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水作文之也学牡丹开
今日我听了四节作文公开课《也学牡丹开》,每节课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解读了袁枚的《苔》这首诗。感觉意犹未尽,晚餐时间又把唤醒这首诗的乡村教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的歌唱视频看了一遍,禁不住再度落泪。 节目的台词和歌词大致如下: 老师问:我们为什么唱这首诗? 学生答:希望我们也要像牡丹一样勇敢的开放。 师生唱: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袁枚《苔》) 如果没有那次眼泪灌溉,也许还是那个懵懂小孩。溪流汇成海,梦站成山脉,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 梦是指路牌,为你亮起来,所有黑暗为天亮铺排。未来已打开,勇敢的小孩,你是拼图不可缺的那一块,世界是纯白,涂满梦的未来,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雁声依旧在,年少时对白,耳边音犹在,如风暖心怀。 主持人问:为什么想带他们唱这首诗歌? 老师答:因为我也是一样的,从山里出来的,也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的那些苔,人们看不见,但是他们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他们就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这是这首诗歌的意义。找到生命的价值,这个比我们的外表重要。 嘉宾评:太阳照不到我,并不意味我没有我的青春,没有我的青春,没有我的理想,没有我的精神风貌,我自己就欢乐的绽放。 这个六分多钟的视频让我非常感动,也感触颇多。能打动人的事物一定是能激起你的共鸣的事物。这首诗让我想到了草根文化。 草根,顾名思义,就是指处在底层,附着于土地;普通,卑微,不引人注意,但无所不在;弱小,但有顽强的生命力,以及自发自生,不称著于庙堂与精英。 “白日不到处”就形象的写出了草根的生活环境和地位。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就是不引人注目,甚至是被人忽视的地方。除了这些大山里的孩子,生活中的“苔米”无处不在。他有可能就是那个卖烤红薯的大爷,卖煎饼的奶奶,补衣服的阿姨,贴手机膜的叔叔,做糖人的老人,流水线上的工人,办公室里的职员……苔米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 如果让我来上《也学牡丹开》的作文课,我会把写作课分成课内课外几个步骤上。 首先我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找“苔米”,对“苔米”进行访谈,拍成照片,写出照片故事。但是进行这一步时,并不涉及“苔米”的精神,没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只是去寻找像“苔米”一样外核的人,即这个人具有处于社会底层、普通、弱小等特质。布置这个作文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近身边的人。近处可以是父母、爷爷奶奶,远处可以是商贩甚至是陌生人。打开学生的视野,这是写作前要做的事。 然后我会花一节课来专门赏析“也学牡丹开”的“学”字。 我听的四节课公开课对“学”字的理解是学习牡丹绽放的精彩,学习牡丹的自信从容,也可以不学,做最好的自己。我认为对“学”字的解读还需要补充。这里我觉得“学”有三种意思:学、像、比。 作为“学习”的意思,四位老师已解读的很清楚。有正向立意的学习牡丹绽放的精神,有反向立意的如“邯郸学步”“西施效颦”,所以不要学别人,做最好的自己。有侧面立意的看到这样坚强的苔米,大家一定要给予同情和帮助。 作为“像”的意思其实是比较恰当的。苔米的原生态环境以及自身的渺小是没有办法去学牡丹的,牡丹那么雍容华贵,怎么能学得来呢?所以像牡丹那样绽放是可以的,学牡丹那样绽放就显得标杆太高,一辈子无法企及,势必心理落差很大。 作为“比”的意思是我最赞同的。我觉得这首诗开头就强调“白日不到处”不是在哀叹自己的处境,而是在强调自己虽处阴暗处潮湿处,青春也会自己来。在“也学牡丹开”之前写“苔花如米小”,也是在强调自己虽渺小但是照样开放。这是一种自豪的姿态,丝毫没有觉得自己卑微渺小。之所以最后加上“也学牡丹开”,这只是一种谦虚的说法。难道我苔米不学你牡丹,我就不开放了吗?换句话说,如果把牡丹置于“白日不到处”的处境,恐怕牡丹就不会那么娇艳了吧!所以后两句如果这样理解我觉得更恰当:我苔花开的如米一样小,但是也比你牡丹开的好。 从各个角度理解了这首诗之后,我们就要为这篇作文寻找内核范本。 所以第三步是我去翻找了写苔米及具有苔米精神的文章与学生分享。希望此篇文章能成为导火索,来引爆他们写苔米精神的小宇宙。 我在《读者》上找到了这篇文章《他们就是我的城市》,其中写到一位怕吵到宝宝睡觉不按门铃而发短信的快递员;一对在城里卖煎饼还带着孩子在身边上学的河南夫妇;卖果蔬抠门的老头和热情的侄儿;为了找回我的电脑纸箱子的标贴,抽掉了半间房子的纸箱的收废品的两口子。 作者在文章有这样一句话:他们如此真实、有力的活着,需要着这座城市,也被这座城市需要着。 是的,苔花如米小,他们如此渺小,但是他们的精神却能开出花来。开花不一定非要登上央视的舞台,不一定非要成名成家。开花不一定是名利上的显现,它可能是精神上的一次修行。 分享了这篇文章之后,学生们也分享了自己看过的类似的文章,谈了自己对这首诗更深的感悟。 最后,我会再次布置作文社会实践活动。这次活动与第一次活动有了质的飞跃。如果说第一次作文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拓宽作文的广度,那这一次的活动就是为了挖掘作文的深度。我明确要求学生去观察并采访一到两位有着“苔米”精神的人,写成作文《也学牡丹开》,副标题“他们就是我的小岛”。根据以上要求,学生要对自己第一次的作文素材进行删减,从中选择出符合苔米精神的人物来写。 以上是我校源水作文的一个教学案例,供大家分享并指正! 把下面这首《蓝莲花》送给所有具有苔米精神的人!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的蓝莲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xx/5587.html
- 上一篇文章: 隐藏在白银一山沟里的ldquo牡丹谷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