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牡丹的由来一幅图画的发现
过去夏夜在麦场,外婆会摇着扇子讲述洛阳的传说。 我们会瞪大眼睛,似懂非懂的听得还很认真。 而现在的理解是不是会上一个台阶呢?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载:“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大抵丹、延已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这是说,牡丹早先不过是野花,老百姓都拿它当柴火烧。 人们真正 《黄帝内经》《素问》篇则载:“清明次五日,田鼠化为牡丹华。”言清明之后是牡丹盛开之时。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吕氏春秋》载:“中央土:中曰戊己。其帝黄帝。”中央土,洛阳也。黄帝把洛阳青要山作为“密都”,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密即蜜。黄帝族以蜜蜂为图腾,自然 牡丹“唯以药载本草”,自《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后屡见不鲜。之后,人们又发现了牡丹的观赏价值。南北朝时谢灵运在《太平御览》中称“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云“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而王应麟在《海记》中更渲染了牡丹的规模栽培:“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赤页红、革呈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颤风娇等。”这也许就是洛阳牡丹人工栽培之始。因未发现其他史料,中国的牡丹专家也大多倾向于把隋炀帝建西苑作为中国牡丹栽培史的源头。 然而,这是源头吗?年9月,国家邮政局在洛阳举行《洛神赋图》特种邮票首发式。《洛神赋图》为东晋画家顾恺之力作,其艺术价值不逊《清明上河图》,现珍藏于北京故宫。 洛阳,曹魏之故都也。曹植写《洛神赋》就在洛阳。据说,洛神为伏羲之女宓妃,但曹植笔下的洛神实际是指甄氏。曹植与甄氏相恋,而甄氏却被迫嫁给了曹植的哥哥曹丕。曹丕当皇帝后将甄氏赐死,而曹植又在洛河畔与甄氏梦中相会。这曲折凄惨的故事终究成为曹植婉约动情的诉说。 但是,我们现在欣赏《洛神赋图》已不关心“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美女,也不 这牡丹显然是人工栽培的。中国牡丹芍药协会副会长李嘉珏教授据此考证并推论,中国牡丹的栽培观赏史已有年,这比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引种牡丹整整早了年。 其实,我们还可以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看看“三代之居”洛阳。夏、商、周三代均在洛阳建都,这已被偃师二里头等遗址证明。《古琴疏》中载,夏“帝相元年,条谷贡桐芍药。帝命羿植桐于云和,命武罗伯植芍药于后苑”。不知这里的芍药是不是指牡丹?若是,牡丹的栽培史就超过了年。据洛阳牡丹研究所调查,洛阳南部伏牛山脉至今还能发现原始野生牡丹,叫“扬山牡丹”。古人引植栽培野生牡丹,那是很自然的。 古时候,人们对芍药、牡丹区分并不清楚。郑樵《通志》中说:“牡丹初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芍药仅此一名,而牡丹名称甚多,如木芍药、鹿韭、鼠姑、牝牡等等,不一而足。隋炀帝还一度称其隋朝花。到了宋代,因洛阳牡丹向各地传播,人们又称其洛阳花、京花。 华,古通花,华夏,花夏也。 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有多长,花的渊源就有多远。 (来源:经典洛阳)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wh/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牡丹的由来,您知道吗
- 下一篇文章: 您收到一份来自共青团牡丹区委的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