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正是临洮好风景,花开时节盼逢君,
摄影师?赵东铭 ▍▎▏ 牡丹被拥戴为“百花之王”,它因盛开时花团锦簇,色彩绚烂,有雍容华贵之意,被认为是花中的富贵者。 临洮,是李唐故里、彩陶之都、战国秦长城西起首,更是中国紫斑牡丹的故乡,花木之乡。早在宋代,诗人梅尧臣就以“白云堆里紫霞心,不与姚黄色斗深”描绘了临洮紫斑牡丹的特质风韵。 洮阳镇的曹家坪,是临近洮河的一处台地,这里的气候、光热、土壤为紫斑牡丹的培育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生长条件。曹家坪的紫斑牡丹园已成为临洮县最大、乃至全省最大的紫斑牡丹基地和芍药鲜切花生产基地。 曹家坪的紫斑牡丹种植面积达多亩,芍药的种植面积也有亩左右。曹家坪的紫斑牡丹历史悠久,在山上很早就有野生资源,主要颜色有粉、白、紫三色,目前原野牡丹园拥有牡丹品种近个,许多50到年的紫斑牡丹正在盛开。牡丹花开香飘四野,吸引临洮及周边兰州、临夏、定西等市州的牡丹爱好者纷纷前来赏花,5月11日上午,中国紫斑牡丹节在甘肃临洮盛大开幕。 这不,当年的李唐媚娘们来到临洮 话不多说 一睹为快吧! 摄影作者:李天禄 牡 丹 / 赏 洮河相伴 临洮是西平李氏的故乡 唐太宗李世民的老祖先长眠于此 赏花看景 游人如织 香约牡丹 牡丹园全景 最后一张,祝愿天下所有母亲健康快乐! 摄影:李效民梁建 牡 丹 / 文 紫斑牡丹临洮的骄傲我所认识的家乡牡丹康仲英 我六七岁时,爷爷从任家花园移植一株牡丹到自家院子,到现在已60多年还茂盛开花。记得爷爷说:“富贵牡丹,穷人是栽不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家乡牡丹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一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陆陆续续听到、看到有关牡丹的传闻和资料:临洮城李萼种的牡丹,一棵换了一台照相机。西坪山上长了几百年的老牡丹被洛阳人挖走了等等。最不可思意的是听说牡丹能寒冬腊月开花。武则天不是因牡丹抗旨“腊日”不开花而被贬到洛阳的吗?还有解晋的诗:“长城只自临洮起,此去临洮又数程;秦地山河无积石,至今花树似咸京”。吴镇“大帅雄风传百胜,美人国色在西方”的诗句。 带着逐多疑惑,3年退休后,我投身到了家乡紫斑牡丹的汪洋大海。 先谈谈对家乡紫斑牡丹栽培历史的调查:为了弄清楚紫斑牡丹的分布,我走遍了临洮的山山水水,还跑到临夏、康乐、陇西、榆中等地调查。《中国牡丹品种图志》(西北·西南·中南卷)记载,历史上临洮马啣山有野生紫斑牡丹分布。为此,我先后七次去马啣山考察。记得6年六月初的一天,已是满天星斗,我们还在马啣山脚的上滩自然村徘徊。还有一次,我和陈德忠先生几乎爬到海拔3米以上的马啣山顶,也未找到野生紫斑牡丹。到底马啣山历史上有没有野生牡丹,现在还是一个迷。也许人们错把野芍药当成了野生牡丹。其实,紫斑牡丹在临洮的分布,主要在洮河以西的山区,北起西坪卧龙寺,往南延伸到紫松山、南屏山和相邻的莲花山、冶力关一带,是一个比较广泛的分布群落。再往大扩展,洮河流域、渭河流域、大夏河流域都是紫斑牡丹的分布地带。清代著名诗人吴镇在他的诗作中写道:“驱马经枹罕,浓花满目斑。忽惊千古雪,摇挂万重山”。特别值得继续探讨的是,现已调查清楚:马家窑遗址、寺洼山遗址范围正好是野生紫斑牡丹的适生地带。我们认为:洮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紫斑牡丹的发祥地。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对紫斑牡丹所认知、所利用(治病)、所引植。年武威旱滩坡出土一批东汉(公元22—)医简中有牡丹治血瘀病的记载,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华先民们早在汉代对牡丹就有所认识。 临洮(古称狄道)从秦昭王27年(公元前年)设置陇西郡(郡治狄道)起,一直是陇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牡丹作为崇尚之物,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由周边山区引植到临洮,又由临洮传到京都长安。有这样的历史传闻:公元年,太原留守唐公起兵反隋,攻占长安,授其子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公元年,隋亡。李渊称帝,国号为唐。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得意之时的李建成便从陇西封地引植牡丹到长安上林苑,并带去了一名花工。公元年,李世民发动玄武政变,杀死李建成。李世民称帝后,只认陇西郡望,再未提及移植陇西牡丹到上林苑的事情。但这一传闻已被紫斑牡丹是中原牡丹祖先种的事实所证实。还有:五代时期(公元—年),前蜀花蕊夫人的《宫词》中写道“牡丹移向园中栽,尽是蕃方进入来。未到末春缘地暖,数般颜色一时开”。花蕊夫人,前蜀王建称帝时的淑妃。这首诗反映出蜀地宫苑牡丹是蕃方进贡而来。这里的蕃方指的是包括临洮在内的甘肃牡丹分布区。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临洮牡丹很早以前就传入中原、四川等地。 再看看牡丹实物:近十年来,我们先后深入临洮及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了不少珍贵的牡丹文物。这一件件文物进一步印证了我们这里的牡丹历史。 1年初,有人说临洮县城东出土一对牡丹陶罐(图1),我便打问寻找到收藏这对陶罐的孙向东先生。看到实物,当时的第一感觉是这对陶罐的牡丹图案很原始古老,但不知道它的历史价值。翌年五月,牡丹专家成仿云来临洮考察,我说:“有一对牡丹陶罐,您去看看”。当他看到这两个陶罐时,异常兴奋,又是拍照,又问情况。后来,在他主编的《中国紫斑牡丹》一书中写道:“陇上文化名城临洮,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汉族经济、文化与各兄弟民族互相接触、交流和融合的重要之地。也是紫斑牡丹栽培的重要发祥地和栽培中心。该县孙向东先生收藏两件灰陶罐。这不仅证明了当时在临洮有紫斑牡丹栽培,也增加这个牡丹纹中一种极其稀有而少见的种类---紫斑牡丹纹”。文物专家苟惠迪认为这是唐初遗物。的确,我去过的牡丹博物馆不少,但没有见到这么历史悠久的紫斑牡丹实物,也没有读到这么真实的紫斑牡丹图案,真是稀世珍宝。 那是6年下半年,听到石锴先生收藏有古墓牡丹雕砖。我便约苟惠迪先生同去拜访。石锴先生说:这是2年从我县西坪收藏到的。一共有36块,其中有3块雕牡丹花,两块长方形(32×17cm),一块菱形(边长16cm),还有美人鱼及各种人物造像(图2)。自然,我们研究的对象是牡丹,三块牡丹砖精湛的雕功,高超的技艺,斑驳的历史痕迹,真让人茅塞顿开:我们的祖先,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唐时期就已经对牡丹这么崇拜,说明我们这里的牡丹当时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石锴先生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这36块稀世珍品,真是太感谢他了。7年,我们去马家窑附近考察牡丹资源,有人说:“红道峪沟口建砖厂时发现了两座古墓,里面有牡丹砖”。当我们闻讯赶去时,古墓现场已被隆隆的推土机所破坏,只留下残垣断壁,好在师探微先生拍下了七八张实境照片(图3)。所拍落满历史尘埃的一幅幅照片把我们引向了遥远的宋元时期:这座古墓是砖砌合葬墓,长宽约2.2×1.6m,高约2.5m,墓室正前方是牡丹砖雕图案烘托下的“启门妇人”砖雕图案,另三侧是二十四孝图,全部由牡丹雕砖图案烘托。墓室四周以房屋建筑图案设置,底层由一圈牡丹压模砖相衬托。目睹者说:“墓室男女古尸头朝南方,随葬品有素陶罐、碟碗等”。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研究这座古墓葬,仅从牡丹的角度观察,足可以证明牡丹的源渊地对牡丹是多么的迷信,多么的崇尚。古人当时就已认为:有牡丹就有富贵,就有吉祥。活着如此,死后亦然。 后来,随着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了更多的牡丹文物。时空的隧道引领我们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不断地体味着遥远的牡丹历史。“牡丹终古是花王”。我们终于找足了临洮是中国牡丹的重要发祥地的证据。也就是说:临洮及周边地区,在汉代或更早就用牡丹治病。到隋唐时期已人工栽培,并不断演绎推崇为百花之王,反映人们的精神和向往。这就是“牡丹文化”。我就是这样一步步坠入牡丹爱河而无法自拔的。我爱牡丹,不仅是她的历史的确悠久,更是她的文化内涵的确丰厚。视牡丹为国花,到现在已有大约1多年的历史。“国色天香”,就是中华民族对牡丹最精典的总结。年,在李嘉珏教授的真诚帮助下,我倾注近十年心血的《临洮牡丹》出版发行。这部著作在牡丹界产生了应有的反响,改变了人们对紫斑牡丹不全面的认识,特别对悠久栽培历史不全面的认识。我们追寻着历史痕迹,追寻着洮河文明,追寻着人间大爱。现在,以临洮为栽培中心的紫斑牡丹已闻名全国。年下半年中央CCTV-9台大型纪录片《牡丹》拍摄组来临洮采访,陶涛导演风趣地说:“是您的《临洮牡丹》引我们来的”。整整三天,我领他们东奔西跑,采集素材、采点。年5月拍摄,年4月向国内外播放。《牡丹》1、2、3集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神秘莫测的临洮紫斑牡丹。我虽年已七十,但当时象儿童一样幼稚可笑,觉得生在长在临洮是够幸福的了!当初,曾有人在看了《临洮牡丹》初稿时建议把《临洮牡丹》改为《中国紫斑牡丹》或《甘肃紫班牡丹》。我说:我是喝洮河水长大的,书名就叫《临洮牡丹》。虽然我们调查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但最终目的是把神秘的临洮牡丹介绍给世人。现在,全国各地的牡丹爱好者蜂涌来临洮观赏牡丹,引植牡丹,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尽的安慰。 下面谈谈临洮紫斑牡丹的特点: 讲紫斑牡丹的特点,实际是讲紫斑牡丹的珍贵之处。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牡丹专著都对紫斑牡丹不分品种,统称“紫斑牡丹”一个笼统的名字,更不知道紫斑牡丹是一个广阔的分布群落,“花藏深闺人不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才引起专家的注视。首先李嘉珏先生“中国牡丹分为四个大的品种群落,紫班牡丹是仅次于中原牡丹品种群的第二大品种群落”的理论得到国内外园艺界的认可。与此同时,洪涛等牡丹专家作了相应的论述。中国第二届牡丹芍药协会年会和中国牡丹研讨会相继在兰州举行,与会人员都来临洮考察观赏牡丹。自此,人们才惊奇地对紫班牡丹产生了兴趣。凡来的专家都认为,临洮牡丹不仅繁盛,特点也十分突出。当时,《中国花卉报》等报刊也大量报道紫斑牡丹。就这样,临洮紫班牡丹闻名于世。追朔到十九世纪30年代,奥地利学者约瑟夫.洛克在甘肃卓尼县禅定寺将一株白色单瓣紫斑牡丹种籽送到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成功播种开花,长期以来视为园中珍品而备受青睐。约瑟夫.洛克因此获得了英国皇家园艺协会颁发的一级证书。这个品种相继传到加拿大、瑞典、英、法等国。在此前后,一些国外的“植物猎人”也不断将甘肃的紫班牡丹引植国外,使紫斑牡丹首先在国外传播。在中国,人们一直认为紫班牡丹就是花瓣基部有紫色斑的白色单瓣品种,对分布范围很广的品种群落,几乎一无所知。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李嘉珏、洪涛、陈德忠、成仿云等牡丹专家才把紫班牡丹介绍给全国,介绍给世界。这样看来,20世纪90年代洛阳等地的牡丹爱好者大量采伐引植这里的古牡丹,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这里的牡丹首先是植株高大寿命长,老百姓称为“树牡丹”。百年牡丹的确像树一样高大,农户家中高出屋檐的牡丹比比皆是,最高的可达3.6m(图4)。这样高大的牡丹在洛阳人的眼中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洛阳的牡丹一般高一米左右。紫班牡丹树冠高大,树杆也粗壮挺拔,最大地周径可达cm,中国罕见,国外没有,这是特点一。 特点二,传统品种多,特色突出。仅临洮,历史遗传至今的传统品种有80多个,这是我们花六年时间调查得出的结论。有些品种很有特色且十分珍贵。如‘佛头青’,《中国牡丹品种图志》记载为“特优品种”。史料记载‘佛头青’,‘千叶,楼子,大瓣,群花谢后开,瓣有绿色’(明·高濂《遵生八笺牡丹花谱》)。这个记载和我们这里存世的佛头青是一致的。王世贞《佛头青》诗写道:“自是色香堪绝世,不烦红粉也倾城”。说明佛头青在明代就有栽培,且很珍贵。但现在花都洛阳也已失传,可见这个品种之珍稀。还有‘绿蝴蝶’,‘玉狮子’、‘三学士’、‘平顶绿’等,都是历史悠久的珍稀品种,临洮人民十分珍爱。80多个传统品种流传至今,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牡丹界的同仁又不断选育出了不少品质优良的新品种,我们临洮,边宇民先生育出了‘洮阳锦’,‘狮子王’等;曹希望育出了‘兰池紫燕’,‘希望红’等;康仲英从‘佛头青’后代中选育出了‘佛塔青云’(王莲英等命名),似‘佛头青’,胜‘佛头青’,很是珍贵。还有九天之圣菊----‘九子菊’,花型特殊,花姿典雅,是托桂型品种之佼佼者。‘燕兰梦’,雪青色,花径达25cm。选育六年,越变越好,是老天的褒奖。李嘉珏先生说:“这里(指临洮)的牡丹同样花大色艳,芳香浓郁,比中原牡丹毫不逊色。以临洮为代表的紫斑牡丹比中原牡丹更有特色。在花型方向,中原牡丹托桂型品种少且不典型,而紫斑牡丹,如临洮的‘玉狮子’,‘墨狮子’等一批典型的托桂型品种,很有特色。在花色方面,中原品种中复色不多,且只有‘花二乔’比较典型,而临洮一带近年来育出一批复色品种如‘洮阳锦’,‘礼花’等,且多是托桂型品种,特征明显,十分难得”。没有特征,就没有生命力,这就是紫班牡丹的优势所在。 第三个特点,是栽培形式不同。就是栽培的广泛性,在全国独树一帜。从汉唐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从山间将牡丹引植到自己的家园,“谁知穷山顶,牡丹一尺圆”(宋·韩琦)。这样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形成了临洮独特的栽培鉴赏方式---“农家庭院牡丹”。不分山川,不分贫富,城里乡外,家家栽植。花开时节,人们呼亲携友,相互观赏,自行其乐,享受富贵。特别对山区贫苦的老百姓而言,是莫大的精神慰籍。前面提到,我爷爷说,“富贵牡丹,穷人是栽不起的”。事实并非如此,临洮其所以有这么好的栽培氛围,就是因为我们这里是牡丹的发源地,可以从山上移栽,也可以相互交流,不花多少钱。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牡丹文化,成为精神象征。对牡丹,人们寄托着太多太多的期望。这样的栽培形式,在全国很独特。我们的祖先传承这么多优良品种到现在,真是老百姓的功劳,不管社会如何变迁,牡丹还是老百姓心中的“富贵”,一代接着一代,繁衍生息,脉脉延续。 三、挖掘临洮紫斑牡丹的终极目的是发展 爱是感受。引导农民改变观念,搞产业化发展,增加收入才是我的愿望。前已述及,临洮牡丹,资源珍贵、特点突出、神秘莫测。对我刺激最大的还是一批又一批百年古牡丹流向外地。“崽卖爹田心不疼”,谁能理解由一个小苗长成百年大树是多么的不容易!谁能理解,这样的资源,在全国也屈指可数!秦魁杰教授说:“其它地方的古牡丹,大多是再生苗长起来的,老杆早就不存在了。临洮的古牡丹真是太珍贵了。还有许多传统品种,也要很好地保护。”我觉得只有发展,才能有效地保护。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十年来,我奔走呼号,重点做了如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让大家都知道紫斑牡丹的珍贵性。我走到哪里,讲到哪里。给县上领导讲,给所有爱牡丹的人讲:牡丹不是一般的普通花,是临洮人的宝贵资源,更是一个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也是传媒。紫斑牡丹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我们这里是中国紫斑牡丹的发源地,紫斑牡丹是中国牡丹的祖先种之一。没有对比,就不知道自家牡丹的珍贵性。你们都去洛阳、菏泽看看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外地人神秘我们的牡丹,难道我们能麻木不仁吗?我总觉得,人是社会的人,只要把我们的行为融入社会,干什么事都是很有意义的。总之,资源保护,任重道远。我将不移余力地作工作。可喜的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已有成效,从城到乡,大家的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县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二是引导大家采取有效手段,发展品种,增加收入。现在临洮牡丹定了名的有多个品种,但名目混乱,杂乱无章。如何有序的规模化发展,更是难上加难。同时,现在延习的还是陈旧落后的栽植方法,如种籽繁殖、分株繁殖,零打碎敲,形不成规模。针对这样的现象,从界入牡丹研究时起,我们就注重学习别人的发展手段。从5年开始,我先后多次去菏泽、洛阳等地考察,学来了牡丹嫁接技术,每年一批又一批分品种嫁接繁殖紫斑牡丹。嫁接苗最初成活率只有30%左右。坚持到现在,年嫁接00株左右,成活率90%左右。交了不少学费,付出了代价,也摸索出了一套全新的嫁接方法——剪接法。这种方法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10347837.4)。按品种嫁接繁殖,是牡丹规模化、品种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再一个就是搞盆栽品种,反季节栽培,让大家新年春节喜庆的日子里享受富贵。这项工作我积累了九年的经验,确实是一项增加收入的好方法。还有,现在全国种植油用牡丹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我很担心,这样盲目的发展下去对种植户有多少好处!所以我还是采用老办法,走到哪里讲到哪里。一定要栽植适生对路的品种。我们这里就栽油用紫斑牡丹,千万不要大量种植‘凤丹’牡丹。油用牡丹,我有幸结识了陈德忠先生,他是中国油用牡丹的创始人。所以我从6年就开始选育真正的油用牡丹。可以这么说,到现在为止,从国家的界面讲,选育优质品种已提上议事日程,但要培育一个优良品种至少得8—10年功夫。我在这一方面早走了将近10年,我有信心在全国首先批量化生产油用紫斑牡丹优良品种种籽,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是多和专家学者交流,邀请专家学者来临洮考察,扩大临洮牡丹的影响。李嘉珏先生是我国德高望重的牡丹专家,我由衷地崇敬!拜他为师,由来已久。7年我们专程前往洛阳拜访。就这样,和李老接下了深厚的情缘。我能对临洮牡丹的发展做出贡献,首先要感谢李嘉珏先生,也正是在他和成仿云等牡丹专家的倡导下,一批又一批牡丹专家,牡丹爱好者来临洮学习考察。是他们对扩大临洮牡丹的影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一年接一年的用粗茶淡饭款待他们,个人受益匪浅,临洮牡丹受益匪浅。中国牡丹芍药协会会长王莲英年5月来临洮考察时说:“以前我们曾两次来临洮看牡丹,都是走马观花。没想到临洮牡丹这么繁盛,这么有特色”。 四是创新。坐地日行八万里,时代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我也尽全力跟着时代的步伐跑。针对临洮牡丹花色相对单调,纯黄、黑色和大红色品种缺乏的现状。从6年开始,我们就进行牡丹远缘杂交。先后引进国外品种‘海黄’、‘太阳’、‘初乌’和中原品种‘大胡红’、‘火炼金丹’、‘冠世墨玉’和野生牡丹云南黄牡丹、西藏大花黄牡丹等品种,和紫斑牡丹杂交,初获成果。与此同时,我们还有意识地把中原牡丹、国外牡丹、野生牡丹和紫斑牡丹栽种在一个园圃,让他们自然杂交,从实生苗中选育新的品种。再就是向牡丹科研发展前沿迈进。“伊藤杂种”——芍药牡丹是美国、日本刚刚起步的新品种,我觉得发展切花,前景无量。为此,年我通过花友从国外引进两株‘东方金’和‘花园珍宝’试栽。到现在,已发展为近10个品种,大都旺盛生长。我觉得,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奔波,不断创新,才是生命力所在。我们还不断地用牡丹以外的木本、草本花木和牡丹杂交,虽未得到突破,但不死心,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我相信“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的道理。 五是建设基地,起示范带头作用。“百闻不如一见”,农民是很实惠的,见不到效益,他们是不轻易投资的。为此,在临洮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从年起我们搞起了全县第一个紫斑牡丹示范基地。虽然其间坎坷多多,但终究是搞出眉目了。这样,在一个基地,有品种牡丹示范,有油用牡丹示范,也有切花牡丹示范。如何发展紫斑牡丹,前景在哪里,大家能看得见,摸得着。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发展。现在,我们还在不断地扩展思路,引导大家向更加深入的层次发展。在县上主要领导的催促下,在临洮花友的支持下,年1月5日,临洮县牡丹芍药协会诞生了。在大会讲话中,我提出了综合发展、形成一个产业链的理念。现在大家都说,临洮牡丹的名声出去了,发展一定要赶上去。协会重任之一就是引导大家走综合发展、规模化发展之路。即观赏品种、切花品种、油用品种、盆栽和反季节品种、药用品种及相应产业同时发展。我们正在做着前无古人的事业。 六是收集资料。在继续收集临洮牡丹相关资料的同时,收集临洮牡丹人的故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临洮的牡丹,其所以有今天,是一代接一代牡丹人努力的结果。所以,挖掘牡丹人的历史,记录他们的业绩,是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我在调查临洮牡丹历史的过程中,许多牡丹人的故事,感动着我,鼓舞着我。我也忠实地记录着他们的故事。在《临洮牡丹》一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他们的故事,流芳后世。如年近古稀的曹希望,从13岁起就种牡丹,到现在,还天天守候在牡丹地里。祖孙三代,发展起了规模宏大的原野牡丹园。张衡老人,爱了一辈子牡丹,在他家院子里,我们看到了别处难以找到的珍稀品种‘佛头青’、‘绿蝴蝶’。更为可贵的是,在10年前,他就试探着用马莲花粉和牡丹杂交,试图培育出全新的品种。在他去世前一个月,我去看望他,在病中,他还不停地给我讲述岳家花园的牡丹。他老伴讲,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念叨康老师,就像有啥事情要托付。可惜,他走得那么仓促!还有牡丹老人徐建国,在他去世的前一年,他要我陪他去一趟洛阳、菏泽。我们答应了他的要求,在牡丹盛开的季节陪他去洛阳看花,受到了牡丹界同仁的热情接待。在飞回临洮的途中他说:“去一趟洛阳,了了一份心愿。我想看看,到底洛阳牡丹比临洮牡丹强在哪里?”。 最后,我衷心地希望,临洮人民共同努力,以花为媒,促进发展。让临洮牡丹,开遍天南海北,五洲四海。 紫斑牡丹,临洮的骄傲! 人文山水,大美临洮! 临洮县摄影家协会 带您飞越临洮平方公里的临洮山川河流, 精心拍摄制作3卷摄影长图, 让您领略大美临洮的壮丽山河! 摄影:临洮县摄影家协会 吴有仓张士平边国鹏赵忠李效民 田科赵东铭梁建李天禄闫恩光 制作:临洮电视台王旭 ?????? 临洮紫斑牡丹作者:樊柳青 非遗 临洮老人岳云生:一团黄土捏出陇原风情,指尖上的乾坤 记忆 当年无数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临洮师范,辉煌与没落,已成遥远的回忆 发现 多年前,给四川康巴地区写诗的那个临洮人到底是谁? 记忆 年临洮进疆女兵,近半个世纪后的重逢,重温那难忘的岁月 纪念 远去新疆的儿子孙恪剑:怀念我的父亲民国临洮“七俊才”之一孙培珍先生 ?? ?? 最美的临洮,送给你们 ?? -今日话题- 花点时间游临洮 欢迎在文章底部评论区 分(tu)享(cao) ??感谢所有摄影 特此感谢 ???????编辑:大鹏 这里是临洮记录临洮的每一个角落 赞赏 人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xt/3092.html
- 上一篇文章: 把茶叶烹成牡丹花的样子还必须用纯银茶壶她
- 下一篇文章: 活动成行火爆招募中魂牵梦绕大美南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