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别号蘅芜君,暗喻绝色李夫人,或
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www.kstejiao.com/m/ 《红楼梦》这本书,藏着许多暗示和典故。 比如,将黛玉比作潇湘妃子,暗示了她的泪尽而亡。而同样作为十二金钗正册之首的薛宝钗,别号“蘅芜君”,又有什么暗示和典故呢? 一、蘅芜之香,绝色李夫人 在大观园中,众姐妹都有自己的别号,而这些别号,都藏着很多典故。比如黛玉的别号“潇湘妃子”,暗藏娥皇、女英的典故。而宝钗别号“蘅芜君”,或许暗藏的是汉武帝后宫中的绝色李夫人。 晋代王嘉《拾遗记·前汉上》载,汉武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气乃著衣枕,历月不散。” 蘅芜是一种香气的名称,而宝钗因为住在“蘅芜苑”,而得了“蘅芜君”的别号。 相传汉武帝的李夫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而书中的宝钗,和黛玉并列为大观园中最出色的女子,相貌绝美也是正常。 书中说,宝钗因为体丰怯热而服冷香丸,其味异常,历久不散。这样的香气,恰好和李夫人屋中香气相互照应,倒也说得过去。 除了李夫人外,宝钗身上还有一个隐喻,那便是杨贵妃。 杨贵妃和李夫人,都是皇妃,而宝钗远门入京,也是待选为公主伴读,存了入宫的心思,只是后来搁浅。 二、书中暗喻,均不简单 红楼梦中的暗喻,从来不简单。 黛玉素来被认为是娥皇、女英的结局。娥皇和女英,同嫁舜帝,舜帝南巡而死葬苍梧之 野,二女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洒斑竹。 而此外,黛玉还被比做西施,而西施常常捧心皱眉,黛玉也常常愁容满面。 正因为这些暗喻,很多人认为黛玉最终的结局,或许是“投水而死”,而非高鹗续写的,遭到“骗婚”,而心碎而亡。 西施和娥皇、女英,最终均投水而亡,或许黛玉也应了落花,顺应流水而逝。 薛宝钗被比作杨贵妃和李夫人,她们的相似之处,或许便在婚姻伤。 李夫人原本是汉代宫廷乐师的妹妹,曾为女乐娼妓,汉武帝闻其为绝代佳 人,召入宫内做了帝妃。而杨贵妃原本是唐明皇儿子的妃子,后来被唐明皇收入后宫。这两人都是一女侍二夫,或许也暗示了宝钗命运里的另外一段情缘。 三、宝钗另有情缘,也有其他暗示 第六十三回中,众姐妹抽花签饮酒做乐,为宝玉庆祝生日。其中探春抽中了杏花签,大家很是疑惑,因为这是一支预示了“贵婿”的花签。 原文是这样说的:“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而根据探春的判词和红楼梦曲来看,探春也果真远嫁,当了王妃。 黛玉抽中的花签是芙蓉,预示着她将如落花般早逝。 在这一回里,宝钗抽中的花签是牡丹,“艳冠群芳”的题词,也对应了宝钗容貌出众的事实。 牡丹被誉为花中之王,是主富贵的,在题词中“任是无情也动人”,也被认为是宝钗性格的写照。 但是少有人知,这句诗出自唐代罗隐的《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荣华过此身。” 在这首诗中,“东风别有因”,中的“东风”“别有因”,以及末尾句子中“韩令”典故,都有非同寻常的意味。 韩令功成的典故,是指唐宪宗时期,一个叫做韩弘的人,因为看不惯当时的唐人喜欢牡丹,令人将居所里的牡丹全部去除,并称: “吾岂效女子耶?” 在这首诗中,牡丹和东风,似乎有不解之缘,而东风“别有因”,这个因,一定是指缘分,但到底是指婚姻还是友情,就不得而知了。 只是杨贵妃也好,李夫人也好,她们都有两段婚姻,而作为宝钗影子的花袭人,最终也和旁人有了婚姻。 或许,宝钗的结局,未必如高鹗续写的那般,也未可知。 这些,都是一点思考,并不代表最终结论,也不强迫大家接受。只是单纯地分享,希望能够和大家共同探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xt/11687.html
- 上一篇文章: 薛宝钗吃冷香丸治什么病,人参养荣丸又为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