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症状 http://m.39.net/pf/a_6746049.html
                            

陈国厂是太康县高贤乡汪庄村的一名村医,平日里,除了为附近村民看病抓药,“热心公益、帮助邻里”更像是他的第二职业。凭借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这份信念,陈国厂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数十年的时间里,他的公益之行一直在路上……

多年来,陈国厂一直执着于扶贫事业。年非典期间,他把自家种的25万斤大白萝卜无偿捐出;年,他腾出自家诊所的4间房子,义务照护周围村庄鳏寡孤独老人,为他们养老送终;年4月20日,把万元建起来的“弱势群体救助院”,无偿捐给当地政府,收纳近名失能、半失能、无赡养人建档立卡特困五保老人。与政府携手,为脱贫攻坚最困难人群兜住了底。相继荣获“周口市抗击非典先进工作者”,新中国成立60周年“河南省优秀三农人物特别奉献奖”,周口市“慈善奖”、周口市“医德之星”、周口市“优秀基层医生”、河南省“优秀基层医生”,年8月荣登“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榜,同年12月获“感动周口人物”奖;年,获河南省脱贫攻坚奖奉献奖,中国公益先锋人物等荣誉称号。

一、常思从善心,乐为扶贫人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它充分的展示了陈国厂26年来的乡村医生生活。多年来,作为一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了解农村的普通共产党员,他这一生追求的不是财富、地位,追求的是以毛泽东主席曾说过的“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是为民族为人民求福利,”追求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扶贫事业。正是这种信念指引着他不卑不亢,一步步脚踏实地前行,尽自己的一份力为乡里乡亲做点儿事。

然而,陈国厂的所作所为在一些人眼里觉得他痴了、傻了,做公益大家越说他好,他就越有劲做公益,但对自己的家庭很抠门。到如今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电冰箱、洗衣机,避暑用的是电风扇,几间平房因房顶漏雨室内墙壁上出现多处发霉的痕迹。

年非典疫情席卷全国,当时陈国厂听说大白萝卜有抗击非典的作用,他把自己家种植的市场价约30万元,25万斤大白萝卜,无偿捐出,帮助人民群众抗击非典,而他的妻子也因为不理解这种作法,以喝农药这种极端的方式,经抢救无效永远的离开了;愧疚的是,孩子永远失去了妈妈……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阻挡陈国厂参与扶贫事业的步伐,在行医看病过程中,他发现农村不少文化程度低、没有劳动能力、年龄偏大、身体条件差、无儿无女的人员,不仅收入低,而且生活没有保障。于是,他腾出自家诊所的4间房子,成立了“弱势群体救助院”,作为扶贫帮困的重要载体,义务集中供养周围村庄失能、半失能、无子女赡养的孤寡老人,—年,13年的时间里用于集中供养的生活和医药费用达到40多万元。他的“扶贫养老模式”,后来成为太康县广泛推行“社会托养”模式的标杆。

二、匹夫担大义,扶贫扬高风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陈国厂实在是拿不出更多的钱,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年他多方筹集资金,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建起了养猪场,为的是能够赚更多的钱,做更大的扶贫公益事业。找到了时任乡党委书记李凤杰,帮他想办法,李凤杰书记先是给他讲了国家土地使用政策,又帮他从邻村租了30亩土地建养猪场。在打响脱贫攻坚战役以来,他以经营的养猪场为依托,积极响应国家产业扶贫政策,精准对接贫困户户,覆盖高贤、龙曲两个乡镇8个贫困村,带动人稳定脱贫。

60多岁的侯发全是刘寺岗村村民,妻子常年身体不好,年,大儿子因病身亡,撇下4个年幼的孩子,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年,在乡村扶贫干部的帮扶下,他从他的猪场领到两头能繁母猪,经过精心饲养,两头母猪当年就产下了40多头猪仔,卖了4万多元,当年实现脱贫致富。

年10月,陈国厂利用养猪赚来的多万元,新建一所弱势群体救助院,救助院内设四个集中供养区,设置床位张,内设电梯、卫生间、图书馆、文艺活动室、老年病诊疗室、老年康复训练室、老年心理疏导等科室。房间内有电视、空调、视频对话系统、视频定位系统、中心供养系统,可视呼叫系统等高科技配置。

年4月,他却依然将这个投资万元建起来的弱势群体救助院无偿的捐给了当地政府,供周边高贤、龙曲等五个乡镇名失能、半失能、无子女赡养的农村特困孤寡老人集中供养使用。

三、真心换真情,情满救助院

更让人服气的是,陈国厂创造了独一无二院文化管理模式,把这些性情孤独不合群、心灵寂寞不与人交友的孤寡老人,融入这个大家庭,并实现了院民自治,成立了院民自治管理委员会,有德高望重的院民担任院自办主任、副主任、队长、家长,让老人在自治中实现自我价值,让老人在集体生活中找到自我,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积极创新让老人们实现自治,参与院内日常管理,处理老人之间发生的矛盾,了解老人的需求和愿望,同时带领组织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满足老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让他们各显其能,大大增强了老人的团队意识,增进了感情,培养和挖掘了老人的兴趣和爱好,院民达到了以院为家、以院为荣的良好风气。

为给特困老人营造家的氛围,陈国厂总是想尽各种办法,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志智双扶”上,注重在情字上下功夫。他把位老人分为若干个家庭。6人一个家庭,选出一个家长,然后派一名工作人员做管家,家长和管家各尽其责,负责管理老人的财务和社会关系,及时了解老人情绪和心理变化,掌握老人健康状况,照顾老人日常起居,吃饭荤素搭配,节日有酒宴,生日有庆贺,每周一、三、五放革命题材电影,二、四、六自娱自乐。院子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拉二胡、唱戏曲、打快板,笑声阵阵,争着夸赞自己过上了“好日子”。

为了让老人在社会面前有存在感,让他们找到生活的乐趣,他组织全院能自理的老人,积极发展院办经济,组织多种形式的劳动生产活动,年6月分,投入运营了老年生活超市,有院民刘振玉副主任运营管理,月实现利润多元,有徐秀申副主任运营管理8亩蔬菜,除自供自给外,蔬菜每年盈利4万多元,引进襄城县桥柿园老浆豆腐制作工艺,豆腐销往16个乡镇,月实现利润3万多元,一生务农的老人们,在救助院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找到了当“家长”的感觉。

5月3日,打了一辈子光棍的李泽志,在74岁时结婚了。婚礼在太康县高贤乡医疗护理型养老院举行。这里是李泽志的“家”,女方是与他同岁、同院的陈玉兰。李泽志醉了,不住地喊着陈国厂的名字,说要给他鞠躬、敬酒。

接过李泽志老两口的酒,这个粗犷的豫东汉子突然哽咽了。他吼道:“大爷大娘们,看着你们高兴,我这辈子都高兴啊!”说罢一饮而尽。养老院上空,笑声、掌声此起彼伏。

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之际。为了让救助院的老人们亲眼目睹、亲身感受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十一”前夕,他租了一辆旅游大巴,慎重安排行程,带上医生护士,组织全院能自理的老人分批到郑州、开封旅游。这些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的老人们,终于有朝一日走出了自己的家门,走出了太康县,看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许多人感动不已,老泪纵横。

四、善德并善举,全家齐参与

别人家都盖了楼房,陈国厂还住在漏雨的旧房子里。养老院里有空调、彩电,连贫困户家里都看上了彩电……

儿子陈恒大学毕业,想在郑州买房。但陈国厂对儿子说:“有钱自己买,没钱就回来。”那时,儿子真的不理解自己的父亲。年,88岁的杨玉兰在弥留之际,把他叫到床前,从怀里摸出元,拉着他的手说:“他一辈子无儿无女,你就吃个亏,当他儿一次。这钱办了丧事后,你买双鞋吧。”老人走了,他哭了。一边哭,一边为老人净身、穿寿衣、入殓。这一幕,深深感动了儿子陈恒,说到:“那一刻,他理解了父亲。”也许正因如此,儿子竟放弃了在郑州的工作,现在在家里帮着父亲做扶贫事业。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诗,陈国厂很熟悉,也会背诵。在他心里,自己就要做这样的人。虽然自己是一个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但自己总是愿意努力干一番,总是想干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乡到城市打拼,留守老人正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缺乏照料,安全缺乏保障,精神缺乏慰籍,失能缺乏护理等问题,为此,陈国厂年利用养猪场存栏0头猪盈利的资金,扩建养护楼一栋,包括,医疗、康复、养老及附属设施,老年学校、老年护理培训中心,一如既往的做好养老服务事业。

陈国厂的事迹经央视、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全国各地陆续来该院参观交流学习养老服务管理经验。年被河南省初级中学编成了政治考试题,被师生广为传颂。年5月6日,河南日报以“高贤乡里有‘高贤’”为题,在“出彩河南”栏目给予报道,并载入“学习强国”平台供交流学习。

原标题:《陈国厂: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wh/10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