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瓶花的风格在前、中、后三个时期各有不同特色,大致表现为前期更加隆重庄严;中期更显清远淡雅;而后期又向古典回归,在淡雅的基础上增加了几分严谨与庄重。但从明代瓶花发展的整体上来看,明代瓶花在形态造型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花材较多,枝叶隆盛,结构复杂,色彩也较为明丽,整体形态呈现出大气庄重,繁盛丰满之感;二是花材较少,枝叶清朗,结构简单但错落有致,忽略色彩表现,整体形态呈现出静谧淡雅,清疏幽韵之感。

前一种的隆盛瓶花常常是宫廷之中插花的典型,但在明代宫廷之中,受朱元璋节俭去奢法令的影响,宫廷的插花活动远不如前代繁盛,大致仅于重要的节日之时,如元旦、端午等,才偶有插作。所以明代的瓶花艺术实际上还是由文人所推动,也以文人的癖好为主流。而文人主要是依据不同的生活场景、不同的插作需求而创作不同形态风格的瓶花。

一、风格变化,明代瓶花从时间上看,明初由于国家处于开拓与初建时期,明太祖开国一直实行去奢法令,插花只在重要节庆日进行,通常需要营造盛大且活跃的节庆氛围。而在艺术风格和思想理论上,明初也都继承南宋,所以大致上明代前期的瓶花比中后期的瓶花在风格上更显庄严华美。

以同样的小瓶插花为例,明初宣宗的《壶中富贵图》中的瓶花以三朵牡丹为主,花朵等高对称插于花瓶两侧,左后方一个花苞稍稍出头,花与花之间以叶来填补,穿插其中,花叶紧塞瓶口,叶片间高低错落、层层递进,打造出疏密有致的空间。圆润的铜壶使整件瓶花作品形态丰满,虽然只使用了牡丹花与叶两种花材,但结构紧密繁复,确实彰显了

牡丹的雍容富贵之气。再看明末陈洪绶的《山茶瓶花》,与宣宗的牡丹瓶花相似,都采用了花叶紧贴瓶口的插作方式,但明显这件山茶瓶花更加舒朗。两朵山茶花上下错落,辅以零星几片绿叶衬托,更显山茶花的娇美。下方配以较为瘦长的铜瓶,作品整体形态婀娜,空间结构上更加松弛而富有张力。

明中期,社会经济已经活跃起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物质文化的提升,同时花事也相比初期更加普遍。而在思想文化上,心学逐渐成为主流,文人思想更加开放,更加注重对自身心性的修养。

插花风格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变得更加平静和收敛。文人们往往插花修性,因而明中期的瓶花也深深地打上了一种幽韵淡雅的文人风格的烙印。这种文人风格的瓶花主在以少胜多,以最少的花材营造最深的意境,因而对于花材和花器的选择十分注意,常选用清雅脱俗、品性高洁之材。瓶花整体色彩亦平淡不张扬。

如陶成的《岁朝供花》,花材选取松枝、梅花、山茶花、灵芝、水仙花,这些花卉植物在传统文化语境下都有着洁傲的气韵与高尚的品格象征。整体色彩没有起伏,树枝的木色与松叶的深绿搭配青铜壶,整体的色彩平淡稳重。

明后期,社会商品经济继续发展,物质环境更加丰富,商人的社会地位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商人开始向士绅身份转变。思想文化上,心学的一些继者们逐渐丢弃了其最重要的批判精神,逐渐走向固化;而另一些文人,如王艮,则在经济环境的影响中,阐发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实用思想。

此外,如《瓶花谱》、《瓶史》等瓶花专著早已出版发行,并受到文人追捧,因而此时的文人插花已经有了一定的规范,风格上追求古意雅称,格调高雅,没有了中期插花的随性特征。晚期瓶花注重线条感,色彩再次受到文人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jz/12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