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将美作为终生追求的信仰
治疗白癜风比较好方法 http://pf.39.net/bdfyy/ 一种植物,美得让人仰慕敬畏、美得倾国倾城,在花开花落间,竞引来“一城之人皆若狂”,这就是被誉花中之王的国花牡丹。 牡丹花形硕大丰盈,颜色多样绚丽,花瓣层叠变幻,花蕊明黄温润,单是那健朗曲枝翠绿繁叶上穹着的一枝,就足以熠熠生辉。更何况那千朵万朵的摇曳,赤如霞光灿灿,白如绛苏纷雪。所以自古以来就是美丽的象征,是传情的信物。 牡丹的美在于它的日久弥新 据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宋高承《事物纪原·草木花果·牡丹》、宋陆游《天彭牡丹谱·花品序》、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牡丹》考证,远古时代并无牡丹之名,而是统称为芍药,后来把木本芍药称牡丹。群花品中,牡丹第一,芍药第二,所以称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牡丹 芍药 牡丹,至唐开元中盛于长安,至宋在中州以洛阳为冠,在蜀以天彭为冠。至今,一千六百余年间,朝代更迭、时代变迁、日新月异。而牡丹的美,与时代的兴衰荣辱和社会的人情世态一起深深地烙在了岁月痕迹的丝片里。唐人酷爱牡丹,从宫庭帝王贵胄到市井庶人百姓,尚牡丹,车马如狂,甚有一本万金者。唐代诗人李正封的“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使“国色天香”成为牡丹专属别称沿用至今。 据不完全统计,全唐诗中收录了50多位诗人余首有关牡丹的诗,赞其国色,赏其天香,喻西施之千姿百态,惜凋落之光阴太促。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成熟,牡丹在在经历千余年的演化和时光的沉淀后而愈发风韵卓资,万般变幻。 牡丹的美在于它的不娇不燥 牡丹秀韵多资,挺拔有致,被众星捧月,但并不娇气,“百处移将百处开”。原产我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山间丘岭,隋唐两代在长安洛阳广泛种植,适应性强。入王候将相府而不谄媚,进随常百姓家而不娇燥,不管身在何处,都倾其所有的绽放舒展,将美毫无保留的呈现。 如今,牡丹不仅盛放在杭州湖畔、洛阳古城、黄城根下,也已在青藏高原、北国边疆各地渲染芬芳,不畏冷风严寒和干旱贫瘠。而早在唐代,牡丹便漂洋过海去到日本。从中国的温带大陆气候到异国他乡的海洋性气候,牡丹发展出了耐湿热的属性,在日本已有多个品种。 牡丹的美在于它的劲骨刚心 传说武则天曾命百花一夜竞放,梅兰桃梨纷纷开就,唯独牡丹自顾自,不予理会。于是武则天火烧牡丹园,将牡丹逐出长安,贬至洛阳。然而牡丹却在洛阳的街头巷尾、园林庭院生长得极好,使洛阳人种植牡丹蔚然成风。欧阳修曾赞“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牡丹以色丹颜深者为佳,艳丽绚烂,雍容华贵,代表着大富大贵,极受富贵之家亲睐。然白牡丹色白淡泊,受到冷落,所谓“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然白牡丹质朴无华、晧然芳馨,冰清玉洁,不与五彩赤霞争花容,有种傲然独立、天然雕饰的劲骨之美。 牡丹的品质也得到林徽因的欣赏,她在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底部两层须弥座时,就采用了牡丹、荷花、菊花三种花纹图案,配以垂幔设计,象征高贵、纯洁、坚韧的精神。 牡丹的美还在于它的向死而生 牡丹花期短暂,仅有十天左右。花开之时,开满整个园子整座城池,它们将“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宏大而充满磅礴力量。花开之时排山倒海,花落之际毫无留恋。“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委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这是向死而生的美。 牡丹的美不仅源自其外在华贵艳丽、大气端庄、品冠群芳的花容风姿,更源自其劲骨刚心、向死而生、纯洁坚韧的高贵品质。世间万物无不如此。既要生活得精致优雅脱俗,又要在内心洒满阳光,不畏风雨寒流,在世俗中坚执。 牡丹(学名:PaeoniasuffruticosaAndr.):双子叶植物纲、芍药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叶柄长5-11厘米,和叶轴均无毛。 花单生枝顶,苞片5,长椭圆形;萼片5,绿色,宽卵形,花瓣5或为重瓣,玫瑰色、红紫色、粉红色至白色,通常变异很大,倒卵形,顶端呈不规则的波状; 花药长圆形,长4毫米;花盘革质,杯状,紫红色;心皮5,密生柔毛。蓇葖长圆形,密生黄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牡丹喜质地疏松、肥沃土壤;忌积水;喜温暖环境、喜光,不耐高温。 牡丹之“五最” 最著名的牡丹诗词是唐代刘禹锡《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最早记载牡丹的古籍是《神农本草经》: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最早的牡丹绘画作品是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其中5位贵族妇女分别佩戴花冠,其中卷首者即为牡丹。 最早有关牡丹的专著:宋代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分为三篇,一曰“花品叙”,列出牡丹品种24个;二曰“花释名”,解说花名由来;三曰“风俗记”,记述洛阳人赏花、种花、浇花、养花、医花的方法。 最大牡丹栽植地区在中国的河南洛阳、山东菏泽。 作者:席韬 图片提供:枫林之旅 编辑:枫林之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wh/8025.html
- 上一篇文章: 牡丹中宜杯文学创作大赛作品
- 下一篇文章: 泰剧盘点那些不打不相识的欢喜冤家泰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