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词的张力有多大一首小诗竟然唱哭无数
白癜风如何治疗最好 http://m.39.net/pf/a_4302821.html 自从央视综合频道推出创新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这档文化节目探索流行音乐与诗歌的结合,让诗词之美走进千家万户。其中,一首孤独了年的小诗《苔》被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动情演绎,一夜爆红。《经典咏流传》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 一、诗词的无限张力 诗歌是沉默的语言,静静地待在泛黄的纸张上,无声地传达着它出生年代的脉搏和气息。同时,诗歌又是一种有声的语言,方寸的栖息之地,标志美观的方块字,内里,却酝酿着惊天骇浪的气息和景象。 美国批评家艾略特年曾于《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指出:“我们公认的许多好诗——还有我们忽略的一些好诗——具有某种共同的特点,我们可以为这种单一性质造一个名字,这种性质称之为‘张力’”。他认为,诗歌传达给人的感受中,有两种主要因素在起作用,一是外延(extension),一是内涵(intension)。外延是指词的“词典意义”,词的本义或者是指称意义;内涵是指词的引申义和暗示意义,有时也指其中附有的感情色彩。可见,艾略特认为诗歌的张力主要是由于语言的原因,语言有本指意义和现实延伸的外部涵义,这两种意义同时作用于诗歌之中,便形成了诗歌的张力。 以“张力”的特性观察中国古典的诗词,便会发现,多至百来字、少至二十字的方块字的排列组合中,能够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世界、流动的情感过程,甚至其中的一草一木,事无巨细,生动形象。那些几百年前甚至是千年前的草木、人物,借助于文字的力量和想象的魅力,重新在世间生长,获得生命力,微风轻拂处,飘过尘封了千年的气息。一枝一叶、一颦一笑,染上了历史的尘埃、时间堆积的厚重和永不停止的生命力。 清代诗人袁枚的《苔》近年来一直没有被广泛传播成为热门诗词,节目播出后,通过乡村老师梁俊和贵州山里孩子们“纯净到让人心疼”的演唱,感动了亿万观众,唱哭了无数人,这首诗成为网络热传的话题,一夜之间让人们记住了它。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袁枚 苔花虽然长得卑微的如米这么小,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它依然能够像牡丹花意义,极致的盛开。苔花如米小是苔花的自然生长状态,自然生命属性,然而,它如牡丹花般盛开是对自然生命的超越。 《经典咏流传》则以“经典诗词+音乐”的组构样式,也更为纯粹和清爽,同时加强了原有诗词的无限张力,使得人们坐在电视机前,少了几分喧嚣与浮躁,心灵多了几许纯净与安宁。同时,采用更符合时代潮流的音符与节奏,吸纳更多的时尚元素,而不是简单的照搬、复制古人的吟唱,比如经典传唱人汪明荃和罗家英除了在秦观的《鹊桥仙》中,唱出爱情的豁然与信任,唱出了两人共同的坚守。实质上.是语言在特殊组合时,所产生的内涵与外延的膨胀力,以增加诗句意境的宽度和深度。创作中,这种张力一旦实现,将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就如早春孕育的第一个花蕾,它的张力不是一朵花.而是整个春天。 上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下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的《鹊桥仙》 词的上阙中短暂的相聚,很快就过渡到下阕里的离别愁绪。美好的相聚总是短暂的,如梦幻般而逝,“忍顾”二字透出无限的心酸无奈。词中的最后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一个神转折,本来别离之后,应该低沉悲凉,但是秦观却站在人生的高度,来赞叹忠贞的情感。 维特根斯坦曾说过:“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尤其是诗歌语言,不仅塑造了人们的情感形态,将内在心灵具象化,更重要的是,它无限拉伸了人们感知和想象世界的空间。 二、诗词的强大生命力 惠特曼曾断言:一个民族的最高检验是自己所产生的诗歌。中国向来被称为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时代的风雅颂,到晚清的诗界革命,迁延不绝,产生了一大批能够站上群山之巅的作品,至于诗人群体则繁星闪耀。 古典诗词所含蕴的天地观、人生观、内在情怀、生命律动却依然在文化的脉搏里跳动,所描摹的情态、场景、细节、心痕也能够很快让现代的我们拥有代入感。所谓天地之精气,日月之精华,个体生命之性情,恰在于此。 有些名句则被后人多次引用,表现了强大生命力。比如秦观的“雨打梨花深闭门”之句被李重元引用入词,成为千古名篇,也被唐伯虎引用入词,同样是绝佳之作等等。 历史上被后代为人多次引用的经典诗句数不胜数,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的一句唐诗“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是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诗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贺有“诗鬼”之誉,他的这首《金铜仙人辞汉歌》本是借史事表王国之恸、兴旺之叹和身世之悲,诗风奇幻陡峭,又多用典,读来颇为艰涩。其中“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以兰花衰败表现出送别金铜仙人的悲情愁绪,通向咸阳的古道上老弱衰败的兰花正在为远离的行人们送别,倘若上天有感情都会为这情景变得衰老沧桑,表达出对故人离别的不舍之意。同时也对自己遭遇感到不满和悲伤,用该句突出反映诗人内心强烈的不舍和惆怅。“天若有情天亦老”烘托出了金铜仙人的凄苦情怀,意境之高远,堪称千古无二! 后世文人骚客对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评价极高,连司马光都说其为“奇绝无对”!而诗人词家更是频繁引用此句,引用次数多达十余次。 宋代的孙洙《河满子·秋怨》“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秋季萧索孤寂悲凉的景象触动了诗人内心情感,表达因季节变换而产生的情感共鸣和内心触动,导致悲秋愁绪的一发不可收拾,仿佛老天和人一样感到低沉和伤感。该金句契合了诗人在秋夜送别友人的场景,是一首集合多种秋景融入秋心的小词,该金句有提振全词的作用。 诗能助兴,却难治国。作为新中国的缔造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您的高瞻远瞩远非文力可一笔括之。作为一名军人,我更倾慕于您力挽狂澜的魄力担当,倾慕于您运筹帷幄的绝顶帅才。毛泽东《七律》中的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登临古都城楼,催生人民共和国屹立世界东方。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唐诗之所以被后人频繁引用,盖因其不仅意境高远,且蕴情深笃,更是道出了天地至理,也表现出很强大的生命力。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典文学无疑以诗文为要义,缘于诗的简练与精深,诗词的重要性自然首当其冲。“温柔敦厚,诗教也”的教育观,从春秋一直延续到帝制的结束,而孔夫子所言的“兴、观、群、怨”说则全面地阐述了诗歌的社会性功能。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这些诗词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同时又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既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又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这些经典似乎用在哪里都那么恰如其分,也反映了这句诗的扩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恳切地告诫:“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 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既是一种自我突围,也是一种文化接续,这也正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题中应有之义。经典诗歌能使人获得精神享受和思想启示,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经典诗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xx/10818.html
- 上一篇文章: 老乡,你知道河南都有哪些珠宝玉石吗
- 下一篇文章: 美色云集的牡丹花下前半段直男看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