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意思》

一字,一词,一句,蕴千年风物

一唱,一和,一咏,是万里河山

江苏文艺台FM91.4

周一-周五

9:00-10:00

主持人

范舟、一潇

发现诗词之趣,分享诗词之美

让古诗走进生活

今年,中国花卉协会在网上开展

《征求牡丹为我国国花意见的通知》的网络投票活动

投票结果统计显示

同意牡丹为国花的占总票数的79.71%

最终以最高票在“国花”评选中拔得头筹

为啥牡丹能够高票胜出

牡丹起源中国,栽培历史悠久

分布广泛,品种丰富

牡丹花姿、花色美丽大气

能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性格特征

牡丹文化底蕴深厚,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今天的《诗词有意思》

就继续来说说古诗里的国色天香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花富贵、娇艳,花型漂亮,看着很大气,并且有浓郁的香气,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我国隋唐时期,不论是皇室的皇家园林,还是寺院道观,还是普通百姓人家的后院,都喜欢种植牡丹,以至于让牡丹文化发展得相当繁荣。尤其在唐代,经过武则天、杨玉环等,有影响力的女性大力宣扬牡丹,牡丹花已经上升到国花的地位,被各阶层人士喜爱。因此,一些文人墨客就开始对牡丹极尽赞美。在赞美牡丹的诗文中,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赏牡丹》是最有代表性的。

这首诗做得相当巧妙,没有直接描写牡丹有如何美丽和娇艳,而是用反比的手法,把芍药、芙蓉跟牡丹进行比较,从而衬托牡丹的高贵,然后又把牡丹比喻为花中最美的美人儿,它盛开之时,宛如国色天香的美女,具有倾国倾城的容颜,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欣赏它。

刘禹锡这首赏牡丹,通过与芍药、芙蕖的对比,显示出牡丹品高多情的真国色。凭着这句诗,刘禹锡历来被称为“赞美牡丹第一人”。其实,刘禹锡还写过很多牡丹诗,比如:《和令狐相公别牡丹》: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这些诗都很不错。

题开元寺牡丹

唐·徐凝

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惟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当时,只有开元寺有牡丹。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到开元寺观赏牡丹花。看到了徐凝这首诗,十分欣赏,邀请他来喝酒。这首诗有几个特点:一是通过海燕、胡蜂不识牡丹来说明南方栽种较少,二是通过与芍药玫瑰的对比突出牡丹的艳丽,三是把白居易写入诗中,因为白居易当时诗名最重,也爱牡丹,从而使得“名花有主”,所以,白居易对此十分高兴,并将其推荐给了元稹等人,从此,徐凝诗名大震。

牡丹

宋?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这首陈与义的《牡丹》和其他写牡丹的诗不太一样,而这还要从陈与义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说起。在北宋宣和七年,公元年,金人挥师南下,向北宋发起进攻,金军攻势迅猛,在两年后的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了北宋的都城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北宋王朝也就这样结束。都城被占,国家灭亡,大批的北方人逃向南方,陈与义也是避难南奔队伍中的一员,他一路辗转,最后到达浙江。绍兴六年,公元年的春天,此时距离他来到这里也有十年之久了。我们常说人一上了年纪,就总喜欢回忆一些事情,而此时的陈与义因病告退,也已经将近50岁了,闲来无事的时候难免就会想起“靖康之耻”留在心中的痛,想起自己曾经在北宋的那段日子。而当他看到桐乡的牡丹开放时,想起了家乡洛阳的牡丹,陈与义写下了这首诗。尽管已经过去了十年,但一想到当时金兵入侵的场景依然是咬牙切齿。“一自胡尘入汉关”读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如果您真正理解了陈与义的那份“家国之感”的话,您在读的时候可能还会带有一种深沉和激愤的的感觉,深沉是因为里面所蕴含的“家国之悲”,而激愤则源于心中的不平,对金寇憎恨。接着,第二句紧承第一句而写,“十年伊洛路漫漫”,仅仅用了七个字,却概括出了自己这十年来的心路历程。在这里“伊洛”指的就是河南的伊水和洛水,诗人用此来指自己的故乡洛阳。而看到“路漫漫”三个字,很容易就让我们想起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但陈与义的诗中,这个“路漫漫”不仅包含对于故乡的思念,还带有一种亡国的哀痛,凄楚悲凉。回忆完了过去,又用一句“青墩溪畔龙钟客”我们看到了诗人目前的处境。“青墩”在今天的今浙江桐乡,是当时诗人所居住的地方。“龙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老态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也不便,就这样静静地站在溪水旁。而一个“客”字道出了自己没有归属感,但却又是无可奈何。在最后一句才出现了诗题中的牡丹,一句“独立东风看牡丹”,包含了太多的无奈与伤感。这时候我们眼中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形象,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独自一人迎风站在溪水边,目光盯着眼前的负担,黯然伤神。我们前面说过“洛阳牡丹甲天下”原来这一切感情的抒发都是因为诗人在他乡看到了牡丹,想到了自己的故国,自己的家乡。那被金人铁蹄践踏的洛阳牡丹还会像以前那样雍容华贵吗?尽管诗人试图以平缓的语言来写诗,但在其中却蕴含了自己复杂的心情,此时的自己已经是体衰多病,也无力报国了,诗人将亡国的感伤,心中的悲凉通过南国的牡丹表现了出来,读罢让人心中久久不能平息。

清平调词三首

唐·李白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时,觉得“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于是,就把在翰林院的李白叫来吟诗助兴。李白当然知道唐玄宗喜欢杨贵妃,于是借着牡丹花,来形容杨贵妃的美,写下了这三首《清平调》,得到了唐玄宗的赞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jz/5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