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字其意在古汉语中,作雄性或雄性兽类解。《广雅·释兽》:"牡,雄也。"《说文解字·牛部》:"牡,畜父也。"《颂·鲁颂·駉》:"駉駉牡马,在垧之野。"《国风·邶风·匏有苦叶》:"雉鸣求其牡。"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谓,"牡"字卜辞从"丄",乃牡器之象形。与"牡"字相对应的是"牝"字,作雌性或雌性兽类解,如成语"牝鸡司晨"比喻妇人专权。

在中药中有不少以牡字为名,我们这里说两个,牡丹和牡蛎。

牡丹分为药用和观赏用的。药用牡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这是牡丹皮的功效。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吐血鼻子流血,晚上发热早上冷,也可用在妇科病如痛经闭经,或者跌打损伤,《本草纲目》中有说,“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由于根据以往的经验,种植牡丹不需要种子,而是以根上的苗直接分株繁殖,在植物学中属于无性繁殖。在当时的人看来,这种不用种子繁殖便能开花结子的植物如同像无牡无牝之匹,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无法正常分娩繁殖后代。

牡蛎,即牡蛎的贝壳,可以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陶弘景说道,“道家方以左顾是雄,故名牡蛎,右顾则牝蛎也,听起来似乎有些牵强附会。牡蛎虽然没有牡牝之说,但确实有左右之分,不在其“顾”,而在其壳也。牡蛎分为左右两个壳,两边大小形状都不一样,较大的通常也很厚,背部突起内面凹陷,称为左壳或者下壳,可以用于附着在其他物体上。比较小而且扁平的叫上壳或者右壳,左壳药性更好,因此有左牡蛎一说。

《国语》中说“凡陈之道,设右以为牝,益左以为牡”,《淮南子》则有“左牡而右牝”。细心观察的话可以发现古代宫殿前的狮子也是左边雄性右边雌性。男左女右的说法大概也与这个说法有关。

文案:杨珂

编辑:佟常青

参考文献

程超寰.本草药名“牡”字刍议.家庭中医药,年8期,p9-p11,ISSN:-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jz/6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