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首永遇乐,记梦之作,梦中相会佳
北京那家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燕子楼,据传乃唐人张建封为其爱妾盼盼所建。白居易在《燕子楼三首》诗序中云:“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余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余,酒酣,出盼盼以佐欢,欢甚。余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尔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累年,颇知盼盼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余爱绘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 而从苏轼的词《永遇乐》可知,灯燕子楼,而后盼盼入梦,因此这首《永遇乐》乃记梦之作。但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中对此有所怀疑,云:“戊午十月,梦登燕子楼,翌日往寻其地作。”郑文焯更以词序不可信,或非苏轼所注,其于《手批东坡乐府》中言,“燕子楼未必可宿,盼盼何必入梦?东坡居士断不作此痴人说梦之题”。但不论苏轼究竟有没有夜宿燕子楼,有没有真的梦见盼盼,其借盼盼守节,托言自己身世的这首《永遇乐》,仍是别有深意的佳作。 永遇乐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开篇先写燕子楼前小园内的夜景,“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两个巧妙的比喻,勾勒出一幅清远的秋夜寂景。前三句全收束于一个“清”字上,月色银辉是清,夜风和煦是清,最重要的是词人的心境宁静清爽。“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由静景转入动景,笔触也由大处渲染,变为细细描摹,鱼跃露泻,皆是细节特写。这三句最终收束于“寂寞”,照应上文的“清景”。因无人观赏而兀自清丽,却也因无人观赏而徒形寂寞。 但以上种种实际上都是梦中所见,次写梦觉,“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三更鼓破云穿雾而来,一片落叶也足以扰人清梦。一写夜的幽静至极,二写苏轼醒后的怅然若失。由此甚至想要“重寻”失却的美梦,怎奈“夜茫茫”,“小园行遍”也无处可寻。明月、好风、跳鱼、圆荷,通通不见,苏轼一时间也陷入了留恋与执着。然而梦终成空的失落,似乎也寄予了苏轼以启迪,所以下阕自然转入醒后所感的描写,语境也为之一换,颇为超然。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此三句化用杜甫诗句,“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天涯羁旅,苏轼已厌倦了为客他乡的日子,以至于哪怕只是望着山中归路,也能勾起浓浓的思乡之情。料想当年,盼盼也是客死他乡,相似的经历似乎触发了苏轼的心中隐痛,丝毫不在意盼盼的名妓身份,追忆也不落于礼教,只是真挚地感到二人有颇多相似之处,“同是天涯沦落人”。 心意相通之后,又自然而然地替曾经的佳人感到惋惜,“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这其中当然也包含苏轼的自况,一代佳人如今芳踪难觅,那么苏轼这个“天涯倦客”将来的归宿又在哪里?而苏轼的思绪并未就此终止,抚今追昔,由盼盼想到自己,更由自身想到普罗大众,谁又不是如此?谁又能彻底超脱于人生的浮沉起落之外?于是才有了“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的哲思。苏轼的这番思考,使得全词具有了醒世之力,意味深藏。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煞拍苏轼再次将思考的舞台放回历史的洪涛中去,由燕子楼想到黄楼,由自己浩叹盼盼,想到今后世人许也将为他浩叹,一种沧桑感油然而生,仿佛历史也是梦,而且是一场不断重复的大梦。此等禅意玄思出手不凡,隐藏着淡淡的归隐解脱之意,发人深思。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wh/10808.html
- 上一篇文章: 花毛茛能与牡丹花相媲美,非常好养花卉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