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王牡丹不只好看,还有这么多您不了解
5月20日,鄂尔多斯植物园牡丹文化旅游节在牡丹园隆重开幕,吸引了近5万市民游客前来赏花游园,东胜还因此事上了央视直播间呢…… 温靖伟摄影 牡丹 是中国的国花,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 平日,我们只是看到了它表面的美 殊不知,它的文化很渊源 它的形态特征、种类群分、主要花系、 价值都与普通花各不相同 今天,“东胜发布”来给您科普一下~ ▼▼ ?牡丹(学名:Paeoniasuffruticosa)芍药科,芍药属植物,是重要的观赏植物,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牡丹根皮入药,名曰“丹皮”。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牡丹素有“国色天香”、“富贵之花”、“花中之王”的美称。在栽培类型中,根据花的颜色,可分成上百个品种。 唐代刘禹锡有诗曰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文化年5月牡丹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第二名。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在中国栽培甚广,并早已引种世界各地。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温靖伟摄影 种群中国是世界牡丹的发祥地和世界牡丹王国。中国牡丹园艺品种根据栽培地区和野生原种的不同,可分为4个牡丹品种群,即中原品种群、西北品种群、江南品种群和西南品种群。 温靖伟摄影 花型按其形状分为五个类型: 直立型:枝条直立挺拔而较高,分布紧凑,展开角度小,枝与垂直线的夹角多在30°以内。节间较长,新生枝年生长量在10~15cm,一般五年生株高40~50cm,高者达1m以上。如“首案红”、“紫二乔”、“姚黄”等。 疏散型:枝条多疏散弯曲向四周伸展,株幅大于株高,形成低矮展开的株形,枝条展开时与垂直线的夹角多在45°以上,新枝长,较软。如“赵粉”、“守重红”、“山花烂漫”、“青龙卧墨池”等。 开张型:枝条生长健壮挺拔,向四周斜伸开张,角度在上述两者之间,株形圆满端正,高矮适中,新枝年生长量6~8cm,一般五年生株高在30~40cm。如“状元红”、“银红巧对”、“金玉交章”等。 矮生型:枝条生长缓慢,节间短而叶密,枝条分布紧凑短小,年新枝生长量为2~4cm,一般五年生株高15cm高左右。如“美人红”、“罗汉红”、“海云紫”等为代表。 独干型:多为人工培植的艺术造型,具有明显的主干,主干高矮不等,一般在20~80cm。主干上部分生数枝,构成树冠(有的无树冠),形态古雅,酷似盆景,生长较慢,一般成型期需8年以上。如“十八号”等。 温靖伟摄影 形态特征 牡丹是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偶尔近枝顶的叶为3小叶;顶生小叶宽卵形,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花单生枝顶,直径10-17厘米;花梗长4-6厘米;苞片5,长椭圆形,大小不等;萼片5,绿色,宽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或为重瓣,玫瑰色、红紫色、粉红色至白色,通常变异很大,倒卵形,长5-8厘米,宽4.2-6厘米,顶端呈不规则的波状;花期5月;果期6月。 温靖伟摄影 生长习性 性喜温暖、凉爽、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喜阳光,也耐半阴,耐寒,耐干旱,耐弱碱,忌积水,怕热,怕烈日直射。适宜在疏松、深厚、肥沃、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中生长。酸性或黏重土壤中生长不良。充足的阳光对其生长较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晒,温度在25℃以上则会使植株呈休眠状态。开花适温为17-20℃,但花前必须经过1-10℃的低温处理2-3个月才可。 温靖伟摄影 主要用途 观赏、食用、药用:药用栽培者品种单调,花多为白色。以根皮入药,称牡丹皮,又名丹皮、粉丹皮、刮丹皮等,系常用凉血祛瘀中药。 新闻多一点鄂尔多斯国家生态公园于年开始规划建设牡丹园,种植以甘肃紫斑牡丹(西北牡丹)为主,以北京牡丹(中原牡丹)为辅,同时搭配芍药和大丽花等品种。现有牡丹13万株,占地面积为亩,涵盖红、紫、白、粉、黑等几大色系,共有魏紫、夜光杯、意度春秋、墨冠玉珠、赛皇后、紫蝶迎风等多个品种。 下期的“植物科普”系列中, 我们将划重点来为您介绍 牡丹中的名品、精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hy/183.html
- 上一篇文章: 河州牡丹文化论坛紫斑牡丹萌芽成枝习性
- 下一篇文章: 纯技术一文读懂油牡丹的差异化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