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纪事”由江阴市档案史志馆主办

随着五一假期的结束

立夏悄然而至

不少花儿也到了花期末尾

而被誉为“花中之王”的牡丹

则在假期吸引了大批游客的目光

▲洛阳牡丹

南北朝时期,牡丹开始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并且栽培范围由长江、黄河流域向全国扩大,如《太平御览》中记载,“南朝宋时,永嘉(今温州一带)水际竹间多牡丹。”

唐朝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洛阳曾是唐朝的东京,交通方便,贸易兴隆,城内园圃林立,有几乎家家种植牡丹传统,赏花之风盛极一时。牡丹的栽培技术也在这时期进步飞速,各种名品迭出,在唐代那浩若繁星的诗人吟诵下,洛阳牡丹名满天下。

两宋时期,牡丹的栽培中心难移,与当地的少量品种进行了杂交,然后通过嫁接和播种的方法,从中选出更多更好的适宜南方气候条件的生态型品种。江阴城内广福寺的牡丹花繁盛之至,闻名江南,官至枢密副使的胡宿曾多次前来赏花,并写下一首《忆广福寺牡丹》:“十日春风隔翠岑,只因繁朵自成阴。尊前可要人颓玉,树底遥知地侧金。花界三千春渺渺,铜槃十二夜沉沉。雕盘分篸何由得,空作西州拥鼻吟。”

▲广福寺在江阴军城中所处位置,即如今澄江福地商业街区

明朝时期,江阴的牡丹栽培技术以及赏牡丹风气自城里延伸到乡间。江阴人以芍药根为砧木嫁接牡丹,使得一些来自黄河流域的牡丹品种也能够适应长江下游多雨湿润的气候,这也让江阴有了许多江南地区少见的名贵牡丹,如“寿安红”、“玉楼春”、“红狮头”、“舞青霓”、“尺素”、“绿蝴蝶”等,其中,“西瓜瓤”更是被公认为绝品。从明代江阴其他一些文人的诗篇题目,如徐涧的《立夏前一日集裁之侄斋中看牡丹》,尤士晋的《奚丈宅中牡丹》等,便可以看出当时不少人家都栽有牡丹。

▲现今的牡丹珍贵品种“西瓜瓤”

浓厚的牡丹栽培观赏风气,也使得江阴有了不少著名的牡丹品鉴大家,最著名的便是薛章宪。正德元年三月二十八日(年4月21日),苏州著名画家沈周邀请薛章宪来他的寓所共赏西轩所栽玉楼牡丹,并画下《玉楼牡丹图轴》,题记留诗,目前该画作保存在南京博物院。

▲沈周《玉楼牡丹图轴》

盛名之下,江阴的牡丹为越来越多的文坛大家所知悉。万历年间薛凤翔编撰《牡丹史》,状元焦竑在为这部书所作的序言中写道:“(牡丹)近世北之亳州,南之暨阳为独著。”学术大师王世懋在他所著的《学圃杂疏》中记述到:“牡丹本出中州(广义指黄河流域),江阴人能以芍药根接之,今遂繁滋,百种幻出。”并称“南都牡丹让江阴”。可见江阴牡丹在明代影响之大。

▲王采蘩《牡丹图》轴

到了清代,江阴牡丹在江南一带依然名闻遐迩,特别是虎泾口(今张家港杨舍镇李巷村)和华士镇泰清寺。《常州府志》记载:“惟牡丹则产于江阴之虎泾口者佳,多以芍药相接,故花色甚不一。”诗人徐元钺、国子监生缪汝楷、王真源也分别写下了诗句赞美泰清寺牡丹:

同友泰清寺看牡丹

徐元钺

閒来挈伴到花宫,梵宇名花迥不同。

富贵已知空色相,华严何事现神通。

人间绮语归平淡,天上霓裳笑软红。

我欲拈毫赋归去,小窗明月上帘栊。

同程去轩泰清寺看牡丹

缪汝楷 

闲来挈伴到花宫,梵宇名花迥不同。

富贵已知空色相,华严何来现神通。

人亲倚语归平淡,天上霓裳笑软红。

我欲拈花赋归去,小窗明月上帘拢。

泰清寺即席题牡丹

王真源

壮严实相梵宫天,佳种分栽洛下传,

笑我疏扫潦倒客,也寻春至醉花前。

层层黄紫映斜阳,御苑风流试晚妆。

盍说当年妃子捻,至今犹带粉痕香。

惜花不惜为花痴,况是风妍日丽时,

只恐夜深抛撇云,迢迢花客两相思。

此后因战乱频繁,江阴曾经的牡丹盛况逐渐衰弱直至消逝,近年来虽然有了申港街道暨阳牡丹园、华西村牡丹园、红豆村牡丹园等供江阴人观赏牡丹,但那与洛阳牡丹一争高下的名气却是再也没有了,委实可惜···

给我

你也越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jz/4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