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人,千百相十八的妾,八十的郎
北京湿疹哪个医院好 http://m.39.net/pf/a_9092833.html 好诗人,千百相:十八的妾,八十的郎 文/阮班超 读宋人诗,别有一番趣味。 有首宋诗,名曰《题西溪无相院》:“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此诗是诗人张先写无相寺前,一场秋雨,水位上涨,远近澄澈,水天一色。水边人家,似乎浮于水面。其中“积水涵虚”句引出了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的溟茫境况。细节又現船过“闻草声”,水开“浮萍破”,的“声”“光”相应,耳闻目受,好不生动。 这就由景转向了人,以“入郭僧”推想紫陌之演嚣,来反衬“无相院”山寺之清静。“过桥人似鉴中行”更显山野清旷中的明丽。尾句“莫放修芦碍月生”再让想象无限岩开,引人回想曾经的一个月明气清的“沉璧”幻境。 北宋诗人张先,字子野,小林逋23岁,小范中淹1岁,长欧阳修17岁,长王安石31岁,长苏轼47岁。生于公元年,卒于年。诗句精工,颇有流传。 《古今诗话》中说:“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子野曰:‘何不曰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子野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此余生平所得意也。”后来,人就称呼他“张三影”了。不久,又有一首用“影”字的诗出来了,就是《木兰花·席上赠同邵二生》中的一句:“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一时皆惊,人人称好,又叫他“张四影”了。张先一兴奋,后来作诗,连出“影”字,有:“固向鸾台同照影”、“浮萍破处见山影”、“山影与天都在水”、“苕水天摇影”等等,以三十多个用“影”的诗以飨时人,而且,时人读了没一个不说好的。 张先诗名一大,传说也就多了。当时虽无“网络”,也可“人肉搜索”,这样,他的花边新闻也就传开了。 说张先年轻时,与一小尼姑相好。只是老尼甚严,觉事后,关小尼姑于池塘小岛之上。张先与小妮为了相见,就深夜划船过去。小尼姑方从阁楼上放下梯子,引张先上楼。来往多了,难免风声乍起。后来,二人被迫分手。临别时,张先不胜眷恋,写下《一丛花》以寄爱意。 《一丛花》:“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读罢无人不生叹惜,情执意深,诗特别致! 这首词妙在末尾: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修辞中有一手法叫“比拟”。比拟有两种,一是将物拟人,再是将人拟物。未句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两种比拟兼而有之,先是将人拟物:人不如桃杏,然后是将物拟人:春花可怜,无可奈何,嫁给有意而无情的东风也当理解!结合上两句可知,化用的是李贺的“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不过,李贺只用了以物拟人,而张先两种手法并用,更胜一筹,人物转移,绝妙无比。 张先一生富贵,诗酒风流,颇多佳话。忘年友苏轼曾赠他诗曰:“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也真是其个人生活之写照。 据说,张先老年寓居杭州时,多为官妓作词,忽略了一位叫做龙靓的女子。龙靓自认艺压群芳,而未得到张先的青睐很是不平,于是,给张先写了一首诗,来索取张先的题赠:“天与群芳千样葩,独无颜色不堪夸。牡丹芍药人题遍,自分身如鼓子花。”张先见诗后,悔之莫及,立即填了阙双调《望江南》回赠:“青楼宴,靓女荐瑶杯。一曲白云江月满,际天拖练夜潮来。人物误瑶台。醺醺酒,拂拂上双腮。媚脸已非朱淡粉,香红全胜雪笼梅。标格外尘埃。” 虽然,没有后来苏轼在黄州,为歌伎李琪所写的:“海棠虽好不留诗”绝妙,却也是相当不错的。 欧阳修虽然小张先17岁,他们却是忘年之交,在调笑中,是不论大小的。他曾赠予张先一个雅号,叫做:“‘桃杏嫁东风’郎中”。这是范仲淹的玄孙范公偁《过庭录》中所记载的:“子野(张先)《一从花令》一时盛传,永叔(欧阳修)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圣都,谒永叔,闻者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也!’”。也见欧阳修对张先的爱敬。 张先最有名的生活遗事,是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他一生有十个子女,其中,有这小妾为他生的四个。他娶小妾时还宴请宾客,苏轼和众朋友去祝贺。席上,苏轼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张先随口吟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也风趣,当即喝了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反观古人,回想现实,各色人等,无不在风俗限定的圈子内,彰显着各自的自由和属性!因之,这样的事情才是前不绝古人,后不绝来者,应当在无可厚非之数。 佛说:每个人所见所遇,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也在于因缘。不该有的,你无论怎么奢求都不会来;该有的,不用你求,就会自已到来。 宋朝吕南公《奉答顾言见寄新句》诗中说:“更使襟灵憎市井,足知缘分在云山。”可见,徒使心怀智慧的人去厌恶世俗,却不知世间因缘应在云海山巅上呢! 明朝的大画家沈周,也在《咏帘》诗中说了:“知无缘分难轻入,敢与扬花燕子争!”可见文人墨客叹惜缘分的不是稀有。 不过,西方人却有不同看法。 不是么?柏拉图说“只要受理性灵魂支配,你就不会被生物或情欲的直接满足所牵引。”如若说上面的话太古老了,也可读读弗洛伊德说的:“本能和欲望永远不会消失,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去抑制,你所能做的,不过是终于肯诚实地面对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弗洛伊德还说过,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就是本能的我,自我就是此时此刻面对生活的我,超我就是道德化后的我,是理想中的我。人的一生,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的。可见,同是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看法衍生出不同的道理,适从或是顺从那个道理就是各人自己的事了。 阮班超,年生于陕西西安。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中国画院画家。年被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授予“中国杰出人民艺术家”称号。 曾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全国政协大礼堂、西安亮宝楼等举办过多次画展,屡次参加省、市及国家级大型美术展览并多次获奖。有千余幅中国画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美术报》《北京晚报》《陕西日报》《荣宝斋》《中国画》等报刊杂志发表。 出版有《阮班超画虎》《文化中国丛书·阮班超》《落英掇拾》《饲虎斋主阮班超》《阮班超中国画全集》等多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wh/11139.html
- 上一篇文章: 家居装饰花鸟画荷花字画欣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