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年-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他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这基本和诗人的人生轨迹是相吻合的。诗人二十四岁的时候“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遍访当世名士、王公大臣,希望通过他们的赏识博取功名,但即便他文采斐然,剑术了得,“心雄万夫”一片报国热忱,却一无所获。直到公元年(天宝元年),在诗人四十二岁的时候,接到了唐玄宗的诏书,请他入京担任翰林供奉。但好景不长,短短两年后即被辞退。此后直到“安史之乱”中,诗人加入永王李麟幕府外,再也没有重新踏入仕途。但正是这次入幕,卷入了李麟案,被流放夜郎,所幸在流放途中被赦免。

诗人一生傲视权贵、蔑视功名,却又胸怀建功立业之理想,因此往往游走在出世与入世的边缘。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以及矛盾与纠结中,走完了他坎坷不平的一生。诗人虽去,他的诗却千古流芳。关于他的诗,逍遥子整理了几句,我们不妨一起欣赏一下。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赏析:这两句诗出自《渡荆门送别》,是诗人青年时期所作。“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的首句诗人告诉我们,他这次出蜀远游走的是水路,一路上所见所闻都让他无比兴奋。当时诗人正当青年,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祖国的好山好水,激起了他“男儿志在四方”的壮志雄心。“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船过了荆门,已是平原旷野,视野开阔,令人豁然开朗。诗人的万丈豪情,正如长江的一泻千里极富感染力,而他的喜悦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2、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赏析:这句诗出自《上李邕》,是诗人青年时期的作品。李邕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当时是名闻海内的大名士。按说像他这样的身份,应该多赏识、鼓励、拔擢后进才对,但他对年轻后进的态度很是矜持。李白对此非常不满,所以写了这首很不客气的诗。“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诗人傲视权贵,不同流俗的诗仙本色,在这里表现得一览无遗。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两句诗出自《静夜思》,是诗人青年时期的经典作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全诗不假雕饰,脱口而出,却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极为深动。

4、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赏析:这句诗出自《南陵别儿童入京》。在经历了多年干谒无果之后,公元年(天宝元年),在诗人四十二岁的时候,终于接到了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他异常兴奋,准备立刻入京面君,于是告别妻子儿女,并写下了这首热情洋溢的七言古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人的狂放不羁,和不甘终老乡野之情溢于言表。

5、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赏析:这句诗出自《清平调》,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观赏牡丹花时,召诗人进宫,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即便是应制诗也写得不同凡响。花艳人美,明皇贵妃恩厚意浓,在诗人的笔下表现得既美妙,而又丝毫不露痕迹。

6、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这两句诗出自《塞下曲六首》。唐玄宗天宝二年(年),此时诗人正担任翰林供奉,满怀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令人热血沸腾的边塞诗。“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诗人的一腔报国热忱,甘愿赴身疆场,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这句诗出自《行路难》,诗人一生追求功业,但始终仕途不顺。公元年(天宝元年),诗人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终于有机会陪王伴驾,但却不被重用,两年后被“赐金放还”。诗人被逼出京,满怀愤慨和无奈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全诗充满了彷徨和无奈,以及对仕途艰难的感慨,但诗人并没有完全失去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诗的最后,诗人终于从沮丧中挣脱了出来,重新找回了自信。铿锵有力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8、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赏析:这两句诗出自《下江陵》。诗人晚年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在去流放地的路上,途径白帝城,忽然收到了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终于获得新生,天上的云彩似乎赶巧送上了祝福,去江陵的路途似乎变短了许多。终于放下了万重山般的重负,船儿也变得轻快了,诗人的愉悦心情不言而喻,这一点连长江两岸的猿猴,似乎也受到了,他们兴奋异常啼叫不止。诗人已届晚年没有失去自由真是万幸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xt/11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