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肆先生长安牡丹画派创始人
摘自月人先生对李老的描述... 李肆先生生于年将门之后长安李肆是个怪人、怪才。和李肆先生相交多年,却不知如何下笔向人介绍。 怪人者,其人又臭又硬又执又倔、油盐不进水米不沾。身边不乏朋友,但又没有一个朋友。终身不收学生徒弟,但又学生徒弟满天下。辉煌时不珍不重仕途名誉,坎坷时不卑不亢宠辱不惊。浑浑噩噩、率真任性地天马独行。他不重名、不贪财、不亲友、不服人,无法无天、狂傲不驯、实实在在、忠厚义气的一块顽石。到老来,除了一手高技、一堆作品,什么都没有,一贫如洗。用他的话来说:“人只睡一张床,坐一尺凳,吃一碗饭,喝一杯水,吸一支烟,身外之物贪之何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怪才者,书读五车满腹经纶。天文地理、人间百态、佛理道儒、周易测卜、琴棋书画、舌尖美食,没有他不览,更没有他不敢论的。连康熙字典的编撰,他都能指点差误,让上海辞书出版社致意感谢,并以文告知在重版时改正。 绘画、雕塑、书法是他的专业,但是他从不示展、从不贪利,只是不断探研辛勤耕耘地创作着。用他的话来说:“艺术是命,以情舒之,无情即无艺术。若身心钻于利中,那么也就没有艺术创作了。以好的德行能专心致力给后世留些好的艺术作品,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使命足矣”。 李肆先生作品在李肆的艺术世界里无章可循,人们送他一句“无法无天”,但仔细揣来,他的作品又纳百家之影为他所用,奇才、怪才矣。用他的一首自勉中秋有感书画生涯六十年五言诗来看:“秋风惜墨香,拂尘力透神,韵集千家影,五色泼帛绫。”可窥他艺术理念的一斑。 李肆幼年私塾,先生让他习百家帖,经常板子打手而书写不能停,让他磨墨,经常手肿不能持筷,但每日一课的习写不能断。让他终身受益并铭记:熟知千家帖,不可墨守死规,要脱传承而自成一派;须练就铁腕功,活到老写到老,才能知五色泼帛绫推陈出新。到五十年代,缘鲁艺门生学习绘画,受马克西莫夫大师训教攻习油画。在徐悲鸿画馆临摹悲鸿大师的素描习作。参与罗工柳大师油画巡回画展临摹原作多幅。拜师何连三先生修研书法,拜师长安派国画家袁泊涛先生学习丹青,拜师雕刻大师记全根先生学习牙雕、石雕、木雕。在多年的美术生涯中,曾和石鲁先生、海派蔡鹤汀夫妇、张寒杉先生、康师尧先生等长安的大师们忘年相交,好友多年,受益匪浅。又和幼年玩友张义迁先生早年一起共办美术学校、油画培训班。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摔打于美术界,宠荣半生,辱坷半生。于晚年卧病于榻深居简出,仍不倦书画的习研和创作,以沧桑人生挥墨丹青,作出了大量书画作品流传于世。他自诩:“传统不了,新潮不足,票友无成矣。虽一生书画,痞气难舍,不伦不类,只是和书画有缘罢了,勉强可称美术人吧。” 李肆先生书法他在晩年多画牡丹,以长安牡丹为题,正名:牡丹花中王,根系在长安。又难得的一手行书骨正筋健,颇见功力地自成一派。李肆先生的作品遗失甚多,早年的已很难见到。今天偶见的作品确实让人刮目,有人曾评说:“天赋厚土而孕,与传统新尚相揉,不中不西,不土不洋,无法无天,别有径幽,耐人品味。”今推荐几幅晚年书画作品,和大家共赏。 李肆先生(长安牡丹图)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前赴后继。由于太悠久也就太古老而离时代太远,尤其中囯画愈来愈没落,虽然有诸多志士为中囯的文化艺术做了不少革新传播,但杯水车薪加之对传统与新尚的认知,其贡献显得微弱。然而中囯诸多的艺术家们,以不同学派不倦地对文化艺术,尤其是书法绘画的继承和发展做着十分艰难但又是很大的贡献。李肆先生默默地为中国书画艺术的革新,开辟着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致力书画中兴的精神,创作态度和技法可圈可点。往往在他的书画作品中,经常能看到他在以情书画,和笔墨纸水交流互动,表现着神来之笔的佳作。这是他多年严谨功力勤奋耕耘的结果,是习千家影学长补短,尊传统而不墨守,脱穎而出的自然而然。他的书画渐渐在返朴归真着,六十年书画坎坷滄沧桑的生涯,为他晩年书画创作丰富多彩,日趋大气成熟。 用黄宾鸿先生曾说的一句“贤才隐遁,适志书画,不乏其人”来看长安李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识着人在。 摘自陕西电视广播大学月人先生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xx/11036.html
- 上一篇文章: 李白肉麻的一首诗,非常直接的吹捧杨贵妃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