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每次都有亲看不下去长文,小编先把文章结论摆在这儿吧:是真的,是一个创新的治疗思路,但是理论意义更大一些。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自己在家天天靠吃小苏打治病只能饿死自己并拖延病情,真正治疗癌症,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乃至下一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

——下面是正文——

这个周末,你的朋友圈是不是被这条新闻刷屏?《重大突破!癌细胞,竟被中国医生用小苏打“饿”死了》,看上去真的好给力啊,小编看标题还以为是花个十几块钱买杯苏打水一喝癌症就好了。

这是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胡汛教授和浙二放射介入科晁明教授团队近期发表在著名国际学术杂志Lif上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中,他们在40位晚期肝癌病人身上尝试了一种为“TILATACE”的治疗,有效反应率%,初步统计病人的累计中位生存期已达3年半。

新闻一出,瞬间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有人捧,有人喷,而癌症患者视为救命稻草,甚至有患者直接从四川飞到了杭州。浙江大医院上上下下的电话都被打爆了,上至院长下至急诊科,都接到了无数咨询电话。

这个局面是两位教授不曾料到的。对于网友们关心的几个关键问题,以及网络上的争论,他们也做出了回应。

胡汛

晁明

并不是喝一喝苏打水就能治愈癌症

可能很多人都像小编一样,会误认为是喝喝更健康。但实际上,两位教授团队研究的这种疗法,是需要将小苏打水通过导管打入动脉的。

晁明教授也向媒体进行说明:

喝碱性水有益于健康是公认的,但对于“苏打水防癌作用”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

我们的研究中,采用的治疗方法是直接针对滋养肿瘤的血管,向瘤体注射碳酸氢钠(小苏打),而不是喝小苏打。我们始终认为,这只是一个初步的研究,真正的科学需要反复验证。很多人给我打电话,第一个问“是不是真的?我可以斩钉截铁的说,我们的研究是真实的。

所有的肝癌患者,都可以尝试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吗?

首先大家需要明白的是,肿瘤是一个全身性疾病,需要综合治疗。即使在这项研究中,也需要其他科室的配合,比如放疗。因为肝癌很容易侵犯大血管,治疗癌栓需要做精准放疗。

我们的临床试验研究范围是中晚期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这个中期、晚期的定义,不是老百姓口中经常提到的以时间为分界的中晚期,而是有严格的医学标准:肿瘤大于3公分的叫中期;肿瘤出现脉管侵犯的就是晚期。针对一些已经出现腹水、黄疸的终末期患者,很遗憾,我们尚没有突破。

小苏打治疗癌症,除了肝癌,对哪些恶性肿瘤有效?

教授回复:其他肿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但是胡教授团队发现的原理,对很多实体肿瘤有共性,具体如何治疗,需要进步一探索,比如肿瘤的部位、血供条件、能否进行栓塞等等。

比如,肿瘤长在脑部,栓塞的时候很难避免正常组织不受损伤;再比如,肌肉部位的肿瘤,栓塞必须很仔细,否则会造成肌肉坏死。我们的研究,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身上,报告了这么一个现象,转移和复发的肝癌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到这个研究中来。

有效反应率%,难道指的是百分之百能成功?

这也是一个误区。简单说,这个指标就是测量肿瘤对这项治疗有没有反应,如果没反应,就是无效。

其次,反应到什么程度,才算有效?这方面,有很多标准。比如RECIST标准,这个标准主要针对放化疗的效果,治疗后肿瘤缩小50%认为有效。

另外还有EASL标准,也是本研究中采用的标准。栓塞治疗,肝癌的缩小需要经过很长时间,EASL标准主要看坏死率,坏死了多少,坏死50%以上认为是有效。

在这项研究中,40例病人有效反应率%,这个数字是真实的。后来又做了上百例,当然也有无效的,但总的有效率在90%以上。

对于质疑的声音,胡汛说:

对临床试验40人病例数量的质疑,我们想说的是这个研究是前沿研究,病例数量不可能很多,我们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有它的不成熟性,发表的论文结果是在符合严格条件规定下入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还需要更多研究来反复证明其准确性。

也就是说,虽然研究的初步结果让人鼓舞,但还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一项研究有它的边际效应,随着推进才能实现在其他癌种的应用。

十几块钱的小苏打可以“饿死”癌细胞,是否意味着将来的治疗费用可以大大降低?

提高疗效减少了重复治疗的次数,总体的医疗费用一定会得到降低。比较大的肝癌肿瘤,可能会需要很多轮次的cTACE(传统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但这个疗法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可以减少治疗次数,从而减少总体治疗费用。

小苏打是一种非常便宜的药物,并没有增加原来基础cTACE的费用根据初步研究结果,反映出来的肿瘤残留率相对治疗效果提高80%

TILA-TACE是一个全新的治疗,还是在原有治疗手段上的改良?

晁明说:

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是上世纪70年代,由日本学者提出的,一直沿用至今,确实有疗效。但这个治疗有一个瓶颈,疗效不高。所以我们两人一直在探讨,如何能提高疗效。于是,有了TILA-TACE。

不少基础研究停留在实验室,难以转换到临床上来,从理论到实践是一步艰难的跨越。改良是技术问题,创新是科学问题。TILA-TACE不是一种改良,而是一种创新,它用技术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在我们之前,日本研究人员发现,人体的正常血液中,糖的含量是6mmol/L,但肿瘤中如胃癌只有0.1mmol/L;另外一个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肿瘤中存在间歇性或者持续性的葡萄糖缺乏。

葡萄糖与氧气都需要通过血液运输,但由于癌细胞长得太快,人体血管来不及生长、氧气供应不上,所以癌细胞想出了一种办法,在缺氧的情况下也能消耗葡萄糖供能。

癌细胞新陈代谢的最终产物,不是以二氧化碳与水为主,而是以乳酸为主。于是乳酸就在肿瘤里不断累积。

而在这项研究中,有两个发现是创新的,认为正是乳酸,为肿瘤提供了强大的葡萄糖节约能力。

一、乳酸阴离子和氢离子的协同作用,使得肿瘤细胞在葡萄糖很少时非常节约地利用葡萄糖,在没有葡萄糖进入的情况下进入“休眠”状态,当有葡萄糖供应时即可恢复生长。提出了乳酸根和氢离子在肿瘤细胞耐受葡萄糖剥夺中的重要做用,发表在年的JournalofPathology。二、乳酸解离成乳酸阴离子和氢离子,它们改变了肿瘤细胞的代谢模式,让它从非常浪费变成非常节约,提出了肿瘤细胞的双重代谢模式,发表在年的ScintificRports杂志上和年的Oncotargt杂志上。

如此一来,消灭乳酸就变得很重。胡汛教授团队认为,去掉癌肿里面的乳酸,就可以把癌细胞给「唬住」,让它无法产生新的血管,最终被饿死。

乳酸是酸性的,小苏打却是碱性的,那么注入小苏打水,就能中和乳酸,形成弱碱性的乳酸根,与不稳定的碳酸。碳酸很容易变成二氧化碳与水,被排出体外。

通过上面的分析,你大概也看明白了:小苏打并不能直接「饿死」癌细胞,「饿死」癌细胞的依然是化学栓塞药物。它所起的作用,是阻止癌细胞在饥饿过程中「狗急跳墙」,去生成新的血管重新获取养分。

这项研究也存在着局限性

胡汛教授团队的研究还比较初步,存在一些不足。客观缓解率、生存率看起来都很好,但是却是来源自非随机的对照研究。

胡汛教授团队后来尝试做了一个小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20人),结果却显示生存率没有改变。而且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肝癌介入疗法)有4人临时改变了治疗方案,采用新疗法,这都影响了该小规模临床试验的证明力。

总而言之,这个新疗法是一种新的方向,但还需要更多、样本量更大的临床试验来验证。不幸得病的医院,要遵医嘱哦!

(转载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jz/5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