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女素娥俱耐冷,名花倾国两相欢,说诗词里
“青女素娥俱耐冷,名花倾国两相欢。”这两句是集句联。集句是一种特别的文字创作活动。 “集”有“聚集”、“集合”的意思。原来这两句话各不相干,但集合在一块,有天然浑成,天衣无缝,有另出新意的意蕴风华之美。记得这两句话是在台湾历史作家高阳的小说里看到的,一下子喜欢上了,几十年来未曾忘记。 两句诗皆有出处。第一句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七绝《霜月》中的名句,全诗是,“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第二句是盛唐诗仙李白的名句。那时候,李白在唐玄宗宫廷做翰林学士。一日玄宗带着贵妃杨玉环赏牡丹花,让盛唐第一歌手李龟年演唱助兴。玄宗说,赏名花,给贵妃献唱,哪里可以用旧歌词呢?宣李白哪,进呈新词!李白前一天喝多了,酒还没醒透,但立进《清平乐》三章。其三是:“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青女是神话中的霜雪之神。汉代《淮南子天文训》说:“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主管降霜雪的神女,自然是不怕寒冷喽。素娥,是嫦娥,本来是后羿的老婆,吃了神仙之药,飞升上天,跑到月宫里去了,月宫清冷,素娥耐寒。所以,李商隐说青女素娥俱耐冷,诗人表达了一种清幽绝俗风霜高洁的美之想象。 名花是牡丹,雍容华贵。唐朝人爱牡丹,爱得热烈时尚,有大唐气象;倾国是美人,美人是贵妃杨玉环。名花倾国倾城,美人也倾国倾城,美人如名花,名花如美人。名花与倾国,两相映照,美美与共,欢乐无限。 青女素娥俱耐冷,名花倾国两相欢。一句是描述天上神女,有高冷清幽之美,超凡脱俗的气象;一句是描述人间名花美人,倾国倾城,雍容华美,有宫廷生活的富贵风景。诗句的意蕴,上下有别,前者高冷,后者热烈,集合在一起,有对立映衬的风致。 这两句从语言形式讲是对偶句,而且一句内部里,青女和素娥二神女本身也是精彩对映的,名花与倾国也是二美相对映;然后,“青女素娥俱耐冷,名花倾国两相欢”来了一个总体的映衬对照,而且是相反两面的映衬对照,这样的相反事物情景的互相映衬,更有情蕴。 如《诗经》有两句非常有名的句子,人们也很熟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其实就是两种情景的相反状态,前者的是春天里杨柳依依的美好愉悦与后者秋冬季雨雪霏霏的悲苦冷落正好相反。再如黄庭坚的两句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陆游的两句诗:“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都是两种相反的事物的对照映衬,仔细品咂,特别有意味,耐咀嚼。这两种事物或状态情境,不存在一方为主,另一方为次的安排,两者是相当的,平等地映衬,你衬托我,我衬托你,而二者合起来,表达了非常复杂丰富的意蕴。 邓广铭宋史人物书系: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48.3购买另外还有这样的衬托,有主次之分,一方衬托另一方,而且是从反面来衬托,这是反衬。如有人把反衬用在整个一篇作品里,这样的反衬就是大手笔,效果非两句之间的互相映衬可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咏元夕的词,上阙极力描写元宵之夜的热闹、繁华,光华灿烂,令人目不暇接,总体气氛醉人心魄。下阙的第一句,第二句写漂漂亮亮的游女们,头上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珠光宝气,笑语盈盈,缕缕幽香,飘然而去了。这些美好的场景人物我刚才都见过了,我在众人中间找一个人,但是寻觅多少回也没有找到。我忽然回头,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来他在灯火零落阑珊的地方。 这首词中,三分之二的笔墨,写出了热闹繁华,写出了公子美女如云,这些却不是主角,而“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才是主角,前者与后者形成极大的反差,前者的热闹风华是为了反衬后者的孤独冷清的,那个人真是伤心人别有怀抱了。 小结:事物的差异性是在对比中才存在的。古典诗词中的两种事物、意象等既可相互映衬,各显美感,各显内涵,集合在一块表达非常丰富的意蕴;也可以一方反衬另一方,揭示出生活中最特别、最难忘的本真。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zp/10711.html
- 上一篇文章: 风之花没有花瓣却如此漂亮自然之美大自然的
- 下一篇文章: 霍春阳的写意花鸟画删繁就简空灵高雅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