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导引怎样写出事件的波澜
怎样写出事件的波澜? 虹桥中学陈友中 《话题引入》 同学们都比较喜爱《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究其因,恐怕多半是被其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波澜起伏所吸引吧!人们常说:看山,爱其连绵起伏,岗峦谷壑,蜿蜒千里;看水,喜其汩汩滔滔,奔腾不息,十折九回;看文章,欣赏其波谲澜诡,引人入胜,出乎意料。“文似看山不喜平”“无曲不文星”,我们写记叙文最大的忌讳是见头知尾、平铺直叙、波澜不兴如流水帐。那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呢? 《方法提炼》 (一)层层铺垫 1、含义: 铺垫,是为了突出描写的主要对象,而用另外与之有关的人(或物)作衬垫,即所谓“水涨船高”的一种记叙技巧。一般塑像有一个基座,基座何用?提高塑像的地位。文章的铺垫亦然。它有“山外有山山更高”的表达效果,使被描写的对象鲜明突出,给读者强烈深刻的印象。同时还可以使文章跌宕起伏,读来有如登山观景,一步一层天,一景胜一景的感觉。 如周教颐的小品《爱莲说》开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里作者旨在表明自己“独爱莲”。但不明言,先举“陶渊明独爱菊”再举出“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后,才指出“予独爱莲”,这是运用层层铺垫法。运用此法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不胜枚举。如朱自清先生的《绿》等。 铺垫通常分两种:先写出与描写对象有关的人(或物)好,再写某人更好,这叫积极铺垫,如吴伯萧的《猎户》;先写与描写对象有关的人(或物)坏,再写某人(或物)更坏,这叫消极铺垫,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二)先抑后扬 1、含义 拳师的拳头缩回来再打出去就更有力。文章刻画人物形象也有类似的以退为进的方法。记叙文描写的形象是为了赞扬的,却不直接写其美好的品行,而是先有嘲讽的态度贬低和否定,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之后,再作下面描写,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叫做“先抑后扬”。其方法是写人物的行文前抑后扬,同一人物的前后形成强烈的相反对照,使文章显得有气势;以“抑”烘托“扬”,使所刻划的形象更丰满,因而留给读者的印象更深。例如《红楼梦》第三回对贾宝玉的描写:王夫人说:但我不放心的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惫懒人物,懵懂玩童。 一语未了……已进来一位年轻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不可。”……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上面几段文字写贾宝玉,目的是要颂扬,却先在宝玉未出场前通过王夫人之口及黛玉从母亲处听说等方面作一抑再抑的艺术处理:宝玉是“混世魔王”“惫懒人物,懵懂玩童”。而后笔势一转,肖像描写宝玉是个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与黛玉对话显示宝玉并非无知。这里对宝玉这个人物的刻画比较典型地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方法。 (三)巧设悬念 1、含义 设置悬念,就是在作品某一部分或处理情节结构时,故意摆出疑团,来引起读者对作品人物命运或矛盾冲突的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专业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jz/1247.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日语牡丹花,散郁祛瘀,养血和肝,减轻月
- 下一篇文章: 春暖马上花开,今年您拍的牡丹能得大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