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国际博物馆日正定博物馆精美海报欣
国际博物馆日『正定博物馆』海报5·18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年5月18日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聚焦“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提倡应用新方法、新方案来满足群众多样的文化需求,把优秀文化更好的展现利用起来。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宣传标语1.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2.保护文化遗产,创造美好生活3.为文保员点赞,向守护者致敬4.文化遗产无价宝,需要你我呵护好5.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6.用心传承文明,用行成就未来7.文化点亮心灯,文明美好人生8.博古而通今,挥手在云端9.学传统文化,做当代智者10.承南北之物化,御博物之天宝11.文明凝聚力量,文化成就辉煌正定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海报,运用馆藏明星展品进行二次深度创作,十分吸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海报中展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吧!黄釉席纹剪纸贴花双系执壶正定博物馆展品:唐,高13.7cm,口径6.6cm,底径9.6cm。(年,由正定县东临济村征集而来)这是一把唐代黄釉席纹剪纸贴花执壶,于年由正定县东临济村征集而来。在壶的侧面,流(壶嘴)的正下方位置,制作有一个非常精美的剪纸贴花造型。这标志着陶瓷剪纸贴花工艺在唐代就已出现,这比通常认为的宋代才出现的剪纸贴花工艺要早。邢窑结带柄执壶唐,高18.7cm,口径6.95cm,底径6.7cm。(正定县三里屯公社郭家庄出土)邢窑是唐代著名白瓷窑,有“类银”“类雪”之说,与浙江越窑并称,形成了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局势,主要分布在河北内丘县、临城县、隆尧县一带的太行山东麓,面积约余平方千米。邢窑除烧制白瓷,还烧青、黑、黄釉瓷器等。精细的白瓷产品造型规整,胎质坚硬细腻,釉色洁白。不仅广销国内,而且还远销埃及、印度,以及日本等地。执壶是唐代出现的器型,正式名称为注子,最初可能是一种酒具或水具,原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鸡头壶。此壶胎骨白而坚细,釉色白润闪青,管状短流置于肩部,与流相对应的另一边肩颈之间安结带柄,上附如意头带形装饰。定窑白釉剔花鹿雁纹瓷罐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北镇村及燕川、野北村一带,因此地宋代时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发展于宋,延烧至金、元时期。定窑白瓷釉面温润如玉、光洁如雪。装饰工艺有划花、刻花、印花,纹饰题材有莲瓣、龙凤、牡丹等,是我国北方白瓷体系的代表。此罐在征集之初备受争议,由于器形之大,工艺之精美,题材之新颖皆是前所未见的。所以一部分专家认为此罐为民国仿品。后经故宫博物院专家耿宝昌先生鉴定为宋金时期,一级文物。河清元年建忠寺比丘尼造“双佛石造像”此尊佛像出自河北省曲阳市石匠之手。采用的石材也是曲阳本土的汉白玉。佛像采用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镂空雕等手段,几乎将雕塑可以使用的方法都用上了。并且有彩绘、贴金的工艺。这尊佛像的背屏名为「龙树背龛式」。这种样式的造像主要出土于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河北地区,以邺城为中心分布。与之前的尖楣形样式大为不同。「龙树」中的「树」指的就是菩提树,造像的背屏是两株菩提树互相缠绕构成,层叠的树冠形成锯齿状或扉棱状的边缘。而「龙」则是指造像中经常出现的形象,它与塔、飞天、宝珠、璎珞等装饰共同围绕着主尊。北齐被北周灭掉以后,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让这种造像只流行了二十多年便宣告结束。(造像背后)刚刚我们提到了这两颗缠绕在一起的树是菩提树,但是由于北方工匠没有见过银杏树的样子,所以这里雕刻的是菩提树。坐在菩提树下这两尊正在思考的是思维菩萨。作者/来源:正定博物馆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xx/12005.html
- 上一篇文章: 博物馆邂逅历史金台资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