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看古人如何送别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念去去, 此时咫尺, 来日天涯。 慢慢才明白, 有些人说了“再见”, 便再也不会见了。 一句送别的话, 说出口之后, 便是天各一方, 彼此思念。 又是一年毕业季,毕业生即将离开大学的校园,各自奔赴前程。人生是一场不断相遇又不断告别的旅程,学会告别是我们必修的人生课程。 在古代,不管是交通还是通讯都没有我们现在方便,人们把离别当作很重要的事情对待,因为这次分别后,不知道下次见面会是何时。今天就跟小编一起学习一下古人的告别方式吧! 送别 习俗 1 “祖饯”——先秦时期属“行祀礼”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请酒送行,古谓“饯饮”,是古代最为常见的一种送别方式,至今仍流行。这种送别方式一般在远行者上路前举行,最早源于先秦时已流行的一种叫“祖”的风俗。 “祖”,原本是出行时祭祀路神的行为,目的是祈求旅途平安,唐司马贞《史记索隐》称:“祖者,行神,送行之祭,故曰‘祖’也。”后来干脆将送行喝酒称为“祖”,东汉学者郑玄即称:“将行而饮酒,曰‘祖’。” “祖”,又称“祖行”,在先秦时属“七祀”(或“五礼”)之一,为“行祀礼”,时人出行必不可缺。 2 “折杨柳”——汉代已形成的送别风俗 送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折柳送别”风俗的形成,与时节和柳本身均有关系。柳树是中国古老的原产树种之一,生命力极强,插土即活,是古代行道树的主力树种之一,路边河畔都可见到柳树。古人送别亲友,从路边生机盎然的柳树上折一枝柳条相送,就是希望远行人能像杨柳一样,很快适应,随遇而安。 折柳送别与古人的辟邪诉求也有密切的关系。对远行亲友最好的祝语是“一路平安”,但路途艰险,难免会遇到麻烦,古人认为这是邪气侵扰,路鬼作祟,如何辟邪驱鬼?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带上辟邪物。桃枝、柳枝等在古人眼里皆具驱鬼功能,南北朝已有插柳辟邪风俗。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柳》引《术》称:“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所以,送别时折柳寓意很明白,就是祝远行人路上平平安安。 3 “攀花”——唐代流行的送别风俗 所谓“攀花”,就是采折花草。古人喜欢攀花弄草,宋王安石《杖策》诗中就有“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弄草兴常新”。攀花送别之俗起源于何时?准确时代一时也难以说清,至少在唐朝已颇为流行。唐张籍《送从弟删东归》称:“春桥欲醉攀花别,野路闲吟触雨行。”李白《江夏送张丞》亦称:“藉草依流水,攀花赠远人。”类似的还有耿湋的《荐福寺送元伟》:“送客攀花后,寻僧坐竹时。” 送吕少府 —戴叔伦(唐) 共醉流芳独归去,故园高士日相亲。 深山古路无杨柳,折取桐花寄远人。 从戴叔伦的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由于路边没有柳树,他便随手折了桐花送给远行的友人。 所以古人送别时不仅只会送柳枝,也会送各种各样的花来表示送别之情,望远行的友人能够一路顺利。 但古人送别并不一定就是送桐花,梅花、牡丹、山茶花,桃花、杏花,樱桃花甚至不知名的野花只要随手可摘,都可以送。如唐代诗人元稹曾用樱桃花送别,其《折枝花赠行》诗写道:“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元稹还曾折牡丹花送别,其《赠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饯行》诗称:“莺涩余声絮堕风,牡丹花尽叶成丛。 本期编辑:刘娴 审核:刘慧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wh/4200.html
- 上一篇文章: 陈家湾乡东垣村晚春时节山间牡丹花正浓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