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赏牡丹》)牡丹的故事总离不开帝王、妃子、花神或仙女,逼人的皇家富贵气与“牡丹仙子”美艳神通的浪漫,共同构筑了人们对花王牡丹的遐想。

雍容华贵,国色天香

  唐代开始,名倾朝野,被视为奇赏。唐代,牡丹首先受到皇帝的青睐。高宗皇帝曾召聚群臣赏双头牡丹。武则天亦下令将西河精舍的牡丹佳品移植内廷。开元中,皇宫内庆池东沉香亭前牡丹盛开,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乘夜游赏,诏来翰林学士李白命赋诗助兴,李白即以牡丹喻贵妃,遂成“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枝红艳露凝香”“名花倾国两相欢”《清平调》辞三章。帝王知遇,朝野推重,令牡丹身价扶摇直上。北宋时期,牡丹获得最高推崇,有“花王”之称。

范冰冰《武则天》定妆照:浅绿色和浅红色的牡丹花纹的经典唐装,背景依旧是牡丹

《牡丹亭》里的中国古代名剧

  据说我国明代著名戏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在名医叶半仙的百草园里的牡丹亭进入一个美好的梦境,醒来后,头痛病痊愈。感触颇深,想以此题材创作一个剧本。叶半仙很赞同,还写了一首诗:“牡丹亭边,常山红娘子;貌若天仙,巧遇牵牛郎于芍药亭畔,就牡丹花下一见钟情,托金银花牵线,白头翁媒,路路通顺,择八月兰开日成婚,设芙蓉帐;结并蒂莲,合欢之久,成腹皮矣,生大力子,有远志,持大戟,平木贼,诛草蔻,破刘寄奴,有十大功劳,当归期,封大将军之职。这首诗一共字,共写了22味中药名。汤显祖就根据此诗内容,编写了一个两代人的故事,创作出了著名的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牡丹亭》。

“清热凉血、活血化淤”牡丹皮

  牡丹根、皮也有源远流长的入药历史,中药名为丹皮。牡丹最早是作为药物载于《神农本草经》,即关于丹皮(牡丹的根皮)的介绍。“牡丹”一名最早记录在东汉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书中祥载“大黄牡丹汤方”的药物配伍是“大黄四两,牡丹一两……”。

  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

千古名方六味地黄丸(由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六味中药组成)主要成分之一。

“活血养肝,疏肝解郁”牡丹花

  牡丹花也是良好的药膳食材,在牡丹当季采摘鲜花入药,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制成酒、粥、羹、茶,来犒劳下自己的五脏,功效贵在活血养肝,疏肝解郁,可帮我们疏通疏通气血,排除体内的毒素,达到濡养气血,滋阴养颜的效果。喜爱饮酒的女性朋友也可自制牡丹花酒,有轻身健步,醒脑明目之功效。尤是压力大,身体虚弱的女性。牡丹花还能通经络,利关节,常用作关节痹痛、屈伸不利、妇女经闭腹痛等病症的辅助治疗食品。

牡丹花酒:取牡丹花20克,用白酒毫升浸泡7日,滤取清液,每次一小酒盅,每天1次。

牡丹花羹:将牡丹花瓣用水洗净,放入水中焯过,然后以蜜汁浸之,稍加淀粉即可成羹。

牡丹花粥:将牡丹花瓣用水洗净,放入水中焯过,加入米粥中煮食既可活血疏肝。

  更多神农草堂的展品资讯,请扫描下图   欢迎点击标题下方“广州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搜索   寻百草,访名医,话养生,畅游中医药迪士尼乐园,更多精彩等着您!

赞赏

长按







































澶師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
鍖椾含鐧界櫆椋庡尰闄㈠湪閭i噷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jz/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