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传奇·美丽中国?深度影响中国的树木推荐词

每年5月,平原地区大江南北的春花早已开了又谢,而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米林县的扎贡沟、才召沟等地,一种娇艳明媚的牡丹才初吐芳蕊。不同于“赵粉”“魏紫”的雍容华贵,它近两米高的灌丛颀长挺立,独立枝头的花朵落落大方,被阳光雨露亲吻后的花瓣鲜黄明亮,这便是大花黄牡丹。仅生长在林芝地区的大花黄牡丹不仅是我国藏东南特有物种,更是我国独有的珍贵种质资源。曾与“孪生姐妹”难分你我,导致它几近灭绝,如今在各方努力下,大花黄牡丹逐步恢复曾经的繁盛。

国色天香——大花黄牡丹

牡丹在汉文化中的历史悠久,而大花黄牡丹这种生于藏东南林芝幽谷之中的神奇牡丹,却在年时才浮出水面,年才被确立为一个新种。每年的5月28日是米林的“大花黄牡丹节”,藏族和珞巴族跳起欢乐的锅庄舞蹈,唱着动情的高原歌声,迎接牡丹的盛开。

汉代《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牡丹的药用记录;南北朝开始便有人工栽培野生牡丹记录;隋朝时已有牡丹品种形成,同时开始了南北品种的广泛交流;到宋代,中原品种群、西南品种群、江南品种群初具规模;至明清时期,西北品种群也初步形成。至此,中国牡丹四大栽培品种群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揭开神秘面纱

竞相开放

大花黄牡丹的发现有一段曲折的历史。年,英国人Ludlow和Sherriff在西藏发现了珍贵的大花黄牡丹,并多次引种到英国。由于其观赏价值极高,且胜于以往引种到西方的黄牡丹,因此在英国园林园艺中极受欢迎。年,Stem和Taylor首次对这个类群进行了报道。年,他们根据植株高度、花的大小和心皮数量等特征,将其描述为黄牡丹的一个变种。但他们混淆了大花黄牡丹和黄牡丹,在他们所印证的标本中,只有米林的标本是真正的大花黄牡丹。

生于幽谷

年,洪德元院士将其由变种独立为一个新种。李嘉珏教授在野外调查和引种试验的基础上,对大花黄牡丹和黄牡丹的形态特征、生长繁殖特性进行了全面系统比较,同时也对二者细胞学和生化方面进行了分析,所得结果与洪德元院士的一致,并首次使用中文名称“大花黄牡丹”。年,于玲等人通过蛋白谱带证明大花黄牡丹与黄牡丹等5个野生物种之间亲缘关系较远,袁涛通过AFLP技术对野生牡丹种间关系进行初步研究,两个实验结果均支持洪德元院士将大花黄牡丹独立成种的观点。险遭灭顶之灾   大花黄牡丹与黄牡丹外形相似,二者外观上最明显的区别特征就是大花黄牡丹心皮数少,仅1枚,少数为2枚;而黄牡丹心皮数多为5枚。此外,二者的繁殖特性也有不同,黄牡丹可以营养繁殖,而大花黄牡丹只能种子繁殖。令人扼腕的是,由于Stem和Taylor的失误,从前人们并未将常见的黄牡丹与稀有濒危的大花黄牡丹区分开来,等到年洪德元院士在藏东南考察并发现二者区别时,这一特有物种已遭到近乎毁灭性的破坏。

大花黄牡丹果实

狭义的牡丹是指栽培种PaeoniasuffrutiicosaAndrews,而广义上是指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的9种2亚种1栽培种。牡丹组又分为革质花盘亚组和肉质花盘亚组。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参与品种培育的野生物种只有革质花盘亚组的几个种。尽管肉质花盘亚组占据了野生牡丹物种的半壁江山,却很少应用于牡丹品种培育。因此,开展肉质花盘亚组4个物种——紫牡丹、狭叶牡丹、黄牡丹和大花黄牡丹的引种保护与种植资源利用,对研究牡丹栽培品种群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有关我国珍稀保护物种大花黄牡丹的研究方兴未艾。

花枝招展

逃出“极危”厄运   导致大花黄牡丹濒危的原因主要是生境破坏和资源过度利用。在原生生境中,大花黄牡丹天然更新能力强,而在人为破坏生境中,更新则明显受到抑制。此外,大花黄牡丹主根粗大,无地下茎,完全依赖种子繁殖。近期的研究表明,大花黄牡丹种子不易失水失活,但一般需要经过两个月左右的生理休眠才能开始发芽。目前,大花黄牡丹仅存的6个野生居群,一半在米林县,一半在隆子县,总计余株。大花黄牡丹通常生长于海拔-米的疏林与灌丛中,结实率高,出苗率高,因此只要有适宜的生境,减少人为干扰,严格控制乱采滥挖现象,大花黄牡丹的种群是可以逐步恢复的。大花黄牡丹曾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等级,经过林芝当地百姓和各方专家的不懈努力,目前已降为“易危”等级。而大花黄牡丹的引种与迁地保护研究也有可观的进展:引种至豫西山区的大花黄牡丹,长势旺盛,播种5年后就有植株开花,相较于原产地林芝的实生苗7-12年才开花,不得不说是一次阶段性的成功。

花苞待放

牡丹作为我国特有、世界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最好
北京白癜风介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hy/3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