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牡丹谚语作了全新解释,可别小看了这些朴实的谚语,它可是牡丹前辈们的心得!通过这些牡丹谚语,更深的了解牡丹的生长习性,对油用牡丹的种植管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牡丹“春开花、夏打盹、秋发根、冬休眠‘’

此谚语是对牡丹一年四季生长发育情况的形象概括。在牡丹的年周期中,春季,从发芽、展叶、长枝、育蕾到谷雨前后开花,称为“春开花”。这一阶段生长最快,完成一年的生长量。当牡丹花谢后,进入立夏,在夏季,从牡丹的外观上好似处于生长停顿状态,俗称“夏打盹”,形容欲睡的样子。实质上,牡丹的生理活动处在最活跃时期,叶可进行光合作用,大量积累营养物质,供给芽的分化并形成花芽,花枝木质化,种子发育成熟以及养分贮藏等。立秋以后,种子已经成熟。地温适宜,牡丹的根系生长出现高峰期,长出大量新根,谓之“秋发根”。“冬休眠”,谓立冬之后,叶子枯萎脱落,进入了休眠期。

二、“牡丹为王、芍药为相”

说明牡丹和芍药不仅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态习性相似或相近,而且还有一定亲缘关系。在植物分类上牡丹和芍药属同科同属,牡丹为木本,芍药为草本,人类认识芍药早于牡丹。汉代以前,牡丹、芍药统称为“勺药”。汉代称牡丹为“木勺药”。牡丹的开花期较芍药早,色、香、韵均佳,而芍药花形酷似牡丹,花农们往往在栽植牡丹时,配植些芍药,以延长花期。由于人们崇尚牡丹,故称牡丹花为“王”,谓芍药花为“相”。

三、“七芍药、八牡丹”

指牡丹、芍药的农历栽植季节,芍药在七月,牡丹为八月。古时人们曰:“八月十五日是牡丹的生日”,这期间栽牡丹易成活。

四、“耕麦天,种牡丹”

是说麦和牡丹的种植时令相同。有“秋分五,麦入土”的农谚,此时令也正是牡丹分株、嫁接的最佳季节。

五、牡丹“播种覆土,深不过五”

此谚语是指牡丹播种后覆盖土壤的厚度,不要超过牡丹种子直径的五倍,也就是4~5厘米为宜。

六、“春分栽牡丹,到老不开花”

此谚语是说牡丹若在春分时令栽,已过了栽植时间,不易正常生长,即使成活,由于植株生长过弱,也不易开花。其实,还有个栽培方法问题,如果春分时,采用带土团(宿土)移栽,土不散,尽量少伤根,保持原根系的吸收能力,不仅可以成活,还可开花。中原地区,油用牡丹的移栽时间一般在9~10月。凤丹牡丹入秋以后有一个根系生长高峰,是移栽的最佳季节。

七、“牡丹舍命不舍花”

此谚语所指不是牡丹具有的开花习性。在春季移栽的牡丹,当根系尚未旺盛吸收营养时,地上植株一方面生长枝叶,一方面育蕾、开花,要消耗来自根部贮存的大量或全部养分,似乎要舍其命将营养用在开花、结实上,使之传宗接代,即所谓“舍命不舍花”。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外,牡丹在正常的生长时程中,实际具有舍花(部分)保命(不舍命)现象。当牡丹的植株,形成花蕾过多,当株体内的养分不足以使全部花蕾开花时。牡丹具有自身调节分配养分的功能,使大量的养分优先供应发育较好的花蕾上,足以保证开花。另一部分花蕾,则因养分不足、发育不良而败育,不能开花,这即是牡丹的“舍花”(宁可少开花)、“保命”现象。河南洛阳的花农们,采用花前复剪,除去弱蕾,调整营养的措施,克服牡丹的所谓“大小年”的现象。

八、“牡丹最怕胎里穷”

牡丹的“胎”是指牡丹的花芽。“最怕胎里穷”是对牡丹花芽时期需要丰富养分的形象比喻。牡丹从当年6月上旬开始花芽分化到翌年花芽成蕾破绽期以前,都可能因营养不足影响分化或使花蕾败育。这个时期长达10个月,所以,“胎”期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才能保证花芽分化良好,形成饱满的花芽,从而才能达到开时的花大色艳。也说明牡丹喜肥,若供肥不足,则花芽分化不良,发育差,影响开花。古时亦有护“胎”之说:“霜降以前牡丹叶不可使之枯落,叶落则有秋发之患,倘受灾害自落太早,看胎将有萌动时,须以薄绢将胎缚严,可避其害,否则来年无花”。

未完待续。。。。。。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费用
贵州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xx/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