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 http://www.txbyjgh.com/m/

在中国绘画中,很多绘画作品都具备一定的吉祥寓意,这是与中国民俗文化想联系的。从图像学视角来解读花鸟画,能更深入地了解其民俗意蕴和图像意义。

葫芦画集中体现了中国画在点、线、面上的特点,说葫芦画是中国画特点的集大成者亦不为过。葫芦题材花鸟画图像的第一个层次是着眼于中国画的本体语言,偏重于对其绘画风格的认识。葫芦枝茎称为“蔓带”,谐音“万代”,故而“蒲芦蔓带”谐音为“福禄万代”,大吉大利的象征,葫芦与它的茎叶一起被称为“子孙万代”。葫芦的果实里面有很多种子,所以自古以来人们把葫芦作为“繁育生育、多子多孙”的吉祥物,葫芦被很多民族认为是人类的始祖而崇拜,中国的很多民族都有人类起源于葫芦的神话。从文献上看,我国古代民间就有以葫芦等为多子象征的信仰。后来道教兴起,葫芦被纳入其宗教体系。

吴昌硕《依样》网络图片沈周《墨牡丹》石涛《墨牡丹》

围绕葫芦的生长态势、性能与实用性,古人不断将逐步发展的感知、希望、幻想加之于它。如适应性强、长势好、果实累累圆润饱满,令人联系家族兴旺、繁衍、美满。又因其实用性强,既能容纳、包藏,又寓意顺利、富裕、如意。由济水、共济,代表保平安、济世救人,进而代表医药、健康、长寿,甚至包括驱灾难、避凶险。

蒋廷锡《牡丹》蒋廷锡《牡丹》蒋廷锡《牡丹》

千百年来,牡丹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牡丹富贵至今传,万卉丛中色更艳。岂是此花能富贵,芳名元在万花先。”是明代陈鹤题牡丹诗一首,道出了牡丹在花卉中的独尊地位。唐代诗人王建在《闲说》诗中提到“王侯家为牡丹贫”,王毅也有诗句“牡丹娇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唐代王公贵族赏花作乐,为买牡丹挥金如土。白居易《买花》诗谈到了牡丹之贵:“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唐代的赋税制度,百朵牡丹花与二十五匹娟等值,顶得上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可见,也就是从那时起牡丹在人们的心目中渐渐地树立起富贵的象征,吉祥的象征,繁荣昌盛的象征,且这一象征意义也逐渐为中国人民群众所接受,并溶化在血液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印记。

图画见闻志网络图片徐熙《玉堂富贵图》网络图片滕昌祐《牡丹图》网络图片

唐末五代时期,以画牡丹见长的画家不胜枚举,在画史上可圈可点者有徐熙祖孙和黄筌父子。徐熙的《玉堂富贵图》工笔重彩,艳而不俗。其孙徐崇嗣能传其家法,开创了没骨牡丹之先河;黄筌及其子黄居宝、黄居寀,以擅作“富贵花”著称,所谓“黄家富贵”,除了在画中表现出雍容华贵之气外,在很大程度上还来自于他们的绘画题材——牡丹。此外,这一时期以画牡丹名垂画史者尚有于竞、滕昌祐、王畊、刘寀、梅行思等。其中,滕昌祐有《牡丹图》行世。《图画见闻志》称其花鸟“笔迹轻利,傅彩鲜泽”,可以看作是对其牡丹画的最好注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jz/11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