闻名。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考中进士,不久即出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在洛阳居住了三年多。牡丹色泽美艳,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宋代的洛阳城普遍种植牡丹,当时的品种就有九十多种。

欧阳修甚为爱赏,他后来撰《洛阳牡丹记》说:“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独立与洛花敌。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阳争高下。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洛阳亦有黄芍药、绯桃、瑞莲、千叶李、红郁李之类,皆不减它出者,而洛阳人不甚惜,谓之果子花,曰某花某花,至牡丹则不名,直曰花。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爱重之如此。”他对洛阳牡丹真是赞誉有加。后来北宋末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也跟着说:“洛中花甚多种,而独名牡丹曰花。”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亦云:“唐宋时,洛阳之花为天下冠,故牡丹竟名洛阳花。”

欧阳修这两句的意思是,爱花如爱恋他人,不应因花美而容易凋零就不愿去观赏,谈爱情也一样,不能因害怕面对生离死别而却步。既然要爱,就一往情深,努力地去追求那份爱情,认真地去爱你所钟爱的人,纵情在欢乐之中,享受人生的美好,那么就不会有遗憾了。

欧阳修这首词展现了他的豪宕而沉着的态度,写出了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词中用“直须”“看尽”“始共”等叙写口吻,十分任纵有力,表达了一种不甘心轻易放弃的自我期许,充满兴发感动的力量,极具启发意义。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东坡四十一岁,在密州任上。东坡之所以选择到山东的密州任官,主要是希望能与在齐州任书记的弟弟子由见面,没想到事与愿违,隔了一年还是缘悭一面。又逢中秋佳节,他不禁悲从中来,写了这阕词。词的序文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说是“兼”,其实“怀子由”恐怕才是这阕词的创作主因。

词的上片先写酒醉的遐想,暗暗透露了心中的不如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东坡探问的当然不是一般的天文知识。人之所以向天发问,是因为人间许多问题得不到满意的解答,很多烦恼无法消除,所以就希望老天能给予一番指示,得到一个终极的答案。事实上,明明知道不可能得到响应,却仍不断地发问,就是要表达难以释怀的苦闷。东坡所关心的,是一个生命的存在意义的问题。“天上”与“人间”是相对的情境。“天上”代表永恒、不变,月亮就象征完美、再生,是绝对的自由、快乐的境界。“人间”则相反,它代表有限、变化,交杂着各种生老病死、成败得失、聚合离散的情事,让人容易受到影响,随之而有喜怒哀乐等情绪之反应,心灵不易得到真正的平静。东坡说“我欲乘风归去”,未尝不是想借此挣脱人间的苦恼。

不过,人到了天上,住在月宫,真的就活得自在吗?东坡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意识到那终究有着无法克服的难题。月宫又称广寒宫,我们的凡躯怎受得了那绝对的寒冷?其实,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绝对的孤单寂寞。李商隐的《嫦娥》诗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他认为嫦娥偷吃了不死之药,幽居月宫,每个夜晚对着蓝天碧海,心情分外寂寞凄清,想必她也懊悔不已。确实,人们追求永生,如换来长期的孤独,那值得吗?东坡入世的情怀甚深,他爱家人、朋友,如要舍弃所有的人间情谊以得到永恒的生命,东坡应该不会接受。因此,他便打消了“乘风归去”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重新正视眼前的美好。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说今夜开怀畅饮,而且在月下跳舞,清影随人,这样的快乐情境哪像在人间,简直就像在仙界一般。东坡认为人世间是我们生存的居所,无法逃避,虽然它有着种种的限制,但只要我们诚心地接纳它,心灵是可以得到解放,不受身体所拘限的。因为真正的自由不能仅凭外在的事物而获得,它主要源自我们的内在体验,只要我们能忠于自我,得到精神的自由,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况都能乐在其中,便能突破人间的藩篱,心里自然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快乐自在。不过,真正要做到坦然无碍、行止自如,需要长期的锻炼功夫,时刻都要面对人生种种难题,必须勇于反省,不断学习,身体力行,才能达到那样的境界。那是一段漫长而极富挑战性的人生历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东坡词里所说的,只是偶发性的表现,没有更深刻的生命体悟。但从他能找到自我化解的方式,可见他理性、豁达,能轻松面对人生的一面。

东坡在欢饮中抒发遐想,享受月下醉舞的乐趣,可是当酒罢归来,夜深人静时,独自对着一轮月色,却又难免触景伤情。“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照进雕花的门窗,照着失眠的人。东坡无法入睡,因为他想起了在齐州的弟弟子由,心中有着又虚度了一个佳节的感叹。于是他质问月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怀有恨意的,但为什么偏要在人离别时展现出那么圆的样子?东坡的老师欧阳修不是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吗?月当然与人无恨,是人本身的问题。人之所以因月圆人不圆而生出恨意,乃由于自己执着于情,无法纾解心中离愁的缘故,自己睹物思人,却反过来诿过于物,实在无理。

词写到这里,东坡和一般词人无异,触景伤怀,带出负面的情绪。不过东坡毕竟不是一般词人,如同词的上片所述,东坡自有理性的一面,也有化解愁情的能力,更何况他意识到作为兄长的他,要将这首词送给弟弟,又怎忍心将愁绪扩散渲染,影响在另一方也想念着自己的子由的心情?此时,东坡心情平静了下来,经过一番思辨,体认到情感的本质是可以超越限制的,只要彼此关怀与爱护,便能证明它的存在。他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东坡以为人的情绪随着离合聚散的情况而有悲欢哀乐的反应,而月亮则时有时无,或圆或缺,循环不已,因此月之盈亏与人之悲喜心情从来就不容易配合得那么对称。再进一步说,人之际遇谁能预料?月亮的形态亦随时而变,两者实质上也没什么关联。何况世间许多事情都是相对的,我们难道一直都要让自己受着各种变动不居的人情物事之影响,弄到心神永远都得不到安宁吗?人的一生中必有难以弥补的缺陷,世事无常也非人力所能操控,然而我们能够深信不疑的,不就是心中的一份情?

人间的情谊是东坡生命力量的重要来源,也是他面对挫败失意时不至于被击倒的精神支柱。所以东坡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和弟弟说,祈愿大家都健康无恙,虽然远隔千里,也是可以共同欣赏一轮美丽的月色的。东坡想要表达的是,人间的情感是相对的、互动的,今夜我在这头望月而怀想弟弟,那么子由在另一头不也正望着月亮而想念着我?人如能放开怀抱去看待世间情事,不陷溺在个人的情绪当中,多一份同理心,体贴对方的温情,就能焕发出一种正向的生命力量。这时看见的明月就不是惹人生怨的月亮,反而觉得它是人情汇聚的处所,是人与人之间情志不渝的见证,充满着甜蜜、温馨与美好。

东坡以理导情,表现出一种豁达、温厚的情怀,为天上的明月赋予了一种清旷的精神。从东坡开始,人们抬头望月,都会感到一份温情。这一份情能跨越时空,令无法相聚的人们都得到安慰。所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如东坡其他词篇的结语一样,比如“也无风雨也无晴”,“人间有味是清欢”,“此心安处是吾乡”,都不是抽象的概念,也非哲理思辨所得的意境,而是东坡从实际生活中体证的心得,所以他写来平易近人,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的这首《鹊桥仙》是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歌颂爱情的永恒意义,是悲观词人难得的甜美温馨之作,历来安慰了无数离别的爱侣。

由来七夕都充满着伤感的情味,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重逢,莫不视之为悲剧的情节。古诗说:“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写出了牛郎织女“相思相望不相亲”的憾恨。深受离愁所苦的词人秦少游,却在这首词里重新为这个传说赋予了更积极、正向的意义,显现了他对天长地久的坚贞爱情的一份信念。

词的内容大意如下:纤细的云霞做弄出各种巧妙的图案,那飞快的流星像在空中传恨,这两位久别的神仙爱侣,悄悄度过了银河。在这萧瑟的秋风中、晶莹的白露下,他们终于相会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虽是一年一度的约期,却胜过世上无数长年累月离居的人,无法如期相聚。这句也可解释为胜过人间夫妻之朝夕相会,如果他们同居却不同心,怎能和牛郎织女有着恒久不变的情爱相比?

下片说:他们缠绵的感情,如水一般地轻柔荡漾,可是这回美好的会晤却又如梦般迷离而短暂。别后归去时,他们真不忍去看那条走过的鹊桥之路。此去之后,又要在等待中度日,多么令人难受。“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者在最后这两句为故事赋予了新的意义,他认为只要两人的情意长久不变的话,那又何必在乎朝朝暮暮厮守在一起?整首词主要传达的意思是,只要双方的爱情是坚贞不移的,短暂而永恒的佳期,比起平凡乏味的朝夕与共的情爱美好得多。

从欧阳修对情的执着表现,“直须看尽洛城花”那种愿意承担爱的苦果而付出努力的豪宕精神,到苏轼正视人间情爱相对性的一面,以旷达的怀抱化解人间的离恨,展现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体贴、温馨、美好又高远的意境,再到秦观体悟到情之质感的重要性,不必在乎是否常相聚,是相当能鼓舞人心的。他们的词带给我们的启发是,即使久别经年,始终都让人有着一份支撑的力量,不会因恨别而否定了情,反而更因有着无穷的思念,而见证了情的深厚又真实的意义,并且相信它是可以超越时空、足以彰显人的存在价值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jz/10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