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契丹遇上牡丹,从辽人对牡丹的喜爱,浅析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txbyjgh.com/ 引语: 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间红。——《白石诗集.契丹歌》.姜夔 在《白石诗集》当中,姜夔在这首诗的下面有着这样一段备注:“都下闻萧总管自说其风土如此”。 彼时正值南宋时期,曾经强盛一时的辽王朝已经崩塌灭亡,而眼前这位流落至南方的契丹人,在其回述那个曾经强盛无匹的王朝之时,首先映入其脑海的景象便是,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之上,盛开着的那片点点红艳。 牡丹这个深植于辽人心中的花卉,其盛开怒放的景象,已经成为了大辽王朝的一个时代缩影。 辽人钟爱牡丹 在评书演义或传统武侠小说当中,辽人总是呈现出一副雄武、彪悍的模样,其很容易给人以错觉,认为辽人只不过是普通塞外游牧民族,与汉代匈奴、唐代突厥,也没什么区别,然而现实中的辽人却并不像评书、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单纯尚武,他们的生活其实是复合型的,有武力,也有文雅。 其实辽人既懂得牧马放羊,也喜欢吟诗赏花,而且他们特别对一种花卉情有独钟,那就是牡丹花,辽人对牡丹的热爱,不单单停留在观赏盛开的牡丹花卉,其还在日常的陶瓷用具、雕刻壁画上面也都留下了牡丹的身影。 春来塞外草原,各种野花怒放盛开,绚如织锦,然而为何单单牡丹会从群芳之中脱颖而出呢?除了牡丹本身的国色天香之外,也与盛唐文化在辽代时期的影响密不可分。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片花海,去触摸历史上辽人所喜爱的那朵娇柔,感受盛唐文化对辽人的影响之深。 唐代之前,塞外无牡丹喜好 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洛阳牡丹记》.欧阳修 牡丹最初并不是观赏花卉,其仅仅作为一种药用植物,在山间默默开放,一直到了唐代才开始成为了让整个社会为之疯狂追捧的花卉,这也是为什么在史书记载之中,唐代以前的游牧民族,很少有观赏牡丹之类的描述,中原的风气还没有形成,塞外自然也不可能有跟风的机会。 此花昔惟载本草,流传至唐花始好。移来从武瞾,爱重由环儿。名花与倾国,初著沉香词。——《赠彭花翁牡丹障》.姚勉 盛唐的统治者的喜爱,使得牡丹从沉寂的山谷之中走出,走入了长安,也走向了整个大唐的每个角落,形成了一股热爱牡丹的社会风尚。 而与此同时,强盛、开放的大唐王朝也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区域中心,其在享受天朝上邦的荣光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输出着自己的文化软实力,使得当时的其他少数民族、外国番邦都受这股唐风影响,在崇拜的驱使下,开始尝试着借鉴或照搬。 辽王朝的前身,契丹部族也不例外,在大唐文化风暴的附近,他们自然也不由自主地开始跟风“飘”了。 唐与契丹的关系 贞观四年(年),唐太宗出兵一举荡平了长期雄踞北方的突厥部族,强大的武力使得唐朝开创了四夷宾服、八方来朝的局面,而长期以来,一直跟随突厥厮混的契丹部族,自然也在这群朝圣小弟们的人群之间。 契丹帅窟哥……帅所部内属。以契丹部为松漠府,以窟哥为都督;又以其别部帅达稽等部为峭落等九州,各以其辱纥主为刺史。——《资治通鉴》 在唐代以前,契丹与中原王朝之间,一般都是以单个的部族为单位进行联系沟通的。而到了初唐时期,却出现了以大贺氏为首的契丹部落联盟整体归顺唐中央王朝的事件,史无前例,这与之前小部族的归顺性质完全不同的。 这是契丹族第一次全面倒向中央王朝,也是其接受并开始汉化的开始,契丹的融入,使得这些整日在塞外游荡的契丹人们,得以充分感受到大唐王朝的盛世气象,得以充分接触到大唐王朝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其不由自主地受到当时唐王朝的社会风气的影响。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刘禹锡 爱美之心,人人有之,当自己的导师、崇敬对象疯狂地热爱牡丹花卉之时,一直用崇敬的眼光看着其的契丹人,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哇,这朵花好美呀! 自时厥后,国日益大。起唐季,涉五代、宋,二百余年。——《辽史》 而对于这位表现还不错的小弟,大唐在两者蜜月期间自然也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扶持,使得契丹部族从一个落后的草原部落,开始迅速强大起来。 在这段时期,大唐的强大、阜盛给契丹部落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盛唐气象里怎么会缺少牡丹呢,既然崇拜盛唐,自然也不会少了对牡丹的喜爱,契丹人喜爱牡丹,也是从那时起开始深植于心的。 形夷而心华的辽人 历史在不停向前发展,当契丹部族不断强盛的时候,昔日辉煌无匹的大唐却最终跌落神坛,并最终消沉灭亡,五代时期的纷乱局面,使得契丹更是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在不断积累和扩张的基础上,耶律阿保机所兴立的契丹国,开始有了问鼎中原的能力。 公元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并攻占汴京,其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 ”,实现了契丹入主中原的梦想,虽然辽军最终败退,但其败退之时将唐、晋时的仪仗、文物席卷北归之举,也正是辽人对大唐印象念念不忘的举措,你们曾经有的,我也得有,没有,抢也要抢过来。 唐以冕冠、青衣为祭服,通天、绛袍为朝服,大同元年正月朔,(辽)太宗皇帝入晋,备法驾,受文武百官贺于汴京崇元殿,自是日以为常。是年北归,唐、晋文物,辽则用之。——《辽史》 辽国其雄踞塞北,手控幽云之地,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政权,而面对南方羸弱、混乱的政权,辽人的内心是自豪的,华夏正统在哪里? 一时制美宝,千载助兴王。中原既失守,此宝归北方。子孙皆慎守,世业当永昌。——《传国玺诗》.辽圣宗耶律隆绪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辽道宗耶律洪基.《辽史》记载 在这里,我就是正统,走在正统路上的辽国君臣,从礼仪、行政、风俗等一系列行为向大唐看齐,比起宋人挚爱梅花,他们觉得,富贵大气的牡丹才是真正正统王朝应该偏爱的,自己继承了唐朝的正统,自然也在这方面也不应该有疏漏。 从皇帝到民间,辽人的牡丹情结 牡丹的雍容、吉祥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牡丹》.皮日休 层层片片的花片舒张开来,娇艳如同美人的牡丹一旦盛开,便使得其他花儿黯然失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牡丹的雍容鲜艳,使得世人不由地对之青睐有加,对之推崇备至,不得不说,古人也是“颜值控”。 彼妍华之阅世,非人寿之可侍……有百岁之芳丛,无昔日么通侯。——《牡丹赋》.李德裕 同时牡丹的寿命比较长,一株可以存活几十年甚至数百年,这也使得牡丹成为了寓意长寿之花。 牡丹本身具有的奔放自然、富贵奢华的形象,其浓丽的色泽、舒放的姿态,让常年奔驰在草原之上的契丹部众见之顿时倾情,加之牡丹被唐人赋予的富贵、长寿等内涵,使得这朵美艳之花,本身就充满了众多吉祥的内涵,让人们对之充满好感。 辽代宫廷的青睐 深受大唐遗风和正统观念的影响,辽代宫廷和民间对牡丹有着特别的喜爱和青睐,从辽代皇帝数次赏花的记载,就能看出宫廷之内对牡丹的喜爱之深。 统和五年()三月癸亥朔,(圣宗)幸长春宫赏花钓鱼,以牡丹偏赐近臣,欢宴累月。壬申,入长春宫,观牡丹。——《辽史》 而辽圣宗的庆云山陵墓壁画的夏图之中,更是用了大量的牡丹花纹作为装饰,上行下效,辽代皇帝对牡丹的青睐,自然也很快影响到了民间。 牡丹傍石而生,花枝茂密。两簇花间画一小蝶,展翅飞来,翩翩欲落,以示花香。牡丹有含苞的,有怒放的,红花绿叶,色调和谐,运笔工细,一丝不苟。——《吉林哲里木盟库伦旗一号江墓发掘简报》 辽代民间的喜爱 辽代民间喜爱牡丹不仅体现在观赏方面,在辽代的日常陶瓷之上,大量的牡丹花饰也开始出现在其上,一些民间墓室壁画也以牡丹为主要纹饰,民间不仅是受上层喜好影响,更多的是对牡丹这个花卉的真心喜爱。 牡丹寓意富贵,是吉祥之花,唐代人们也因这个吉祥的意思而对其倍加追捧,而深受汉化影响的辽人自然也全盘接受这个思想,可以从这些日常的器皿工具来看,牡丹花已经渐渐融入到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赏花、陶瓷、墓室这些记载当中,都能看到牡丹花卉的踪迹。 纵使最后王朝兴替,这朵盛开的富贵之花,依然盛开在人们的心头,也成为人们对辽代的回忆的印象之花。 结语: 牡丹作为唐时兴起的观赏之花,在唐王朝灭亡之后在塞北的辽朝再度兴盛起来,不仅因为牡丹花本身的雍容华贵惹人喜爱,寓意吉祥让人推崇,也因为大唐强盛时期对契丹王朝的深深影响,从政治到社会生活全方位的辐射,从唐朝和辽朝朝廷到民间对牡丹的青睐,便可窥一斑,大唐王朝虽然最终灭亡,但其对契丹王朝的软实力的影响却一直存在延续不绝,也使得牡丹花开,最终在塞外成为常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xt/12418.html
- 上一篇文章: 当江河同奏一首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