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长安丨倒灌壶上绽放的牡丹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前两句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的情韵之美,使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后两句则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刘禹锡称牡丹为“国色”,与其同一时代的诗人李正封也称牡丹为“国色”。《唐诗纪事》①记载:有一次,唐文宗在御园赏牡丹,问身边的程修已:现在京城传唱的牡丹诗,你认为谁的最好?程修已回答:“中书舍人李正封的‘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于是后人就把牡丹称为“国色天香”。关于牡丹的初名,今学界多以为称“木芍药”,牡丹最早是作为药物见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即关于“丹皮”(牡丹的根皮)的介绍。东汉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录有“大黄牡丹汤方”,可见,“牡丹”一名早在东汉即已出现,且已通用。在南北朝时期,牡丹已进入人们的观赏领域,而牡丹真正大繁荣的局面出现在唐宋时代。至明清二代,牡丹先后在亳州(今安徽亳州)、曹州(今山东菏泽)兴起,盛况不减前朝。 自古以来,牡丹以雍容华贵得到人们的喜爱,千百年来人们不仅把它写在诗歌中,还把它刻画在生活用品上。陕西历史博物馆众多馆藏文物中,珍藏着许多精美的文物,在它们身上我们依旧能感受古人对牡丹的独特情怀。 青釉提梁倒灌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青釉提梁倒灌壶壶身浑圆,上有提梁,一侧有流,圈足。壶有盖但不能开启,与提梁一起装饰成一枝俯首的荷莲。提梁顶端雕饰一只长羽凤鸟,圆眼利吻,雄视前方,凤冠迎风飘拂,颇有气势。壶嘴雕成一对正在哺乳的母子狮,母狮前肢踞地,后肢蹲卧,仰头瞪目张口,神态凶猛;幼狮趴伏于母狮腹下,正吸吮乳汁,憨拙可爱,造型生动逼真。壶的腹部减地满刻华丽的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莲瓣纹。在壶的底部中心有一梅花形小孔,灌水时将壶倒置,水自梅花孔注入,当有水自壶嘴流出时即注满,因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壶放正时,底虽有孔而不漏,即倒灌正流。壶通体施青釉,略泛灰,光泽莹润。胎质坚细,色灰白。整个器物综合运用了刻、划、剔、贴塑等装饰技法制成。神奇的倒灌壶此器过去一度被认为是北宋器物,但综合其造型、釉色、工艺等方面来看,定为五代较为妥当。从造型上看,其腹部浑圆、饱满,较高且外撇的圈足,有唐代金银器的遗风。而釉色淡青泛灰白,清亮宜人,具有晶莹、柔和、滋润、淡雅的美感,却正是五代时期的典型特征。工艺上,器底为裹足支烧,胎灰质坚,也反映了五代时制瓷工艺的特点。这件提梁倒灌壶在设计构思上与众不同,极富创造性。其造型、结构新颖奇特,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可谓巧夺天工。纹饰繁富华丽,制作工艺极其精湛,充分展示了古代瓷工匠思独运的个性和才华,是耀瓷中至精至美的瑰宝。①引自杨恩成《诵读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文案剪辑:李珏雯 声音本期编辑:史杨克 聆听长安丨节气·中秋 聆听长安丨节气·重阳 聆听长安丨节气·立冬 聆听长安丨节气·小雪 聆听长安丨节气·大雪 聆听长安丨节气·冬至 聆听长安丨节气·小寒 聆听长安丨狩猎丨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聆听长安丨古代身份证“暗藏玄机” 聆听长安丨蹀躞翩跹舞马行 聆听长安丨马不鞭,蹄自疾唐代打马球活动 聆听长安丨唐代长安与波斯印度的友好交往 (版权所有转载注明) 长按扫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hy/6481.html
- 上一篇文章: 翡翠牡丹适合什么人佩戴
- 下一篇文章: 若白蝶舞花间,再遇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