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zuozhen.html

/7/9Day1

北京飞洛阳,正好赶上龙门石窟的夜景。

在门口恰好遇上落日,夕照入桥,突然就想起19年的冬至前后,我专门跑去颐和园,就为了守那一年一遇的十七孔桥金光穿洞。(当然也真的给我守到了,耶)

再过个十几分钟天就开始暗,然后就马上变得特别蓝。是一种看了就莫名能让人静下心来,忘掉地上蒸腾起的没完全消散掉的暑热,只顾着呆呆抬头,提前与还未出现的月光心驰神交的蓝色。

时间问题,我们就只去了据说最值得去的精华——西山石窟。

西山石窟崖壁上的洞窟为北魏和隋唐时期的。

宾阳三洞,洞名寓意即迎接出生的太阳,是北魏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

宾阳北洞内就有著名的“剪刀手”佛像,耶(^-^)V~

其实是因为佛像的大拇指受到破坏才成了如今这个样子,这原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颇能传达强烈意志。

Anyway,也不妨碍大家慕名来到跟前,先拜拜,再比耶。

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在宾阳中洞内,主佛的服饰并非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而是身着宽袍大袖袈裟。

宾阳南洞则是北魏开凿洞窟,在初唐才完成主佛。

这主佛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其实是在北魏基础上续凿而成。

听这段解说时我就在想,这还真~~会搭顺风车欸!(手动doge)

仔细看,这雕刻真的能体现唐朝以胖为美的特征。

万佛洞,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

最绝的是,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

啊我觉得这样子细看好舒爽欸~

想起我每次刻橡皮章时,就最喜欢这样超有规律的整齐排版,刻完了一摸上去,那手感简直芜湖起飞(……

莲花洞,约北魏年间开凿。

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

洞内正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这是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

惠简洞,在万佛洞南侧。

大唐咸亨四年,西京法海寺僧惠简造。

药方阁,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

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哦。

最后去的是卢舍那大像龛,这也是最值得看的重点,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杰作。

要看这个群组佛像需要爬一些楼梯,其实还挺累的,但每个人踏上最顶一级台阶,在抬头的瞬间,都一定会觉得“好家伙真没白爬,值得的”!

佛像共九躯,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卢舍那是报身佛,意为光明遍照。

查了一下,它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据《大卢舍那佛龛记》载:“实赖我皇,图兹丽质。”

不过以皇帝本人的形象去造佛像的事,武则天居然还不是第一人哦,这在历史上早有先例。

eg.北魏文成帝“诏有司为石像,今如帝身。”

(龙门石窟古阳洞中的释迦牟尼造像,就是按北魏孝文帝造的哦)

我感觉最神奇的一点是,不管如何走动,总会感觉九尊佛的眼神都是看向自己的。

立于高阶之上,石崖之下,天地沉寂,诸佛不语。夜风吹过古迹斑驳的擂鼓台,刹那间,耳畔隐约响起昔年伊水东岸的礼佛击鼓乐。

此时,你微微抬头,而佛祖一双慈目正静静向下凝视。四目相接瞬间,任何言语都变得多余,你的心自会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强大与温柔。

好像网图里最好看的卢舍那大像龛大多都是从对岸拍摄的,但实际上,去到对岸如果没有扛个专业级别大炮,真拍出来也就那么回事(还是看前面的近景图来得好些)。

再感叹一下夜里看龙门石窟真的绝美!

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就联想到古长城的烽燧。若是一个个燃起火来,星星点点连成一片,遥遥望去也会是像这样的吧。

一路看下来,有时候又会觉得像是光秃秃的石壁上挂着一个个大小形状不一的孔明灯。(我思维真的经常会劈叉得很顺滑……)

我,腿长三米,创了世界纪录(不是)(滑稽.jpg)

走在路上随手拍的,就单纯觉得这种路灯投射方式还不错,地上花团锦簇的好好康~

坐车车吹风风~(来人呐把这叠词词恶心心的人给我叉出去)

这是出到龙门石窟景区外,在某面墙上看到的投射,就真心好喜欢嗷!

晚饭不存在的,不过宵夜可以走一波,这家叫“元记涮牛肚”,一人一小锅的那种,我觉得这样吃起来蛮爽的(暴风吸入呲溜呲溜)

好像涮牛肚是洛阳特色,反正看到好多家涮牛肚的店,盲选的话,踩雷我想应该不会(?

哎别的不说但酱料这种东西,我真的被麻酱征服了,吃火锅不整点麻酱就感觉缺点什么(当然最好是沙茶酱XO酱海鲜酱都有搞在一起混是最好的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wh/8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