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朝最会吃的诗人写了古代版舌尖上的中
小学时,我们都学过一首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诗作者就是清朝大诗人袁枚。 清中叶,文坛有两大红人,并称“南袁北纪”。 “北纪”,就是北方的纪晓岚。 “南袁”,就是南方的袁枚。 这个袁枚,太有意思了。 他不仅是清朝最会写诗的诗人, 也是清朝鼎鼎有名的园艺家。 他不仅是清朝最懂吃的大食神。 也是清朝“最好色”的大色仙。 他不仅是清朝藏书最多的收藏家, 也是清朝最擅壮游的旅行家。 中国人原本有三种活法,他创造了第四种。 02 康熙五十五(年), 出生于杭州一户落魄书生家的袁枚, 还真有一点神童的味道, 在祖父与父亲的教导下, 他立下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志向。 虽然9岁才开始学诗做文, 但12岁就考取了秀才。 14岁写下了名篇《郭巨埋儿论》, 19岁被补为廪生,享受国家津贴。 23岁金榜题名,高中进士, 然后在帝都做了三年翰林后, 外调溧水、江宁等地,做了7年县令。 由于勤于政务,袁枚官声极好。 可就在33岁那年,前途大好之际, 他干了一件让天下文人目瞪口呆的大傻事——辞官。 对上宣称的辞官理由:赡养老母。 “父亲去世,我要回家供养母亲。” 这理由,实在是冠冕堂皇, 但显然并非袁枚心中真实想法。 官当得好好的,那他为何要辞职呢? 他在《答陶观察问乞病书》等文里提到: 其一,不想搞溜须拍马那一套。 “不过台参耳、迎送耳、为大官做奴耳。” 其二,忙于吏务,无暇读书。 “每过书肆,如渴骥见泉,身未往而心已赴。” “一日不读书,如作负心事。” 其三,不想过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 “食作前日味,事作前日调。” “一日复一日,一朝复一朝。” 袁枚觉得人最宝贵的东西有两样,一是生命,二是心灵。 “若不能享受本真的生命,不能拥有丰富的心灵,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他决定放弃大众欣羡的官场生活, 去做一个随心所欲的“大自在人”。 03 袁枚在江宁做知县期间, 发现一个好去处:隋园。 这隋园,来历可不简单。 它乃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所建, 此园就是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 后曹家被抄,园子转到隋赫德手里, 隋赫德将其改名为“隋园”。 再后来,隋赫德也被抄家, 亩隋园大遭破坏,从此荒弃。 “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 但袁枚特别喜欢这个废园, 所以他辞官后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花两银子买下隋园, 然后将其改名为“随园”, 他决心做一个园艺家, 把随园打造成“一个随心所欲的居所”。 然后袁枚就启动了全面改造: “吾平地开池沼,起楼台, 一造三改,所费无算。” “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 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 “奇峰怪石,重价购来, 绿竹万竿,亲手栽植。” “器用则檀梨文梓、雕漆枪金; 玩物则晋帖唐碑,商彝夏鼎……” 这样改造,极为花钱, 袁枚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 为了完成这个浩大工程, 他重操旧业,跑去当了几年县官。 银子攒得差不多后,又果断辞职。 折腾十来年,改造总算完工。 园子建好后,袁枚也不私藏, 他把随园四周的围墙尽拆了, 并在随园大门挂上一副对联: “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大家都来一起玩,这才有趣嘛! 很快,随园便成了南京著名景点, 每逢佳日,游人如织。 乾隆下江南时,还专门派人来画随园, 以备修皇家花园时参考。 袁枚也从此过上了山水画般的日子, “每日晨起,吸花中甘露, 香生肺腑,凉沁心脾, 自谓胸膈间有飘飘欲仙意……”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画中仙。 徜徉山水亭榭间,袁枚真是快活如仙。 04 袁枚实在是太喜欢吃了。 对于吃,他有三大癖好。 其一,喜欢逛厨房。 每次到别人家做客, 他就会跑到厨房去看别人如何做菜。 所以他的文章经常可见这样的文字: “鳆鱼炒薄片甚佳,杨中丞家削片入鸡汤豆腐中,号称鳆鱼豆腐。” 其二,喜欢收集食谱。 每到一地,必四处收集食谱。 有一次,他去海州游玩。 吃到了一款“芙蓉豆腐”, 色若白雪,细似凝脂,清香悠远,不可方物。 饭后,袁枚缠着店主:“可否将食谱授我?” 店主说:“祖传秘方,不外传。” 袁枚央求:“我买行吗?” 店主说:“祖传秘方,不外卖。” 袁枚急了,立马三鞠躬:“求你了。” 店主笑了:“先生不曾为功名折腰,今却为我豆腐折腰,我不赠你都不好意思了!” 其三,喜欢拜访名厨。 “闻说名厨,吾必访之。” 对于这样一个大吃货来说, 随园光有美景显然还不够, 还必须——应有美食相伴。 听说袁枚想开“农家乐”, 很多厨师立马闻风而来。 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叫王小余, 这王小余,可是南京著名大厨, 他做的菜,“闻其臭香,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 不论香臭,闻者无不垂涎三尺。 很多高官富商,皆想聘其当私厨, 但皆被王小余一一婉拒, 可他却不请自到入了随园。 朋友问他:“工资平平,你选随园为啥?” 王小余说:“知音难,知己难,知味尤难。” 袁枚是吃货,更是美食家, 他不仅能道出厨师之菜的绝妙处, 还能道出厨师之菜的不足处, 王小余说:“只有袁先生最懂我。” 厨师爱袁枚,袁枚也爱厨师, 王小余死后,袁枚还专门写了一篇《厨者王小余传》,让其留名后世。 吃饭之时,袁枚经常想起王小余, “每次一想到他,我就涕泪不止。” 农家乐一开,顿时惊震江南。 上至达官显贵、骚人墨客, 下至中产阶级、市井平民, 无不以“曾入随园品菜”而炫耀自夸。 而袁枚,据收藏的食谱和与大厨切磋的心得, 撰写了一本美食圣经——《随园食单》。 这食单,搜罗了数百种南北经典菜肴, 从山珍到海味,从小菜到粥饭…… 每款菜品的食谱都经过千锤百炼。 比如,如何煮茶叶蛋: “鸡蛋百个,用盐一两,粗茶叶煮,两枝线香为度……” 两炷线香时间,即约4个小时。 前几年,国家级烹饪大师薛文龙, 为验证《随园食单》的“经典性”, 专门做了实验:分别采用不同时间,煮了很多锅茶叶蛋。 “最终发现果然是煮4小时的茶叶蛋最好吃,卤汁渗透蛋黄,美味异常。” 《随园食单》不仅讲菜肴之做法, 也讲了许多关于烹饪的至理真经: 比如如何上菜:盐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 比如如何配菜: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 所以《随园食单》一出, 立即被餐饮界奉为“中华食经”, 大户人家,都以私藏之以为荣。 朋友问:“你怎么这么爱吃啊?” 袁枚答:“人生若不能尽享美食,长命百岁又有什么意思。而且,你想想那些食物,鸡鸭鱼牛等已经为你而死了,你还不好好尊重它,把它处理到最佳状态,怎么对得起它们啊!” 袁先生,真乃食物的知己啊! 05 袁枚实在是太好色了。 小时候,他登吴山玩, 时值新年,非常热闹。 有一少女正表演空中走绳, 身材婀娜,神情妖娆。 袁枚一见,便胡思乱想起来。 于是仿效围观者,往场中掷钱, 哪知一掷竟然掷到了那女子身上, 女子转过头来,对着他就嫣然一笑, 袁枚说自己从此染上了一种怪病, “见到美女就挪不动腿综合症。” 不驻足、不观赏、不赞美,就会神思恍惚。 所以他这一辈子,娶了十几房太太, 没事嘿嘿嘿啪啪啪,不亦乐乎。 袁枚跟其他很多文人不一样, 他毫不避讳,公然宣称自己是好色之徒: “男女相悦,大欲所存,天地之心本来如此。” “人非圣人,安有见色而不动心者?” 他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好色不关人品。 “人品高下,岂在好色与不好色?” 他还专门举例说:“卢杞一个小老婆也没有,依然是小人;而谢安挟妓东山,依然堪称君子。” 我就是要做好色之徒,又怎样? 名妓苏小小,色艺双绝。 袁枚仰慕得不得了, 便刻了一枚私印:钱塘苏小是乡亲。 有一次,一位尚书过南京, 便来随园索要袁枚的诗册。 袁枚没留意,掏出印章就盖, 哪知盖下的却是这枚私印。 尚书一见就恼了:“太轻薄了。” 袁枚却笑着说:“哪里轻薄了,百年之后,人们只会知道苏小小,而不会记得你。” 正因为好色,袁枚一生都在为女人维权。 主张女子接受教育,反对缠足。 主张男女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 主张妇女可改嫁,反对以处女定贞洁。 后来,袁枚更是胆大包天, 在随园开设私塾,收了很多女弟子。 很多人骂他:“破坏纲常。” 袁枚一吹胡子,翻白眼道: “我就是要招女弟子,咋的?” “我就是要教她们读书识字,咋的?” “我就是要带她们参加诗会,咋的?” “我就是要为她们出诗集,咋的?” 没想到这私塾一开, 万千文艺女青年纷至沓来。 形成了声势浩大的“随园派”。 袁枚一不小心,竟然开创了中国古代女子诗歌的黄金时代。 随园不但有美景美食,还有了美女, 于是一跃成为南京城著名的“打望圣地”。 袁枚生活其间,男弟子奉茶,女弟子打扇,真是逍遥如神仙。 06 袁枚实在是太喜欢书了。 他曾经说过一段名言: “古玩虽可眼,但玩玩就兴奋渐失。 美色虽可心,但年轻时玩着才爽。 美食虽可口,但日日食之总会厌。 朋友虽可聊,但总有兴尽分别时。 唯有书,可眼可心可口可聊, 超过天下一切俊物。” 小时,袁枚家贫,难得有书读。 张家藏书很多,他便常常去借, 因此留下了千古名句:书非借不能读也。 所以长大后,袁枚便有了藏书之好。 他在随园里,修建了多个藏书堂号, 网罗天下好书,尽藏之。 随园整个藏书量竟高达40万卷, 袁枚一不小心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大私人藏书家。 “满园都有山,满山都有书。” 藏书,也因此成为随园一景。 引得文人雅士竞相前往品读。 袁枚日日把书林下,那叫一个自在! 他还因此写了一首《寒夜》: 寒夜读书忘却眠, 锦衾香烬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 问郎知是几更天。 看书看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美人。 但袁枚最让人佩服的, 并不是他的藏书之巨,而是他的散书之举。 自古以来的藏书家, 都无比惜书,“书与老婆不借也”。 唯独袁枚大不一样, 他年老时将藏书散之一空, 并专门写了一篇《散书记》:“余所藏书,传钞稍稀者,皆献大府,或假近宾朋,散去十之六七……” 耗尽心力收藏,为何又要免费散去? 袁枚说,原因有二。 其一,散书可以更好地保护书籍。 “古人藏书,最终无不毁灭。既然如此,我还不如让它藏在皇室贵府,那样更保险。而有些送给了朋友,朋友还感谢我,这不也是我的快乐吗?” 其二,散书是为了能更好地读书。 “而今要散书了,因为舍不得,就夜以继日地把要送人的书看一遍,于是把知识装在了自己肚子里。” 袁先生,真乃书之知己啊! 07 美人可以养目,美书可以养心, 美食可以养胃,美景可以养气。 随园最后差的,就是美文了。 当时之文坛,火药味很浓, 有人宗唐,有人宗宋, 有人讲格调,有人讲肌理, 各派吵吵嚷嚷,争得不可开交。 袁枚谁都不宗, 他反对一味模仿, 反对一味追求形式上的东西, 反对诗文必须宣扬道德伦理, 觉得诗文就应该抒发个人真实情感, 于是他创建了“性灵派”, “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 “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一性灵,袁枚就写下了无数名诗: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十二月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 “提倡真性情,反对假道学”的性灵派一创立, 立马获得无数小文青的拥戴, 袁枚迅速崛起成为“乾隆三大家”之首, 出版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文集, 人人争相购买,一时洛阳纸贵。 “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其名。” 一不小心,他竟然成了诗坛盟主。 08 除了好园、好色、好味、好书、好文外, 袁枚还有一大爱好——好游。 但年轻时,因为母亲尚在, 他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信条, 一直只呆在随园“寻欢作乐”。 及至64岁,母亲方病故而去, 袁枚守孝三年后,终于启动了壮游之旅。 67岁,游历了天台山、雁荡山、黄龙山。 68岁时,游历了黄山。 69岁,游历了庐山、罗浮山、丹霞山,衡山。 ………… 79岁,三游天台山。 80岁,出游吴越, 81岁,出游吴江。 袁枚最后十余年,几乎都在旅途中度过。 要知道,旧时交通极为不便, 而如此高龄的袁枚, 竟然能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下, 把中国的名川大山游个遍, 真乃古今壮游第一人也。 而且,他在游历名川大山时, 还顺便把天下好茶尝了个遍,真是不亦快哉! “江山朗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袁枚,就是清朝最大的闲人。 09 袁枚写过一幅对联,恰是他一生写照: 不作高官,非无福命只缘懒; 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 他33岁辞官归家, 建随园,做一个山林散人; 烹美食,做一个饕餮吃货; 享美女,做一个多情男人; 品好书,做一个逍遥书生; 写好文,做一个性灵诗客; 游天下,做一个江湖浪子。 袁枚的一生,是享乐的一生,舒服的一生,自在的一生,痛快的一生。 在他之前,中国人原本有三种活法。 第一种:玩世。 玩世者,就是嘲弄戏耍现实的人, 如庄周、阮籍等人。 第二种:出世。 出世者,就是超脱超越现实的人。 如达摩、慧能等佛禅宗师。 第三种:谐世。 谐世者,就是努力调和现实的人。 如孔子所代表的儒家。 袁枚觉得这三种活法都不符合自己天性。 于是,他创造了第四种活法——适世。 “我做不到玩世出世,也不喜欢谐世,那就只好采取享受世俗生活的人生态度,寻求身心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快乐,做‘凡间仙,世中佛,无律度的孔子’。” 所谓适世,就是行事要忠于自己的真性情, 在世俗生活中寻求心灵的大自由和大快乐。 每个人一生中, 都曾有过一个依照真性情生活的时代, 那便是童年。 童年时我们天真烂漫,不肯拘束自己。 活着整个儿就是在享受生命, 世俗的利害和规矩,全不在我们眼里。 但随着年龄增长,染世渐深, 我们的俗虑和束缚愈来愈多, 原本纯真的我们终于被社会改造成了俗物, 开始羡慕和追求跟别人一样的“理想人生”: “我要在×年内买一辆好车。” “我要在×年内住上花园洋房。” “我要在×年内当上厅级干部。” 袁枚原本也忙着追求这样的“理想人生”, 但33岁那年他突然想通了:“我才不要再过别人羡慕的生活了,我要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于是他的生命结出了最饱满的果实。 有人说,袁枚最好的作品是园艺。 有人说,袁枚最好的作品是诗文。 有人说,袁枚最好的作品是美食。 其实,都不是。 他最好的作品是他自己——是他的生活方式。 他用自己热爱的方式过好一生, 把自己活成了自己最好的作品。 什么是成功? 成功不是成为别人眼中的最好,而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10 76岁那年,袁枚做了一件逗逼事。 年轻时,相士胡文炳为他占了一卦。 说他63岁生子,76岁寿终。 63岁那年,袁枚果然老年得子。 他从此便对胡文炳之卦深信不疑。 76岁那年,他果然生了病。 深信自己死期将至的袁枚, 赶紧给朋友们写了一封信——《腹疾久而不愈,作歌自挽,邀好我者同作焉,不拘体,不限韵》。 他竟然要求朋友们为自己写挽诗, “我想提前看看自己死后,他们怎么胡说八道。” 这个袁老头,实在是太可爱了。 哪知直到除夕,他都一直没死。 初一凌晨的鞭炮声响了起来, 躺在床上等死的立马翻身下床, 一边跳一边大叫:“我要把名字改为‘刘更生’,不,不,应该叫‘李延年’。” 这一不死,袁枚又活了6年。 82岁那年,他的大限真的到了。 临终时,他留下了一句话: “千秋万世,必有知我者!” 我们,当然记得这个伟大的生活家, 以及他创造的第四种人生活法。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hy/11282.html
- 上一篇文章: 以唐诗复活古都洛阳的诗人与风物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