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陶县汉语是白山的意思,隶属于新疆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从地理位置来看,这里是新疆的西部边陲,位于祖国版图的西北角。新疆的地图形如倾斜摆放的平行四方形,没有来过新疆的人纳闷,既然有南疆北疆之分,就应该有西疆和东疆之别,其实不然,南北疆是因为有天山山脉这道明显的地理分界线,造成南北疆气候差异很大,民族风情各异,故而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为南疆和北疆。而东疆和西疆同样相隔一千多公里,因为没有山脉的阻隔,一马平川,人员交流频繁,加之处在同一个维度上,气候环境相似,划分东西疆显得没有了意义。新疆的行政区划上,与其它省区有所不同,就是多了一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主要是因为新疆地广人稀,国家安全及经济建设的需要,五十年代起,以内地援疆知青和屯垦戍边官兵为主设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省部级行政单位,实行党政军企合一体制,在自己所辖区域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与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是国务院计划单列的省(部)级单位,享用省级人民政府权限。兵团设有军事机关和武装机构,沿用兵团、师、团、连等军队建制,涵养着一支以民兵为主的武装力量。兵团也是集农业、工业、交通、建筑、商业等承担经济建设任务的国有大型企业。兵团的党、政、军、企四套领导机构与四项职能合为一体。毗邻阿克陶县的草湖镇就属于兵团管理,它位于阿克陶县和喀什市之间,距离阿克陶县17公里,距离喀什市22公里,与之相邻的还有疏勒县和疏附县,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一团,省道从疏勒县至阿克陶县贯穿团场,东西两边可直达国道和国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曾到过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疏勒国,四十一团团部便坐落在“疏勒国”境内。新中国成立前是喀什最后一任提督马福兴的私人别墅所在地,俗称“马家花园”,曾是喀什周围回族人(当是称东干人)的政治中心。年4月,解放军战士进驻草湖,开创了军垦第一犁的辉煌。草湖曾是“军垦第一犁”、“军垦第一棉”和“军垦第一果园”的发源地,是维护第三师及喀什地区稳定一支重要力量。年,兵团农三师成立,命名为四十一团。年11月正式挂牌成立草湖镇,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木舒克市飞地镇。这里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部边缘的喀什三角洲盖孜河冲积平原上。

草湖镇行政区划总面积为76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域面积为3.38平方公里。耕地.78亩。主要发展(1)果:全团林果面积亩。主要有苹果、红枣、桃、樱桃等;(2)蔬:蔬菜种植面积亩。全团温室大棚座;(3)苗:绿化苗木10个品种;(4)粮:种植绿色水稻亩;(5)牧:2个牲畜养殖基地,主要为牛、羊、猪、禽,发展果园散养鸡5万余只,水产养殖亩;(6)草:按照种草养畜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理念,种植苜蓿、玉米;(7)农家乐:在原有农家乐的基础上依托草湖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集中新建以“生态园”“观光园”“休闲园”为主题的农家园。

我每次从阿克陶县赴喀什,必须途经草湖镇,因为是兵团建设的缘故,这里与南疆少数民族城镇有所不同,按照城市的规划标准建设全镇,生产、生活、社区、学校、医疗、娱乐、休闲等配套服务体系齐全,现在已经成为中心城市喀什的后花园和卫星城。每当路过此地,免不了停留一些时间,去逛逛看看,深入了解兵团文化。老佟是我来新疆认识的朋友,他老家是四川达州人,五十年代后期跟父母一起来这里,年近花甲。如果用网上流行说法,他应该是最幸福的人,退休以后,在草湖镇附近购置一户农家庄园,两层阁楼式别墅式建筑是他亲自动手设计建造,利用新疆日照长的特点,顶层有阳光暖房,冬天室外冰天雪地,室内温暖如春,沐浴着冬日的暖阳,仰望着蓝天白云,听着家乡的小曲,惬意悠闲,无比快乐。房屋的后院成为他的私人花园,面积三亩有余,中间是一个十米见方的鱼塘,塘子里的鱼很少,主要是栽培水生植物,夏季,各种莲藕,芬芳馥郁。从家乡带来的花草栽植其上,冬去春来,迎春花、梅花、海棠花、桃花、牡丹花、月季花依次开放,“满园春色关不住,只等客家把酒还。”神仙般的日子,令老佟哼着小曲,笑逐颜开。兵团种植基地上的枣林和苹果园分列左右,面积有一千五百亩,每年到了秋季,红彤彤的苹果和沉甸甸的大枣一眼望不到边,给镇里百姓带来口福和眼福。野鸡是这里的常客,这个季节,雏鸡早已经长大,它们三五成群在林地觅食,趁着秋季瓜果成熟,增加能量,得以迎接寒冷的冬季。经过自然进化,野鸡的适应环境能力强,繁殖速度快,活动灵魂机敏,这些特点促其在以人类主导的地球上茁壮成长,家族兴旺,甚至在外国泛滥成灾,实属不易!草湖镇林网密布,水渠成行,田野连片,这样的环境正适合它们的生存,一年可以繁殖两窝,每窝孵化十几只雏鸡,除了人类,没有天敌。昆虫、谷物、青草等都是它们的食物,丰收的田野更是它们的最爱,人们已经习惯与它们为邻,哪怕是刚刚出壳的雏鸡,也不去伤害它们,久而久之,野鸡们也喜欢与人为伍,和家养的鸡一起混吃混喝,庭院里好似热闹。

老佟喜欢给我讲述过去的故事:新中国成立伊始,他的老家是贫困地区,许多人为了生计想出去闯荡一番,恰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全国招募年轻人,父亲报名参加考试,经过严格筛选被录取,来到这里,发现南疆地区到处都是隔壁沙漠,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兵团官兵除了参加部队训练外,积极投入到生产建设任务中,在缺少机械设备和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克服困难,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开垦荒地,兴建农场,把戈壁沙滩变成绿洲农田。没有房子,大家就在地上挖坑搭棚。没有食物,他们就寻找野菜充饥。风沙肆虐,他们匍匐在地上或者钻进猫耳洞躲避风沙。父辈们历经艰难险阻,建设南疆大地,然而有个问题无法回避,由于兵团里男多女少,男大当婚却又找不着对象,让许多人不安心在新疆工作。幸好,我的祖母把远房亲戚家的女儿介绍给了他,终于解决父亲的终身大事,从此在新疆扎根下来。我们兄妹四人出生在四十一团,就是这个草湖镇,现在只有我自己留下来继承父母的衣钵,秉承兵团建设者的传统,他们都回内地或去北疆工作生活了。三年前,父母相继离世,他们的骨灰就安放草湖镇的墓地上,儿女们劝说我离开草湖镇,我们老俩口思索再三后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决定留守在此,以养天年。听到他的叙述,我心情不能平静,昔日兵团创业者的艰辛奋斗历程又浮现在眼前,老佟感慨地说:“现在国家放开户籍管理制度,各地人员流动频繁,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年轻人希望去大城市发展,草湖镇成为老年社区,都是留守老人,我的两个孩子一个去乌鲁木齐,一个去内地广州,只有我们坚守阵地。”说这话,他苦笑一番。草湖镇离喀什市只有22公里,镇上兵团职工退休后,多数都在喀什购买房子,还有回内地老家,很少留下,年轻人更是远走高飞,留下来的很少。

草湖镇经过多年的开垦,荒凉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良田,除了苹果、红枣、桃子、樱桃之外,核桃是经济作物的后起之秀,产量逐年递增,核桃树适宜这里的气候和土壤,易于管理,树木枝繁叶茂,夏季开始,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到了秋季,满树的青皮核桃龟裂开来,风刮起来或者用手晃动树干,树上核桃哗啦啦掉在地下,大家手持麻袋,一个个把成熟的核桃收获起来,核桃在地上晾晒半月,即可入库归仓,每棵树能结上百斤核桃。如今,核桃供过于求,价格一路下滑,每公斤批发价只有十元,幸好有外来投资者开发核桃深加工企业,提高它的附加值,保障种植户的利益。苹果等其它果品也存在供过于求的局面,现在,兵团经济效益开始下降,八十年代初,国家计划经济模式逐步转变成市场经济,兵团顺应潮流,进行体制改革,土地使用权承包给职工,由他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从事旅游服务项目,饭店、农家乐、观光采摘基地等多种形式,增加兵团职工收入。对于自己的亲身经历,老佟总喜欢絮絮叨叨:“我们这一代人尝遍生活的酸甜苦辣,什么倒霉事都让我碰上了,文化大革命,我们青春年少,学校里整天开批斗会,社会上搞阶级斗争,没有学到文化知识,阻碍我们事业的发展。到八十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只能生一个孩子,超生被罚款和开除工作,落得年老以后孤苦伶仃。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单位改革实行承包经营,追求经济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没有文化技术,首先裁减就是我们这些四零五零职工,只能下岗失业。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老了,退休金不够看病拿药的,孩子又不在身边,想一想,我们真是可怜啊!幸好我有这一亩三分地,自得其乐,开开心心。”说着话,他沉思不语,我看着他的脸色,半开玩笑地说:“老佟,你可是两个孩子,比其他独生子女家庭,有福气了。”听到这话,老佟提起精神,马上抢过话语说:“可别说,与内地相比,新疆这个地方还挺不错,我们也沾上一点光。计划生育管理的松一些,我们要了两个孩子,如果在老家,那是万万不可能的。还有一点好处就是地广人稀,虽然没有文化知识,广袤的土地任由你挥撒汗水,温饱问题是可以解决,甚至实现小康目标也没有问题。”

兵团职工是从内地招募的,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很少,但是兵团非常重视与少数民族团结协作,比如栽植果树和蔬菜,早些年前,南疆的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放牧牲畜是他们的重要生活来源,他们不愿意开荒种地。兵团职工教授给他们如何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开挖水渠,利用雪山融水和地下水灌溉农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和少数民族同胞一起,把沙漠精耕细作成为绿洲农田。近年来,根据市场调研,兵团职工把培育优良农畜产品作为提高经济效益重点,各族群众因此获益匪浅。蔬菜大棚种植技术推广应用,也让他们增加收入。

三师四十一团草湖镇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个缩影,天山南北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十四个师,三百万人口,和四十一团一样扎根于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他们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屯垦戍边,把美丽的新疆建设的更美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边疆稳定和谐,立下不朽的丰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xx/4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