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惜花人
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 相逢若问何名氏家住江南姓本秦 随着薛宝钗的登场,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公子红妆这出大戏的帷幕终于拉开。每个人带着结局走来,带着结局离去。 在《红楼梦》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有一首古怪的定场诗: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何名氏,家住江南姓本秦。作者似有凭此诗让红楼读者解谜红楼惜花人之意。“何名氏”“姓本秦”,红楼中人,秦姓者无非一可卿,一秦钟,作者似乎并不想让读者“猜笨迷”,可仔细一下,却又完全不对。在《红楼梦》一书中,“花”代表着年轻女儿。秦可卿与公公爬灰,与小叔子淫乱,秦钟与男人厮混,与尼姑暗通款曲,这配得上红楼惜花人一称?因红楼惜花人涉及全书主旨以及定性,需要逐字逐句分析。 要想知道惜花人是谁,我们要看看第七回写了什么。第七回前半部分作者借王夫人陪房周瑞家的视角,写周瑞家的探望生病的宝钗,引出冷香丸的来历,后替薛姨妈送宫花给凤姐和各位姑娘,交代了贾琏、熙凤、平儿三人的关系以及王熙凤和秦可卿的交情,埋下了惜春做尼姑的伏笔。本回后半段写贾宝玉宁国府遇秦钟,焦大醉酒说出宁国府丑闻。 受高鹗续书的影响,我们会认为日后宝钗会成为贾府女主人,经历抄家,操持贾家大事,独自抚养与宝玉的孩子,红楼惜花人的评选该有她一份。但事实上薛宝钗并不爱花,她还吃花,将桂花蕊掐了喂鱼。 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末药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 作者已经给了薛宝钗食百花之蕊的设定,再写她是惜花人的可能性不大。作者虽在《红楼梦》中写宝钗对众女儿的体贴,却也写她事事圆滑,“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轻易不肯显露真心。 周瑞家的受薛姨妈吩咐,送宫花给各姑娘带,我们顺着周瑞家的视角先来看看每个人收到宫花的反应: 周瑞家的受薛姨妈吩咐,送宫花给各姑娘带,我们顺着周瑞家的视角先来看看每个人收到宫花的反应: 迎春和探春:二人正坐在一处下棋,命丫鬟收下。 惜春:和尼姑智能儿玩耍,见周瑞家的送花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做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 王熙凤:与贾琏一块儿,吩咐彩明给东府小蓉大奶奶(秦可卿)送去两枝宫花。 秦可卿:无描写 林黛玉:和贾宝玉解九连环玩,见周瑞家的送花来,便问道:“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十二枝宫花送给六人,除了贾惜春和林黛玉有所表示外,其他人均没啥回应。红楼惜花人是谁?我们先看贾惜春,林黛玉我们留着和贾宝玉一块讲。熟悉《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惜春最后是做了尼姑,探春评价她“孤介太过”,尤氏骂她“心冷口冷,心狠意狠”,贾惜春对尤氏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第七十四回),惜春的仙曲里写: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 书中对她描写着墨不多,从这些仅有的描写可以看出,贾惜春冷漠孤僻,远离众人,她立志保住自己,不管贾家人的死活,没有和贾家同生死。她悟道出家并非虔诚信佛,实乃孤介绝情,冷心冷面。贾惜春不太可能是惜花人。 我们看看以刘心武为代表的红学大师对惜花人的论断。刘心武认为秦可卿是红楼的惜花人,他认为秦可卿是废太子的女儿,在他自己的续书中将已故的秦可卿当成全书灵魂去写。刘心武认为贾家败亡的关键在于贾元春出卖秦可卿致使秦可卿命丧黄泉,后贾家招致报复。“秦”姓在古代经常用来指代美女,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东汉末年的美女秦罗敷。《红楼梦》在秦可卿的设定了沿用了“秦”姓的传统,作为红楼第一美人,又是警幻仙姑的妹妹,写她是红楼惜花人倒也讲得通,但这样的解读忽视了秦可卿命运的关键因素——“淫”,完全背离了《红楼梦》小说文本。秦可卿的判词和仙曲写道: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焦大口中的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与读者所想的一样,指的的确是两拨人。爬灰指的是贾珍偷媳,对象是秦可卿,养小叔子指的是秦可卿养男人,对象是小叔子贾蔷。由于批书人怜惜秦可卿死后仍托梦王熙凤让他顾念贾家,让芹溪删去遗簪、更衣等情节,这就导致了秦可卿之死成了一个谜团。(我们后面会单独做几期文章解读秦可卿)87版电视剧《红楼梦》虽然根据脂批和判词还原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情节,但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读者,让观众认为秦可卿是被贾珍逼迫的。作者在评价妙云时写的是: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哪怕对是深陷淖泥,作者对妙玉仍是充满怜惜同情,作者不太可能怀有受害者有罪论的思想。而面对秦可卿,作者直接骂她“败家的根本”,“宿孽总因情”。实际上是秦可卿主动的烂淫,为贾家覆灭埋下伏笔。俗话说:万恶淫为首。秦可卿的烂淫离间了贾珍与贾蓉父子之情,为日后贾家覆灭埋下伏笔,也为自己上吊身亡种下祸根。贾探春曾言: 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我们再看看《红楼梦》中又一姓秦之人,秦钟。书中未写秦钟如何惜花呵护女儿,反而写他与男子厮混,在姐姐秦可卿的丧礼时与尼姑智能儿偷情,后气死父亲秦业,最终自己也命丧黄泉。这样的人,怎么也不可能是红楼惜花人。秦钟的出场,在甲戌本的夹缝中有一条脂批: 设云“情种”。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 “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出自南朝梁刘缓的《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玉台新咏·卷八》),原诗是一首淫诗,脂批讲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合上了秦钟在书中纨绔淫乱的形象。秦钟非真惜花人,而应做反语解。依照书中内容,“秦钟”音同“情钟”,和瑞大爷风月宝鉴作用一样,意在警醒世人妄动淫邪。 《红楼梦》第八回末在交代秦钟身世时,顺带提到了秦可卿的身世,指出从姓氏判定惜花人是不合理的。 秦钟一一的答应,回去禀知他父秦业。这秦业现任营缮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下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那秦业至五旬之上方得了秦钟。 我们前文已从原书八十回的情节推断出秦可卿和秦钟并非红楼惜花人,这里提到秦可卿是从养生堂抱养来的,这也就有诗中的“姓本秦”所冲突。《红楼梦》一书在情节处理上,欲显山石,又用迷雾截断,让人如坠迷津,也许这才是《红楼梦》的高明所在。但顺着书中旁出的细枝,按图索骥,环环相连,便可发现在迷雾之中仍有一条道路直通山顶。作者在介绍秦钟身世时,引出秦可卿的来历,养生堂一弃婴,意在点明“姓本秦”仅从姓氏入手实乃歧衢。 在《红楼梦》第七回,除了上述分析过的人物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贾宝玉。贾宝玉和林黛玉我们一起分析。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的惜花人的论断几乎是不言而喻的。贾宝玉爱护大观园的姊妹丫鬟,为她们操碎了心,贾宝玉祭金钏祭晴雯,写《芙蓉女儿诔》,林黛玉爱花葬花,为花落泪,为花泣血,用血泪写下《葬花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不仅是红楼的惜花人,还是红楼的葬花人。《葬花吟》暗示林黛玉在葬尽贾家众人,用血泪报还神瑛灌溉之恩之后,最后魂归太虚。从全书内容看,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确称得上红楼惜花人。但是第七回开篇的定场诗中提到的“相逢若问何名氏,家住江南姓本秦”所指何意呢?可见“秦”当作他语解。这里我们需要引入蔡元培先生的“清风明月”说。 一般的观点,认为《红楼梦》是曹家事,《红楼梦》的作者是江宁曹家曹寅之孙,是胡适先生等人考据出来的。在胡适之前,《红楼梦》的真实作者和所写何事,一直都是未知的。随着近些年红学的发展以及历史考察的成熟,胡适先生的观点愈发站不住脚,红学界已经渐渐不提曹家事了。《红楼梦》历来就有考据索引之争,但由于某些历史原因,考据成为主流(后面会做几期文章解读曹家说,因为所设内容繁多,这里就跳过)。《红楼梦》,一歌二喉,蔡元培先生认为《红楼梦》一书乃“揭清之失,悼明之亡”之作。作者有意将带血的历史写成红粉闺阁,将血泪的教训用风月之笔描摹写就。一时听不懂的读者无须着急,后面我们会做多期文章一一解释。因为红楼惜花人涉及到《红楼梦》主角和主旨的定性,我们需要提一下,这里只做红楼惜花人的推断。可能有熟悉《红楼梦》的读者了解过潘重规先生的贾宝玉隐喻传国玉玺之说,在《红楼梦》中也有玉玺传说、玉玺缺角、金镶玉等典故。对于红楼惜花人的论断,一般认为是贾宝玉或林黛玉,但其实应该将二者合在一起看才能获得一个比较完备的解释。 贾宝玉和石头的隐射历来争论不休,有说贾宝玉是传国玉玺的,有说贾宝玉是国家,华夏政权的,也有说是通灵宝玉才是玉玺的。程高本篡改了神瑛侍者下凡,让读者误以为补天剩下的女娲石和神瑛侍者是一个人,后面会单独做几期文章缕清贾宝玉和通灵宝玉之间的关系。其实贾宝玉和通灵宝玉之间的隐射既是分离的又是一体的,贾宝玉象征华夏政权的时候他可以是华夏政权,象征玉玺的时候贾宝玉又可以指玉玺,同样按照新索隐派观点林黛玉既可以是玉玺缺角的那块,又可以隐射代表大舜正统的最后一位皇帝,按新索隐派的观点《红楼梦》中的人物隐射是多重的。需要提一下,贾宝玉隐射的传国玉玺并非是完整的,历史上王莽篡政,太后王政君不肯交出传国玉玺,将玉玺摔崩了一个角,后王莽用金子修补。在《红楼梦》中,贾宝玉隐射缺角玉玺,林黛玉隐射玉玺缺角那块,薛宝钗隐射的是镶玉的金子。一时听不懂没关系,本号会长期做《红楼梦》的解读。 传闻始皇帝统一六国,得和氏璧,刻成传国玉玺,命李斯刻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后传国玉玺代代相传,但是自北宋灭亡以后传国玉玺就不知所踪。《红楼梦》中通灵宝玉的由来和玉上的字也有相应的情节。 未嫁先名玉,指的是传国玉玺的由来和氏璧。 来时本姓秦,指的是自秦统一六国以来代代相传的华夏政权。 家住江南,指的是明朝旧都——南京,石头城。 华夏政权一脉相承,最后落到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肩上。“惜花人”乃“惜华人”。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喜欢的小伙伴欢迎点赞、评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jz/11896.html
- 上一篇文章: 红楼梦中究竟谁是惜花人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