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以市廛为题材的诗歌其表现的主要方面即是市场的繁荣以及商品供求呈现出来的水涨船高之势。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诗人们也无一例外地感受到了市场为日常生活提供的诸多方便。

01诗歌对市廛的全方位表现

苏轼在《籴米》一诗中写道“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以买米、买柴这件百姓生活中最具普遍性的事情落笔,总结出“百物资之市”之慨叹,认为生活日用之物无一不可向市廛中求索,很好地概括出市场资源的丰富。王安石《冬至》诗描述的市廛却别辟蹊径,诗中通过今昔之对比,往时关商不通,今朝热闹非凡,侧面烘托出市廛兴旺的盛况。

另外我们再来看司马光的《送杨秘丞通判扬州》,扬州自古以来为豪华都市,商业之发达在历史上更是赫赫有名。时至北宋商业规模扩展为万艘商船交尾并峙的壮观场面,市场也变得格外红火了,诗人选取了春风、酒垆这足以向来表现市廛的勃勃生机也是极具代表意义的。

龙昌期在《三山即事》中也有相似的描述:“百货随朝船入市,万家沽酒市垂帘。”这两首诗不约而同地都运用了“万”、“百”等大的数量词汇,说明非如此不足以显示市廛之繁盛景象。此外,“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忆江阴见及之作》)“晨朝百贩罗庭堂,望门逆鼻闻椒浆”(《赠送澶州监酒税刘铨殿直》)之类的诗句在宋诗中比比皆是,在此兹不一一列举。

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行业分工愈趋细致,许多专业市场应运而生。以各色市场为题材的诗歌无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们如火的生活热情。

02早市、午市、晚市

宋时期开设早市,这在《东京梦华录》卷三中有详细的记载:“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亦各分地分,日间求化。诸趋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诸门桥市井已开……”(天晓诸人入市)早市揭开了市廛喧嚣的序幕,卖点心的、卖水果的、卖茶汤的、卖肉食的,纷纷扰扰,叫卖不绝。

上文中所引的晁补之的诗句“晨朝百贩罗庭堂,望门逆鼻闻椒浆”描绘的就是早市的热闹场景。鱼虾市场同样也是在清晨就活跃起来了,梅尧臣在《送马廷评之余姚》一诗中就曾写道“晓日鱼虾市,新霜橘柚桥。”

苏辙在《思归二首》其一中也有如下记载:“晨炊廪粟红,晓市淮鱼美。”一般来说,市廛自早晨开始到晚上结束,整天是连续营业的。但是梅尧臣在《送徐君章秘丞知梁山军》一诗中却提及了“午市”“午市巴姑集,危滩楚客愁”,由此我们可知在巴蜀一代的个别地区,开市时间的设定是各不相同的。“午市”之说很有可能是沿袭上古“日午集市”的传统而来的。

北宋政府取消了宵禁的规定,许多市场都是夜不闭市的,人们称之为“夜市”或“晚市”。当然像夜市、晚市这种类型的市场是在城市中才会出现的,农村中还是默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习俗。

可以说“不夜城”的出现是始于宋代的。北宋夜市在城市中随处可见,其中较为著名并且至今仍有记载的即都城汴京的州桥夜市,“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熬肉、干脯……直至三更。”(州桥夜市见《东京梦华录》卷三)州桥夜市主要经营各色饮食果品,直至三更集市方散,都城汴京之繁华可见一斑。

苏轼在《牛口见月》一诗中也提及到龙津桥的夜市:“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新月皎如昼,流星弄寒芒。不知京国喧,是谓江湖乡。”夜市上灯火辉煌,喧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苏辙笔下的建城市“昔在建城市,盐酒昼夜喧”,可见夜以继日的市场活动不仅在京城中活跃异常,在其他城市中也是屡见不鲜的。黄庭坚在《次韵郭明叔登县楼见思长句》中写道“晚市张灯明远近,□□留客舞徘徊”,灯火通明、歌舞升平,夜市如此诱人,怎能不令游人通宵达旦、乐此不疲呢?

03各色专业市场

形形色色的专业市场也是为诗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万紫千红的花市令诗人流连忘返、叹赏不已。文彦博夜游花市,竟有飘飘若仙之感:“去年春夜游花市,今日重来事宛然。列肆千灯争闪烁,长廊万蕊斗鲜妍。交驰翠幢新罗绮,迎献芳樽细管弦。人道洛阳为乐国,醉归恍若梦钧天。”(《游花市示之珍》)洛阳的花市在当时是最负盛名的,国色天香的牡丹历来倍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欧阳修也曾为国花绘上一笔浓墨重彩:“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人惊夸立名字,买种不复论家资。

比新较旧难优劣,争先擅价各一时。当时绝品可数者,魏红窈窕姚黄妃。寿安细叶开尚少,朱砂玉版人未知……”(《洛阳牡丹图》)同为爱花人,欧阳修已对牡丹花之品色烂熟于心,在诗中列举,如数家珍。为求极品,人们往往不去计较其价格。当然这种一掷千金求名花的举动只是有钱人的专利,梅尧臣在《杨乐道留饮席上客置黄红丝头芍药》一诗中直率地说牡丹花是“卖与富人欢,买为游人乐”。

因为名花品种稀缺,难于种植,每次投放市场的时候都是供不应求的,“姚家门巷车马填,墙头墙下人差肩”(《姚黄》)这是诗人徐积记载的人们争购姚黄的拥挤场面。不仅牡丹花如此抢手,其他花卉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人们的追捧,以至于“车如流水马如龙,花市相逢咽不通”。(《次韵和复古春日五绝句》)

药市是北宋时期兴起的新型市场,它不仅是采购药材的场所,而且还卧虎藏龙,不少名医妙手都聚集其间。北宋诗人对于药市有着浓厚的兴趣,写下了许多关于药市的诗篇。以药名入诗是当时诗坛独具特色的文学现象,众所周知苏轼就曾创作过许多“药名诗”。田况的《重阳日州南门药市》描写的是山民辛辛苦苦地从山中采集各种药材,肩挑背扛地来到成都府重阳市上兜售,因为药市上买卖进行地很顺利,所以诗人在结尾欣慰地写道:“但喜山民药货售,归助农业增锄芟。

宋祁的《九日药市作》是十分详尽地描写药市的诗作:“阳九协嘉辰,斯人始多暇。五药会广廛,游肩闹相驾。灵品罗贾区,仙芬冒闉舍。撷露来山阿,斷烟去岩罅。载道杂提携,盈檐更荐藉。乘时物无贱,投乏利能射。饔芩互作主,参荠交相假。曹植谨赝令,韩康无二价。西南岁多疠,卑湿连春夏。

佳剂止刀圭,千金厚相谢。刺史主求瘼,万室击吾化。顾赖药石功,扪襟重惭喑。”我们从诗中可知,药市一般都在重阳开市,药市上的药品种类繁多,并且市场管理严格,绝无假冒伪劣商品,价格也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的。诗人还向我们介绍了药品的药性和药效,称赞药石之功造福民众。

此外,“闲时尚以蚕为市,共忘辛苦逐欣欢”(《和子由蚕市》)描写的是蚕市;“朝来买酒江南市,日暮归为江北人”(《谒方子明浴头笑语移刻而归岁月既久作一诗记之》)讲述的是江市。还有一些经常出现在诗歌当众的市场如:草市、鱼市、山市、酒市……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04市廛中的美食

宋代的饮食文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东京梦华录》中关于饮食的记载随处可见,但仅仅是关于其产地和名称的简单介绍,不免令人又意犹未尽之感。而诗人们对美食的描绘就格外细致了,从特色小吃到时物名产,色、香、味、形一一娓娓道来,形成了一道文字的盛宴。大诗人黄庭坚对竹笋十分偏爱,曾和友人反复唱和:“洛下斑竹笋,花时压鲑菜。一束酬千金,掉头不肯卖……甘菹和菌耳,辛膳腼姜芥。京鹅杂股掌,炮鳖乱群介。”

(《食笋十韵》)洛阳的斑竹笋是十分名贵的,因其产量极低所以价格昂贵,诗人还不厌其烦地记述了竹笋的烹制方法。“此物于食殽,如客得宾介。思入帝鼎烹,忍遭饥涎嘬。”(《下书示渔采》)形容笋的味道鲜美,令人垂涎不止。“春盘食指动,笋茁入市卖。回首万钱厨,不羡廊庙宰。”(《胡朝请见和食笋诗辄复次韵》)诗人用食珍鲜而食指动的典故来称赞竹笋的“玉食香余噫”。

梅尧臣曾作诗赞赏一种名为鹿角鱼的稀有水产“水中龙,角而足。海小鱼,角矗矗。不拟龙,乃拟鹿。譬彼蜗,抗尔虫犊。渍以咸卤久且醭,时卖都市参鼎錬。”(《卖鹿角鱼》)诗人形象地描绘出鹿角鱼的外形,字里行间流露出新鲜的意趣,如此时鲜卤味的确是供都市消费的上品。

诗人在另一首诗歌中歌咏螃蟹“年年收稻卖江蟹,二月得从何处来。满腹红膏肥似髓,贮盘青壳大于杯”(《吴正仲遗活蟹》)诗人得到友人赠送的螃蟹,因为二月并非产蟹的时节,所以满怀惊喜地询问从何处购得。苏轼《镁陂鱼》一诗专门描写镁陂鱼“霜筠细破为双掩,中有长鱼如卧剑。紫荇穿腮气惨凄,红磷照座光磨闪。携来虽远鬣尚动,烹不待熟指先染。

坐客相看为解颜,香粳饱送如填堑。”诗中极力渲染镁陂鱼的形状、磷光、色泽,虽然并未铺写烹制过程,也没有透露鱼的味道是如何鲜美,但是从宾客“解颜”、食鱼如“填堑”的风趣描写中便已可想而知。

其他关于时蔬糕果的描写尚有“韭黄寥甲”、“吹箫卖饧”、“东武腹鱼”等等,不可胜数。诗歌中频繁出现关于美食的记载反映了诗人们优渥的生活条件以及他们对各种珍馐佳酿的熟悉程度。这些诗歌体现着诗人的生活情趣,同时也构成了我国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上文市场百态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想见北宋诗人们对市廛是非常熟悉的,乃至于在他们作诗时出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以市取喻。如李薦的“庵城诚振之,句出闹如市”(《中隐菴和赵孺韵》)就是以市场的喧闹来比喻其友人诗歌的创作特色。

“臣门如市心如水,汉宫解识尚书履”(《秦观少章寄寂斋》)以门庭如市来比喻宾客盈门的盛况。“大盘小盘堆明珠,海贾眩目迷精赢”(《许生南归》)用海贾迷珠来比喻友人许生之文采,为其阴差阳错而导致仕途受阻而叹息。“处处兵如市,行行马似龙”(《穷途》)以市为喻描写战乱时的动荡场景。

05结语

通过这些诗歌的比喻,我们可以看到市廛方方面面的构成要素都已走入了诗人心中,与他们的诗思融为一体。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zp/11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