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洛阳牡丹

文/辛大浪

提到洛阳,人们自然会想到牡丹。四月,洛阳各大公园,主街干道,乡镇村寨,家庭宅院,种植的牡丹,以其五彩缤纷的花色,雍容华贵的姿态,深厚馥郁的芳香,完美呈现出来,整座城市像被花感染了似的。此时,牡丹竞相怒放,姹紫焉红,流香溢彩,无不争奇斗艳,洛阳牡丹进入了盛花期。“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天涯。”(宋·邵雍)。适逢双休日时万人空巷,观花如潮,这种倾城观赏牡丹的习俗,演绎了数千春秋,直到今天依然有增无减。

人们摩肩接踵、笑语欢歌、流连忘返、好不热闹。不论男女老少,专业的还是业余摄影爱好者,人人手中的照像机、摄像机、手机最是繁忙,嚓嚓声响个不停,恨不得将其所见所闻尽收镜中,抓拍牡丹盛开的最佳瞬间。

牡丹花朵之大、花形之美、花色之多、花味之香,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观光客,愉悦了赏花人的心灵。据传,早在远古时代,洛阳四野,遍地牡丹,庶民以柴伐之。公元年,隋炀帝建都洛阳,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花卉进苑,易地进牡丹二十箱。揭开了中国牡丹栽培历史,洛阳牡丹从此渐趋辉煌。大唐盛世时,牡丹发展空前,一代女皇武则天立周洛阳之后,宠爱牡丹,提倡广植牡丹。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自唐武则天后,洛阳牡丹始盛。”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在《洛阳牡丹赋》中写道:“何名花之盛美?称洛阳为无双??兹上代无闻,始绝盛乎皇唐。”由此可知,武则天在发展中国牡丹方面,功不可没。著名诗人刘禹锡《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是描写人们争赏牡丹情景的真实写照。唐代牡丹盛极一时,牡丹曾被定为国花。北宋年间,洛阳园林建设十分兴盛。李格非《天王院花园子》中载:“洛中花甚多种,而独名牡丹曰花。凡园皆植牡丹,而独名此园为花园子。盖无他池亭,独有牡丹数十万本。凡城中赖花以生者,毕家于此。至花时,张帷幄,列市肆,管弦其中。城中士女,绝烟火游云。”由此可窥视洛阳人狂热牡丹之一斑。洛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不严寒,夏不酷热,土壤肥厚,雨量充沛,具有适宜牡丹生长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之洛阳人爱花、养花、赏花的习俗,钟爱牡丹成癖。促成洛阳栽培规模的不断壮大,使洛阳成为中国牡丹的第一个栽培中心。目前洛阳有牡丹品种个,占据了全国品种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种植面积近百万亩。既有本地品种,也有引自甘肃、山东菏泽、四川彭州、重庆垫江、云南丽江的,另外还有引自日、美、法等国外的优良品种。这些众多牡丹品种能在洛阳生根,茁壮成长,开花繁茂,表现出了牡丹很好的区域适应性与顽强的生命力,这真应了“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历史佳话。当然这与洛阳人的精心呵护、辛勤耕作、细心钻研培育是分不开。洛阳牡丹从野生到栽培,从皇家御园到百姓农家,经过一代代的繁育,时至今日已经发展到了红、白、粉、紫、蓝、绿、黄、黑及复色等九大色系,花型发展为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括桂型、金环型、皇冠型、绣球型、蔷薇型、千层台阁型、楼子台阁型等,花期分为早花品种、中花品种、晚花品种。国运昌时。洛阳牡丹如今步入辉煌繁盛的新时代,在科技进步推动下,实现了四季开花,盛花期不断延长的优势。商品牡丹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地区。从一九八三年起,以牡丹为骄傲的洛阳人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贸旅游唱戏,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十九届国际牡丹文化节(牡丹花会),成为全国四大名会之一。牡丹成为民族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象征,也是洛阳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安居洛阳,使我与牡丹有了更亲密的接触。牡丹让我明白了花美之气、花美之韵、花美之神。牡丹的美是充满魅力、让人无法抗拒的。我对洛阳牡丹的情愫,生成永不变异的爱洛阳基因。洛阳牡丹甲天下,占尽人间第一香。我祈福洛阳,洛阳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年4月于洛阳

作者简介:辛大浪,男,汉族,年12月在洛阳入伍到陆军第五师,现居住洛阳。相关链接阅读凡人小事陆军五师洛阳兵难忘达板城“烧火丫头”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xx/8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