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蓝字   今日谷雨,雨生百谷。

  俗语说,“谷雨三朝看牡丹”。我们来看牡丹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三侯,一侯牡丹。

  牡丹吐蕊时,春意最浓情。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魏紫、姚黄、洛阳红,我最喜欢这粉粉的,赵粉。

  友人说,这哪是牡丹图,不是大花被面子么?这算不算一个梗?一笑!

  想起小时候跑到便仓古镇看花的情景,前几日写了篇《谷雨看牡丹》。

  看牡丹,乃是吾乡谷雨时节的一件盛事。本来,小孩子对花儿是不当回事的,桃花红,菜花黄,苜蓿紫英英,我们更乐意看花丛中小蜜蜂嗡嗡飞,或者想象一下果实累累熟。即使跑到便仓看牡丹,兴奋点也在玩耍,但回头想来,牡丹确乎是我少时认真看过的花儿。不看则已,一看,就看了个牡丹花,国色天香啊!而且,开动“11号”,步行30里,此举绝对让看牡丹这件事儿获得了朝拜一样的仪式感。

  《谷雨看牡丹》中写道:“春风中面对满园牡丹,我曾经凝视。”友人夸这个句子写得好,我小得意了一下。不是扫一眼、瞄一下,而是认乎其真地“看”,细作,用心,甚至虔诚。这一眼,有了许多倾注。

  “凝视”一朵花,体现了一种深情。

  走过80年代的人,一说起牡丹,常会加个感叹词:啊,牡丹!因为老听《牡丹之歌》。这歌曾红极一时,蒋大为唱的。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

  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

  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

  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经贫寒。”

  电影《红牡丹》,年拍的,什么剧情记不清了。插曲《牡丹之歌》不胫而走,后来获了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那时高音吃香,蒋大为就是有名的男高音。我是乐盲,但这歌曲伴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振奋了我的青春。

  往事知多少!还是来看花。

  雨后牡丹,真的娇艳欲滴。

  这么要好,耳鬓厮磨。

  双色花,有人谓之“二乔”。

  

  有些牡丹图是刘老师伉俪拍的,他俩都是爱花人。

  百生老师   刘红老师   再来看看这组牡丹照,是不是有些不一般?

  乍一看,不是照片,是工笔画。细看来,不是工笔画,这是刺绣。

  这几幅牡丹绣是姚惠芬大师的作品,蕙质兰心绣清芬,生机盎然,巧夺天工。

  姚老师是国家级专家。年夏,本人有幸参加江苏省一个专家团,与姚大师一同游历山西,受教许多。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天宝年间,唐明皇和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李白绣口一吐,金花笺题《清平调》,风光无边谪仙人。原本奉承之词,后世传唱不衰。

  古人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大唐盛世繁华,牡丹雍容富贵,天下宝之,大可理解。

  刘禹锡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如今寻常百姓家,亦可养牡丹,赏牡丹。

  画家、美术评论家纪太年大师知道我喜欢牡丹,专门赠我牡丹图,题款“乐无涯”,我满心欢喜。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xt/7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