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之姹紫嫣红醉花朝

作者:吴穷

皂罗袍

明·汤显祖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杜丽娘,这个十六岁的女孩儿,是见到了怎样的繁花烂漫,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这段《皂罗袍》出现在《牡丹亭》的第十出“惊梦”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游园惊梦”。

读《牡丹亭》,原本是冲着这支《皂罗袍》去的,不经意先为杜丽娘的父亲——杜太守“劝农”一折停留。

春光旖旎,花朝节这日,南安太守杜子充特意置办了劝农花酒,带着皂隶,下乡察看农桑耕事。杜太守头戴簪花,深入田间花园,给挑粪施肥的农夫、骑牛耍鞭的牧童、持篓采桑的农妇、采摘新茶的村姑一一赏酒插花。那是田间地头一道亮丽的春色。

劝农,是地方官的职责,亦是花朝节的旧俗。

何为花朝?是花开的早晨吗?

春花秋月,世间最美。花朝节是百花的生辰,在农历二月十二日。因地域不同,花信不同,花朝节的日期也有农历二月十五一说。

花朝节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春秋时期《陶朱公书》云:“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

华夏自古以农立国,在先民的观念里,花朵关乎果实,花神不仅掌管着百花的生长枯落,还兼顾着庄稼的繁茂收获。农夫要在花朝节祭祀花神,摊晒各类种子,以祈求花果繁茂,百谷丰登。

“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隋唐时代,花朝节是与中秋节同等重要的节日,人们甚至创造了“花朝月夕”这样美丽动人的成语,来表达不可辜负的良辰美景。《旧唐书·罗威传》特别写道:“每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意思是说,每到花朝节,与友人一起于花下设行障坐席,传花令,抽花签,赏花扑蝶,饮酒赋诗。落英缤纷,醉倒于花下,甚是风雅。《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湘云醉卧芍药丛,是真有生活原型的。

山清水软,百花次第,含蓄隐忍的中国人,也忍不住把自己的心慌意乱,写在炽烈的花朵上。

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镠的原配夫人戴氏王妃,年年春天都要回娘家住上一段时间。钱镠惦念结发之妻,一日走出宫门,却见凤凰山脚,西湖堤岸已是万紫千红,回到宫中,便提笔写上一封书信:“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人归缓缓,那有灵性的陌上花,开得执着而热烈,我是怒放的花,在归来的路上等你。

为什么“张若虚要写“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白居易会在“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李煜要叹息“春花秋月何时了”?懂得花朝节的美好,我们便可明了,春花明媚时的寂寥愁苦,并非没有缘由。

在宋以前,过花朝节的大多是高雅的知识分子,在民间并不普及。宋以后,百姓对花朝节热情大增,出门赏花往往万人空巷。无论男女,都乐于将大朵的鲜花簪在鬓侧,招摇过市。

与自然界关系更为密切的古人,从不错过与大自然的每一丝律动。

杜太守也是爱花之人。他的后花园颇具规模,不止“云霞翠轩”“烟波画船”兼备,有牡丹亭屹立其间,更有花匠精心打理。花朝节,园林中繁花似锦,飞花若雪。

迂腐刻板的父亲,清名惠政的好官,极具生活情趣的雅士,杜子充也是个多元的矛盾体。

父亲因农事下乡,杜丽娘才得以第一次来到自家后花园。

春色如许,那些美好的事情,会发生在谁家的庭院呢?这个十六岁的姑娘,在明媚的春天里,心事千回百转。

汤显祖对花朝节总是格外地上心,常常引入作品之中。在他的《紫钗记》中,有个赴京应试的书生,在元宵观灯之时,拾得霍小玉遗下的紫玉燕钗,并以此定情。后来,媒婆告知书生,花朝日,好成亲……

这么一说,花朝节真是结缘的吉日。

花朝节司花之神的传说,历来不止一种。传说中最早的花神是女夷,她是神话中主宰春生夏长的女神,擅长侍草弄花。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鸟、草木。”释迦牟尼的弟子迦叶拈花一笑,佛家以迦叶为花神;曹雪芹则属意林黛玉,《红楼梦》中,他特意把黛玉的生日安排在农历二月十二花朝节,现代小说《金粉世家》女主人公冷清秋的生日二月十二,大约不是张恨水的无意巧合。

除了总花神,中国人又为每一种花卉配上一个花神,造出了多个版本的十二月花神,使得一年中“日日有花开,月月有花神”。由《牡丹亭》改编而成的昆曲《游园惊梦》中,就有大花神和众小花神出场。有趣的是,花神多美丽的女子,也不乏文雅的男子,如兰花花神屈原、牡丹花神欧阳修、芙蓉花神范成大等等,在清代吴有如的《十二花神图》里,一月开篇的梅花神正是《牡丹亭》的主人公柳梦梅。这些清雅之人的审美情趣与精神气节总是与所爱之花奇妙吻合。

总之,花神是一个开放式的总称,可以包容一切有故事的人。

“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处不包容”。古文中,华即是花;夏者,大也。大美华夏,所以能容纳百事百川,能对诸学派,各民族,甚至是外来宗教的思想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多元哲学体系。

中国文化的深刻正在于此,所谓“殊途同归”,多元文化的本质,就是要努力探寻,并打开人的内在的精神世界。这也是《牡丹亭》经过四百多年的流传,在舞台上愈演愈烈,无戏能比的原因。

中国文学中的园林,就是人的心灵世界,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于是汤显祖,把一个极具神话色彩的剧作安放于园林:杜丽娘,这个如花朵般明媚的女子,在“姹紫嫣红开遍”的后花园中,与梦中人柳梦梅相知相恋,后因情而死,又死而复生。园林,这未知的广大的世界,有着惊人的未知的能量,能使得“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这种美学观点深刻地影响了曹雪芹,于是产生了后来对生命讴歌到极致的《红楼梦》。

“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这是林黛玉走到梨香院墙角上,无意听闻《皂罗袍》后的心声。“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说的正是黛玉和宝玉。他们的互为知己,不止是因着木石前盟、以泪还恩,更因为精神上的莫名契合。在青春的大观园里,他们一起爱花、惜花、葬花,感应着花魂鸟魄,在桃花飞落里共读戏文,对彼此倾其真情,成为大观园中最珍贵的风景。

花朝节了,你可有知己,一道沐春风赏百花?

饮一盏桃花酿吧,愿你如花美眷,抵得过似水流年。

作者简介

吴穷,中学教师,省级普通话测试员,曾获岳阳市金鹗奖金奖。

图片:网络

征稿说明《潇湘原创之家》

专辑大全

潇湘之家作者

感谢您对作者和编辑的点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zp/9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