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医院病理科创始人、广西医科大学李志尚教授于年3月12日仙逝,享年岁。此刻,我的内心无比悲痛,两次奔赴南宁采访他老人家的过往再次浮现脑海,现发上第一次采访李志尚教授后所写的手记,以表对李老的无限哀思!

李志尚教授工作照(资料图片)

李志尚简介(.12.21—.3.12):河南洛阳人,早年留学美国,先后就读于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和堪萨斯州医学院并获硕士学位。这期间,他在导师Stowell指导下,完成了题为《肝损伤修复的组织化学变化》等数篇学术论文。年10月,新中国成立,李志尚教授在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号召和帮助下,毅然决定返回新生的祖国,几经周折,终于于年8月经由香港回到祖国。回国之初,先在武汉大学医学院(医院、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改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工作,其工作条件与生活待遇都很好,但因工作需要,接到国家的“借调令”,加强广西病理工作,他二话没说,随即来桂,在桂林(年前广西医学院在桂林)和南宁工作了五十余年,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广西。他长期从事病理学教学及科研工作,是国内开展病理尸检较早的病理学家,对国内尸检领域具有突出贡献。著作有《病理尸检-技术与诊断》,该书是我国全面叙述病理尸检工作的首部专著,另著有《病理尸检诊断指南》。先后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医学论文70余篇,与国内15所医学院校协作统计分析2万余例器官的正常重量,首次获得我国男女各年龄段器官的正常数值,填补了我国一项医学空白,被列入《中国科技成果大全》;曾获国家教委“从事高校科研工作四十年成绩显著”荣誉证书、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中国病理事业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从武汉出发赴邕采访李志尚教授的那天正值大寒节气,一股强劲的冷空气由北向南影响到江城,凛冽的北风将坚硬的雪籽打在窗玻璃上,声急促,如炒豆。两个半小时后,随着飞机的平稳降落,医院院史补遗暨“口述历史”课题组一行三人来到了美丽的绿城南宁。步出机舱,和煦的暖风迎面而来,入眼是满目的葱翠,道路两旁,那些扁桃树、芭蕉树树冠肥厚,清丽挺拔,一丛丛的朱槿开得正艳,这暖的风、红的花、绿的树一下就更换了季节,让人仿佛置身于繁花似锦的春天,它们搭配着组成了一幅视觉效果极佳的南国风情图。

李志尚教授所工作和居住的广西医科大学

次日晨,口述采访工作开始,采访地点就在李志尚教授位于广西医科大学的家中。南宁市青秀区双拥路,广西医科大学坐落于此,步行入校,沿途一路问过去,找到了校图书馆,李志尚教授的女儿李瑗(接其父衣钵,其女李瑗年毕业于广西医学院病理解剖专业,现为广西医院(广西肿瘤研究所)实验病理学主任医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热情地迎了上来。几番寒暄后,在她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一幢外表斑驳老旧的楼房前,从建筑风格上可以看出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建筑,见我良久地伫立,李瑗解释:“曾经它(这栋楼)也是很风光的,谁都知道这栋教授楼。”岁月的无情,风蚀了容颜,无论是物还是人,都概莫能外。

广西医科大学校外街景

沿着残缺不全的水泥台阶上到二楼,李志尚教授的家,到了。推开门,不大的客厅呈现在眼前,干净且整洁,一大幅色彩鲜艳的牡丹花国画下,期颐之年的李老目光慈祥,端坐在沙发上。“李老,您好啊!”我们驱步上前,递上幽香的百合,轻声问候。李瑗关掉了说得正热闹的电视,俯身对着父亲的耳朵大声说:“武汉来的客人向您问好呐!”转过头,她对我们抱歉地解释,尽管李老带着助听器,但听力还是不太好。我们没想到的是,更忧心的一幕会马上出现在眼前。

落座、交谈中,李老忆起上世纪五十医院工作的情形,语气激动,言及武汉是他归国后工作的第一座城市,热闹的航空路、喷香的热干面,说起来就似昨天,那是一段让他难忘的记忆,所以,当我们提出医院周年庆写点寄语时,得到了热情的响应。

年1月,李志尚教授借助高倍放大镜,医院院庆周年题写贺词。

李老要到书房提笔,孝顺的女儿李瑗扶起他,随着父亲的脚步缓缓向前。拧开台灯,书桌上一个大大的仪器赫然出现在大家眼前,“这是什么?”我们彼此交换着疑惑的目光。依旧是李瑗来释疑:“我父亲的视力原先还算不错,九十多岁时还能每天上网看国外的医学资料,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出现了老年人常见的眼疾---白内障,为了治疗它,前年做了眼部的手术,谁知手术失败导致视力急剧下降,现在几乎全盲。”“唉,早知道会这样,那手术还不如不做。”李瑗语带懊悔的说。“我父亲对(白内障)手术的失败表现得很淡然,只要求我们做儿女的能解决他每天看资料的难题。”李瑗接着补充道。“那还真是个难题呢。”我不禁脱口而出。“的确如此,后来还是在美国的哥哥买到了这只高倍放大镜,让父亲得以如愿,有了它,每天从书柜里摸索着拿出的专业书,都能看上一阵子了。”说到这,李瑗的表情舒缓了,脸上满是做儿女的满足了上辈人心愿的一种由衷欣慰。

作者与李志尚教授合影(年1月)

“弄啥哩?”李老听不清我与李瑗的交谈,急急地问。“唷,老爷子还是一口地道的方言啊!”我吃惊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听到女儿对我感慨之言的转述,这诗句一下子就从李老嘴里冒了出来。“我这辈子都忘不了自己的家乡是洛阳。”李老接着强调。一句话,道出了浓浓的乡愁。这抹乡愁情怀,抒发的不仅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结,也是一种浸入心灵的人文情怀,更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精神基因和情感依托。所以,年代,风华正茂的李志尚再怎么难也要回到祖国,这一行动也就不难理解。因为,故乡在哪里,中国人的根就在哪里啊!

李志尚教授为曾经医院病理科题写祝福语

“医院建院周年。”李老对着高倍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一笔一划地慢慢地写。“往上写点儿,要写出格了。”李瑗用方言大声提醒着父亲。后者闻言马上停笔,无奈地瘪着嘴,委屈如孩童的神情看着让人心疼。短暂的停顿,接着又写......

李志尚教授医院院庆周年题写的贺词

简短的几句话,李老写了将近半个小时,写完寄语,李老又一字一句地深情说道:“医院能有年的历史,在国内也不多的,希望、祝福武医院越办越好!”当然,他老人家也没忘记曾经工作过的病理科,同样深情的祝福紧接着讲出:“祝愿(武汉)协和病理科的同事工作顺利,做出更多的成就,给老百姓,给我们的群众造福!”

感谢李志尚教授,祝愿您老健康长寿!我医院院史补遗暨“口述历史”课题组全体人员的祝愿,亦是全体协和人对老人家共同的祝愿!

作于年2月5日

附:医院病理科悼词

惊悉德高望重的广西医科大学病理学教授李志尚先生逝世,医院病理科同仁不胜唏嘘。解放初期,武汉医院和并之初,李教授主持病理科工作,是检验科及病理科主任。鼎革之际,筚路蓝缕,开创武汉协和病理新的基业,为一时之盛,乃不二人选。三年后不避艰辛,远赴广西南宁,开始新的长征。然已香留鄂州,泽被荆楚。当年同济大学医科与武医院合校之前,同济考查团对李教授及其同志工作成就颇有赞词。出版多本专著,特别是病理尸体解剖具广泛影响。李老兢兢业业,潜心学问,淡薄名利,为后学楷模。医院一百五十年志庆,多有叨扰。病理学界最高致敬,不期而至,亦可欣慰。本希另有佳约,却成永诀。临别匆匆,鞠躬如仪,再拜!

医院病理科

相关文章推荐:

熊文杰:傲梅雪中迎风绽——忆医院骨科杜靖远教授

许建平:回忆徐云英教授做我的硕士论文答辩评委

郭继鸿:师爱重如山——追思恩师高浴

汪晶晶:难忘骗过我一次的那个高景星叔叔

彭福平:恩师张锦坤教授二三事

夏华向:一片真情在人间——悼念我敬爱的导师张锦坤教授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wh/5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