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古陶瓷界研究空白期(明正统、景泰、天顺)瓷器取得可喜的成果,曾经历史尘封,如今重现光华。其青花彩绘俊逸洒脱,所谓的“空白”原本丰富而绚丽。尔后还得到弘治民窑如火如荼的薪传。饶有兴味的是这两者的艺术特征又可以追溯到元代。我们把三个时期的青花瓷的器物造型,装饰纹样的题材、布局、构图、式样、技法等方面作一番对比,就有大略的印象,后者依次向前者摹仿、借鉴,而渐次演变。要将全方位的作对比研究,显然不是这篇短文能阐述清楚的,故以下仅从相同纹样作鉴识性的分析。同时还有三点需要说明:

第一,涉及到大多不是标准器上的民窑纹样,但却是经过与同时期的典型纹样排比,又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分析后确定下来的,具有时代的特征。这类纹样的断代不作诠释。

第二,所述两种纹样的相似或相同,不同于当今刻意摹仿追求乱真,牟取暴利的仿古瓷意识。是以摹仿借鉴为手段,达到完成需求的目的,当然也含有功利性。

第三,民窑青花同时代、同题材的纹样有较大的形态差异和参差不齐的艺术品位,有可能出自多位画匠之手,所以在已掌握的资料中举例会受到种种限制,而不是笔者有意作主观导向的选择,着重的是三个时期有典型时代特征的纹样对比讨论。

1大如意云头开光及缠枝莲托八吉祥纹

元梅瓶肩部多饰大如意开光,为后世开启一大式样。如图1-1,用粗细线钩画两裂式大如意云头纹,形态饱满,圆浑。其内绘有多种纹样,布局繁密,纹样整体上的青花色块感较强,与白釉的青白对比鲜明。此式样在明永宣时一般用细线钩绘,趋小,其内装饰也较简单,整体色块感不强,青白对比不鲜明。

图1-1

图1-2

???

空白期如图1-2,布局在肩部。大如意纹形态相同,其内纹样特征颇典型,构图繁密,钩双线,缠枝粗壮,莲托八吉祥纹之一“鱼”绘“单鱼”。正统官窑已将永宣时“双鱼”改为“单鱼”,呈侧身向左跃起转尾状,如图1-3。空白期民窑的八吉祥纹之“鱼”绘“单鱼”式样无一例外。

图1-3

弘治全面继承了空白期此纹的式样,且十分盛行。如图1-4(“弘治九年”铭)颈肩部大如意纹及其开光内的双钩缠枝莲纹与图1-2相似。图1-5颈肩部纹样与图1-4酷似。图1-6大如意及其开光内的缠枝莲与上图相同,莲托着“单鱼”,其他所见缠枝莲托的八吉祥之“鱼”纹也作“单鱼”,如图1-7。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元代大如意云头纹开光有规范的大模样,其内纹样丰富。空白期在其内作粗缠枝莲及托八吉祥之一作“单鱼”。弘治同样有此特征。元、空白期、弘治的大如意开光纹保持着连续性和一致性。可是,永乐、宣德和正德的大如意内的纹样缩小、简化、稀疏。

2缠枝莲纹

元可分为细笔精绘和简笔速绘两大类,两类都有多种式样。如图2-1花冠中心为四瓣,左、右、后三瓣留白,前瓣染色,莲叶呈葫芦形具典型特征。莲池莲花图2-2,左、右、前瓣或左右留白,后瓣或前后瓣染色。这些特征对空白期有很大的启示性。

图2-1

图2-2

空白期承接元代一种风貌,一般分为内外两层钩线后,外层花瓣填色瓣边缘留白,内层花瓣留白,如图2-3,这是典型的特征。花叶均较元代小,且稀疏。叶则取永宣的式样。并在此式样的基础上发展为一种用几个螺旋形笔触组成蜷曲螺丝状的叶。有的虽然不同于元代,如图2-5(正统二年墓出土),但花冠钩线填色留白边,仍是元的画法。图2-6也似元的花形和画法,花冠钩线点绘瓣尖,瓣基部留白。元的花形、画法与永宣的叶形的结合形成了这个时期的新式样。图2-3

图2-5

图2-6

如图2-8形态用笔与前期都十分相似。叶片笔触的蜷曲形态比空白期还要强烈是此时的典型特征。同时,也要注意到如图2-9缠枝宝相花纹中,有葫芦叶在弘治纹样中遗存。元代的缠枝莲式样多,典型的空白期纹样有针对性的选择内层白花瓣,弘治时传承了空白期,但填色有的料水很饱满,更显出随意性。

图2-8

图2-9

3牡丹纹、孔雀牡丹图

元大致分为工细和简练两类。工细类花冠常见有四式:侧面怒放、初开、仰开、俯开,如图3-1,花瓣对称,有多裂,叶多为五出,叶与叶参差错落,花瓣填色,瓣边缘留白染凌青色,满叶填色,平抹料色,画法规范严谨,精致。简练类,如图3-2,花冠瓣少,叶多为三出,一般不钩线,两笔触平抹一出,形态简练且笔生动自然。折枝式与缠枝式的花叶类同。元代孔雀牡丹图,如图3-3,孔雀形态准确,优雅,羽毛整饬富有装饰味。图中将牡丹纹样适度平铺开来,表现出均衡匀称的图画特征,花卉与珍禽协调统一,是元青花花鸟图的经典。图3-1图3-2图3-3

空白期代表性纹样和图画。布局花繁叶茂,大花大叶,写实生动。花冠圆浑丰满,有两种填色,一是元代的瓣外边缘留白,如图3-4。二是永宣的从瓣边缘向内拓染料色,花瓣之间留白,叶多作翻卷状,叶脉呈鱼骨状,钩完线条后,再在叶脉两侧拓抹料色。孔雀牡丹图(见上图),构图有疏密、虚实的变化,弱化元代青白纡曲空间的装饰性,着意图画的自然写实。图中4只孔雀或飞翔、或觅食、或顾盼,动态各异,造型准确自然,用笔肯定,笔触清晰,料色浓郁、明丽,表现出较高的绘画技巧,这在历代青花瓷上是出类拔萃的。此类图画作品较多,也有较平庸之作。折枝白牡丹(图3-5)花的细部形态清晰地展现出与元代的传承关系,而叶片作了不小的修改,花叶都趋于写实。

弘治图3-6是精美类典型纹样,大花大叶,花型丰满,叶片翻卷及叶脉都具有空白期的特征,但画法规整、少变化,已转向图案化。对角的布局源于元代的式样。许多简率类的纹样流露出更多空白期的特征。如图3-7,盘心的图画中,花蕊部位用螺旋线条,叶片用几个笔触拓绘。盘壁的花与盘心同,叶则采用了蜷曲的笔触组成。

牡丹花、叶填色的块面大,这方面可以分辨出:元代铺毫拓抹平匀。空白期含料水丰满,注意笔触块面及其色调的匀净。弘治延续空白期的手法,但也吸取成化洇染的技法,民窑的彩绘情况复杂,其中有饱含料水的迅速运笔不经意时出现洇染淋漓的效果。

三个时期牡丹纹的对比本身就是个专题,简言之元代重装饰,空白期意在笔料,弘治将前两者结合起来转为工艺。

图3-4图3-5图3-6图3-7

4菊花纹

元可分为精细、简率两类。精工类(图4-1),椭圆花型,网状花蕊,舌形瓣,分内外两层,瓣瓣之间稍有层迭之意。内层瓣留白,外层瓣填色,瓣瓣之间留一道白边,呈旋转状。叶五出,左右皆圆出,中间尖出。均用双线钩绘平填色。菊纹还多与凤凰相配。简率类运用广泛,可分为两式。一是(图4-2)花瓣一层,瓣内填色与上图同。叶由三四笔拓抹笔触绘成,笔出锋成叶尖,叶稍小。二是(图4-3)白描速画花,线条流畅,花瓣之间有明显的层迭,产生旋转之意。拓抹之叶如上图一式,但更率意。图4-1图4-2图4-3

空白期多为折枝式,有一花一蕾式(图4-4),层迭两花式,花瓣有一层、两层,花瓣均填色留白边,花叶多吸取永宣的特征。这个时期菊纹减少。

弘治图4-5花与元代很相似,只是花蕊变得很小。叶卵圆形。图4-6叶螺丝状,一般的画法都较率意。也有两花式样,如图4-7。以上两式均花大叶小,笔触感强。与牡丹纹的填色手法一样,在大块面上染色时,弘治时都运用了饱满的料水,快速的洇染,有料色淋漓效果,是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

图4-4图4-5图4-6

图4-7

(未完待续)

作者:曹淦源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xt/2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