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瓶,顾名思义,是以自然界中的葫芦为原型所创造的瓶式。

清乾隆冬青釉葫芦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比如这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葫芦瓶,釉色温润,像极了刚从藤上摘下来的新鲜葫芦,让人心生喜爱。

从审美的角度讲,圆形是最和谐、最具有美感的形状,而葫芦形就是由两个弧线相交的圆形组成。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

元龙泉窑青瓷葫芦瓶

葫芦瓶往往形体对称,曲面圆滑;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既有圆形之美,又有圆体之美;集庄重美与和谐美于一身,所以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明末清初德化窑葫芦瓶美国芝加哥博物

这类葫芦瓶又被称为“仿生式葫芦瓶”,也就是说在制作过程中尊重葫芦的真实形态,不做过多的人为干预,具有造型简洁自然的特点。成为后世约定俗成的陶瓷葫芦瓶造型,被沿用了上千年,传世的陶瓷葫芦瓶当中有八成以上都属此类。

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就有大量的葫芦造型的彩陶出现,此后历代各大窑口均有大量的烧造,人们根据长期的经验和智慧,创造性的加工并发展为有更多功能和形态的葫芦瓶新形制,统称为“派生式葫芦瓶”。

它包括“天圆地方”式葫芦瓶、壁式葫芦瓶、瓜棱式葫芦瓶、多节式葫芦瓶、绶带式葫芦瓶、和综合式葫芦瓶等等

明嘉靖青花百寿纹天圆地方式葫芦瓶

天圆地方陶瓷葫芦瓶在明朝嘉靖年间开始流行,嘉靖皇帝一生痴迷于修道,葫芦是道士的必备法器之一,同时道士给皇帝炼制的丹药也是用葫芦瓶盛装的。而天圆地方的造型暗合了道教阴阳学说的核心与精髓。

这件明嘉靖青花百寿纹天圆地方式葫芦瓶纹饰自上而下共分八层,通体围绕着如意云纹、云鹤寿星开光图、寿字纹、卷草纹等与道教密切相关的主题设计而成。

葫芦本身寓意“福禄”,而这件葫芦瓶通体又以“寿字文”和体现长寿的“寿星图”来装饰,可见对“福禄寿”的吉祥愿望的追求是如此之迫切和直白。

明嘉靖青花五彩壁式葫芦瓶

壁瓶,顾名思义是指专门悬挂于墙壁上的装饰瓶,又称“轿瓶”或者“挂瓶”。

这种

瓶形

宛如纵切面剖开的半个花瓶,靠墙悬挂的一面为平面,并留有小孔以便直接悬挂或系绳悬挂。壁瓶的造型最早出现在明代中晚期,到了清代,壁瓶更是文人的喜好品。

“壁瓶”的出现,突破了瓷瓶一直被置于博古架上作为装饰品和陈设品的局限性,改变了人们对瓷瓶惯有的观赏习惯,或挂于墙壁或置于行走中的花轿内或与插花艺术结合起来,既扩大了欣赏空间又扩展了其装饰功能。

清雍正天青釉瓜棱式葫芦瓶

“瓜棱式葫芦瓶”指的是在圆润光滑的葫芦瓶型的基础上,人为地将其变化为有凹凸弧形的形似瓜棱的器形。

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馆的清雍正天青釉瓜棱式葫芦瓶,是瓜棱瓶与葫芦瓶相结合的优秀典范。其特点是整个器体饱满圆润,凹凸有致,直颈收口,腰部有外撇式花瓣纹装饰,造型秀丽灵巧,通体施以温润光洁、清幽隽美的天青釉色,是一件雍正时期景德镇窑仿汝窑的好器物。

清康熙五彩描金花卉纹葫芦瓶

“多节式葫芦瓶”指的是在葫芦瓶原本两节的基础上增加为多节的形式。这种葫芦瓶的形制多出现在清代康熙时期,在中国并不多见,它是当时销往欧洲的外销瓷之一。

现藏于英国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的清康熙五彩描金花卉纹葫芦瓶,此葫芦瓶为三节,由三个大小递增的球体垒叠组成的,它采用的是我国传统的葫芦瓶的造型,又在其形制上做了有新意的变化,不仅将两节葫芦变成三节葫芦的形制,更是将葫芦的瓶颈加长,葫芦的瓶口加宽为撇口式,撇口的设计更符合西方人把葫芦瓶当作花器和插花的使用习惯。

这件三节式葫芦瓶的下节腹部和中节腹部以对称式的牡丹花和兰草花卉的间隔装饰,上节腹部为梅花和枝干穿插的构成形式,极富装饰性。

明宣德青花双联葫芦瓶

“连体式”葫芦瓶有双联式、三联式和四联式几种类型,是两个或多个葫芦形体连接更好一体的造型。

产生原因既有对陶瓷成型工艺的挑战,也有对吉祥寓意的追求。比如如中国人对“三”的追求,三往往是是虚指很多的意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扮演着从无到有,从有到无限的过程。

清粉彩福禄纹三孔葫芦瓶

葫芦是自然界中的常见之物,是我国早期先民广泛种植的瓜果植物。自然的葫芦瓜瓞绵绵,易种易得,成为人们生活中不需要特殊工艺而自然天赐的器皿。

葫芦谐音“福禄”瓶寓意“平安”,人民自古以来对葫芦有种特殊的情结,这也是葫芦造型在艺术创作中不断推陈出新一大原因。

葫芦瓶,一个用于装饰和观赏的陶瓷器物,承载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jz/11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