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爱心 http://m.39.net/pf/a_6213643.html

今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有2部电影非常两极分化。

一个是《牡丹花下》,凭借此片拿到最佳导演的索菲亚·科波拉难以服众。

巧的是,同样由妮可·基德曼和柯林·法瑞尔主演的另一部电影,也受到了极大争议,但叔觉得蛮有意思的。

《圣鹿之死》

本片由欧格斯·兰斯莫斯执导,和他的名气相比,还是自己的作品更为人知晓。

09年的《狗牙》,禁锢在高墙之内3名子女,因对外界一无所知而造成自由失语言,影射出国家极权主义统治的弊端。

还有那部脱不了单就要变成动物的《龙虾》,也是年的时候叔特别感兴趣的电影。

要说兰斯莫斯特色,其实很有辨识度。

他十分偏爱动物隐喻,且不提镜头里的内容,就连片名里都暴露了他的这一喜好。

之前连续几部作品里都传递出了突破环境与反乌托邦的重要信息。

在《牡丹花下》里妮可·基德曼还边救死扶伤边争风吃醋,到了《圣鹿之死》里就已经和柯林·法瑞尔饰演的丈夫有了一个儿女双全的四口之家。

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家庭也富裕美满,气氛和睦到近乎到了客套的程度,简直是教科书版的范本。

影片开头,身为外科医生的丈夫总是跟一个叫马丁的少年见面。

他们聊天,散步还赠送礼物。可以感觉到,两人的关系非同寻常。

不怪我们想歪,这种错觉般的暧昧应该是导演有意为之。

就像欧容的《弗兰兹》也是如此,真相大白之前,里瓦尔和弗兰兹好似一对同性爱侣。

后来,马丁受邀来家中做客之后,丈夫说出了秘密。

马丁患有心脏病的父亲,曾抢救无效,死在了丈夫的手术刀下。

于是丈夫想担起长辈的职责,给予痛失至亲的马丁一定的温暖。

可是一切远没有这么简单,没过多久,诡异的事情就发生了。

突然有一天,家里的小儿子下半身瘫痪,完全无法走路。

焦急的父母带他看了医生,做了全套检查,然而所有的指标都显示正常。

排除了生理上的病因,医师推断问题一定是出在心理上。

就在一家人守着小儿子束手无策的时候,医院,坚持要和丈夫谈话。

不到一分钟,马丁就道破了天机,态度一如既往地礼貌和冷静。

意思就是以牙还牙,以命抵命。你害死了我父亲,也得杀掉自己的一个亲人才算公平。

丈夫不信这个邪,结果女儿也相继经历了和儿子一样的遭遇。

看似丈夫是无辜躺枪,但其实马丁父亲的死不是意外,而是医疗事故。

丈夫的术前酗酒是造成死亡的因素之一,这件事此前只有他和麻醉师知道,两人在妻子面前说法不一,互相推卸责任。

事已至此,如果丈夫不选择一个家庭成员去死,全家人都会没命。

妻子,儿子和女儿围坐在客厅,他举着枪蒙上眼,把决定权交给了命运。

每一枪突兀的巨响都仿佛能把凝固的空气击成碎片,众生高度紧张地等待着最后的结局。

连屏幕之外的观众都看得胆战心惊。

本片在70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剧本。它是导演兰斯莫斯和编剧埃夫西米斯·菲利普共同创作的,这也是两人的第四次合作。

国外对这部电影的接受度还不错,评分不至超一流但也不算低。

而它在国内的口碑就降了一大截,叔觉得这大概是和文化理解有些关系。

首先,《圣鹿之死》这个片名就源于希腊神话”特洛伊之战”中的一则典故。

希腊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在率军出征前,射杀了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的圣鹿,还自鸣得意,认为自己的箭法天下无双。

受到冒犯的狩猎女神怒了,她让海上一直刮逆风,军队船只根本无法前行,完成讨伐大业。

唯有牺牲自己的长女伊菲革涅亚,将她作为祭品,才能得到女神的宽恕。

《安塞姆·费尔巴哈画伊菲革涅亚》()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的欧里庇得斯还由此创作过剧本《伊菲革涅亚在奥里斯》。

片中马丁咬掉了自己小臂的一块肉,以此示范以眼还眼的意思,说这是一个隐喻,是有象征性的。

这也是导演在向观众示意,情节的发展并不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兰斯莫斯自己就是希腊人,这一次等于是把古希腊的悲剧搬到了现代语境之中。

国内基督教徒的占比不及西方国家的多,电影中严肃的宗教感可能不易体会。

说到底,这还是一个充满了作者风格的超现实作品。

它带有较浓的审判色彩,善恶终有报不是所要探讨的核心,刻骨铭心的罪与罚才是,以及付出代价的忏悔。

摄影上也非常契合这种意图,本以为没事了的小儿子瞬间栽倒在地,要是你足够专注,真的会被吓一跳。

从缓缓移动的跟镜头,固定在垂直俯视镜头,如同是上帝之眼的视角,营造出“人在做,天在看“的感觉。

影片最后幸存者心有余悸却也都神奇地恢复,完好如初。

不得不说这种情况,唯有称之为神迹才解释得通。

例如年的德国电影《苦路十四站》里少女玛利亚被圣餐噎死,实现自我献祭,死后成功让聋哑弟弟说出话来。

这些不合常理的现象构成了荒诞又令人唏嘘的寓言。

很多人会觉得《圣鹿之死》有些概念先行,叔认同这一点,但整体还是能够体现出新意与思考。

忍不住吐槽的是,片中人物的对话犹如四六级听力一样刻板,而且语调当中更是缺乏感情。

如果这样做的目的是故意奠定基调倒也可以理解。冲淡热烈,只留下冷冰冰的部分。

正如全片所做的一样,越发地突出了人性的阴暗面。

偏偏是面对死亡的恐惧,求生的自私与肮脏的交易等等,驾驭了电影的走向。

除此之外,男权的控制与支配也在片中展露无疑。

夫妻行房时,妻子会满足丈夫的要求,以“全身麻醉”姿态平躺在床上,任其摆布。

女儿认为时机成熟,也单方面向马丁献身,再次把男性放在了主导的位置。

接下来掌握生死的也还是丈夫,昔日的牧羊者化身猎人,妻子和孩子都成了待宰的羔羊。

急促混杂的音效中,难以捉摸的人性暗潮涌动。

用血泪洗尽铅华,一个小家庭的盛大悲剧就此落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xt/10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