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有考证说来自吕梁
古县三合牡丹闻名全国,谁看了都赞不绝口。 5月前后,牡丹花事繁盛。比如,山西古县的神奇牡丹花王有“天下第一牡丹”的美称;太原名刹“永祚寺”庭院中种植的牡丹珍品——明代牡丹“紫霞仙”,虽有多年的种植历史,干茎苍老,但枝叶茂盛,花朵繁多,香浓色紫;太原晋祠公园是目前太原市品种最多、面积最大的牡丹赏花园;还有,3年后将建成的太原植物园要开设一个牡丹专类园,市园林部门已对全国各地的牡丹品种进行摸底,看看哪些牡丹仙子能够落户省城……山西这么喜欢牡丹,是有很多渊源的。 A 有史料说牡丹老家在汾州 女皇武则天以牡丹寄乡愁 牡丹,贵为花中之王,倾国倾城,史学界考证它来源于我省汾阳。这个说法和唐代两位文人段成式、舒元舆有关,他们都认为河东道汾州(山西省汾阳县)众香寺是牡丹的老家,一说初唐,一说盛唐。 认为盛唐说的是诗人段成式,他在《酉阳杂俎》里说:“牡丹,前史中无说处……成式检隋朝《种植法》七十卷中,初不记说牡丹,则知隋朝芍药中所无也。”一开始,因为牡丹可爱的样子像芍药,但比芍药还妖娆,宿枝如木,所以暂时取名叫木芍药,这时牡丹还仅仅是芍药的附庸。后来,牡丹有了自己的名字,并且蔚为大国,芍药相形见绌,反倒成为“落谱衰宗”。段成式记述:“开元末,裴士淹为郎官,奉使幽冀回,至汾州众香寺,得白牡丹一窠,植于长安私第。天宝中,为都下奇赏,当时名公有《裴给事宅看牡丹》诗。” 认为初唐说的是文人舒元舆。他在《牡丹赋》序文中说:“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寝(寖)盛。”这里的上苑应指长安的后苑。西河是县名,是汾州的治所,与武则天的老家并州文水(文水县)毗邻。武则天虽不是在老家出生的,但一直对家乡有很深的感情,那么把老家土地上的花木移植到长安,绵绵不绝的乡愁就有了地方安放。 显庆五年(),高宗、武则天去了一趟并州,阴历二月到达,四月离开,恰值牡丹开放的季节。这是武则天仅有的一次衣锦还乡,很可能她在宴请亲族、乡党时知道了牡丹。不过,他们这次是由洛阳去的,依然又回到洛阳。两年后,他们又回长安住了3年。牡丹很可能在这期间由汾州传入长安,或者是武则天由并州回洛阳时交代过先移入长安,或者是再回长安后派人移植。《唐诗纪事》说高宗时后苑已有双头牡丹了。后来,当政治中心移至洛阳后,长安皇宫中的牡丹只能缓慢地培植、发展,三四十年后初具规模,不仅刻画在公主墓石上,还扩大到兴庆宫、华清宫和宰相家里。 武则天之后,长安再度成为政治中心,牡丹因而大放光彩。开元末,诗人裴士淹把牡丹移入长安自己的住处,无非是由于当时长安牡丹昂贵而稀少,还没有普及到他这样的郎官家中,而他的家族又是河东大姓,知道祖籍的风土人情,于是在出使途中,顺便到牡丹的故乡去弄一棵回来玩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B 唐朝一株牡丹价格顶得上百十石粮食 太原人白居易独爱白牡丹 唐代赏牡丹蔚然成风。京师长安最为突出。唐代文学家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召铺宫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意思是说,京城的春季将要过去,大街小巷来来往往奔驰着喧闹不已的车马,都说是牡丹盛开的时节,呼朋引伴、争先恐后地赶去买花。“春暮”之时,正是农村青黄不接、农事又加倍繁忙之际,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长安城中,却忙于“买花”,把没有买到、把玩当做可耻的事。 牡丹在盛唐时作为商品已经进入市场,价格一直高居不下。有了一丛红艳的牡丹,就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打个比方,牡丹价格的高昂,应该和相应时期的粮价比较,才能明白是什么概念。有史书记载,天宝年间“牡丹价重”,当时粮食价格为:“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贞元年间,一棵牡丹卖数万钱,而粮价除了在战争和灾荒等特殊情况下猛涨外,正常年景一斗不过文。贞元三年(),“粟斗直百五十钱”,贞元八年“江淮米斗直百五十钱”;元和六年()竟跌到“米斗有直二钱者”。这么看,一株牡丹竟顶得上百十石粮食的价格。 唐代大诗豪白居易是太原人,对白牡丹有一种特别的情愫,他在《白牡丹(和钱学士作)》诗里记述:“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他感慨城中赏花的人终日在花丛中往来穿行。白色的牡丹颜色太素,人们并不观赏它,可是它也拥有牡丹之名。由于时人大多喜欢大红大紫,白牡丹因其素淡且栽种过多而受到了冷落。其实花的资质与芬芳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不过是欣赏人的口味不同罢了。世间其他的事不也是如此吗! 白居易对白牡丹甚是怜爱,心情估计有一丁点抑郁吧。 C 白牡丹抗则天旨意,逃到古县三合落户 太原永祚寺牡丹种于明代,多岁了 我省的牡丹现在著名的有几处,比如声名遐迩的三合牡丹在临汾市古县三合,这是经过专家考证的、目前国内单株最大的野生白牡丹,高1.83米,冠幅4米,丛围15米,被誉为“天下第一牡丹”,可以说是“国运昌时花运盛”。而且,花开时节,浓香馥郁,随风荡漾,满园飘香。 这株牡丹还有一段神奇而美丽的传说:据明朝所著《事物纪原》第十卷《牡丹》中记载,这株白牡丹与洛阳牡丹还有很深的渊源。 传说,一年腊月初八,武则天与群臣在上林苑饮酒赏雪。突然发现白皑皑的雪堆里有朵朵盛开的红梅。有大臣献媚:腊梅冲寒开放,是为了颂贺大周。武则天说,腊梅尚且知道礼节,为什么其它的花不效仿呢?大臣说,您是天子,若下一道御旨,百花一定能齐放。于是武则天借酒写下一道诏令: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放,莫待晓风吹。 这就是著名的《腊日宣诏幸上苑》。诏令一下,其它的花都不敢抗旨,一夜之间全部开放,只有牡丹不畏权贵,不违花时,没有开放。第二天,武皇把大部分牡丹焚烧了,剩余牡丹贬往洛阳,改名“洛阳花”。这就是洛阳牡丹的来历。贬解途中,有一株白牡丹逃到山西古县境内。相传当时有一车夫在路上遇到一位白衣姑娘和四位红衣少女,便让她们搭上自己的车,来到三合村口。下车后,五人不见了踪影。第二年春天,村里的庙中忽然长出一株白牡丹,高约六尺,冠幅丈余,四株红芍药侍奉左右。原来,白衣女子就是押解途中逃脱的白牡丹,四位红衣少女是仙子随身的丫环。从此牡丹仙子就安身在三合村中。 太原永祚寺的牡丹名气也很大。大雄宝殿前的七株紫霞仙牡丹是明代种的,已经多岁了。这里的牡丹地位高贵,芳香浓郁,凝聚着历史的厚重,独特静美。 唐代刘禹锡说:“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源于山西,名不虚传。本报记者 郭志英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jz/136.html
- 上一篇文章: 山东好时节您有一封来自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
- 下一篇文章: 一封来自牡丹源的感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