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名贵花卉牡丹的栽培技术

摘要:牡丹是我国名贵花卉之一,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其花色艳丽多姿,象征和美团圆,花朵硕大,亦有繁荣昌隆之意。因此,牡丹在广大花卉爱好者中间倍受推崇,分布面积也较为广泛,本文将围绕牡丹的繁殖方法以及栽培技术要点展开全面论述。

1、牡丹的繁殖方法

牡丹的繁殖方法主要包括嫁接、分株、扦插、播种以及压条等方法,其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是嫁接与分株,相比于其它繁殖方法,这两种方法繁殖成功率相对较高。

1.1嫁接

牡丹嫁接分为嵌接法、腹接法以及芽接法。嵌接法是利用芍药根作为砧木,这主要由于芍药根系较为柔软,根内无硬心,而且根系发达粗壮,易于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成份,因此,嫁接成活率较高,而牡丹根内部存在硬心,嫁接较为困难。采取嵌接法,嫁接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嫁接选取的芍药根长度为大约在10~15cm之间,同时,确保芍药根粗壮而没有病虫害。

腹接法主要是利用劣质种牡丹,或者8-10年生的药用牡丹植株的枝条,嫁接出色泽多样的优良牡丹品种。嫁接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7月上旬至8月中旬,嫁接时,应当选择植株肥壮、无病虫害、品种优良的牡丹植株。为了确保嫁接存活率,最好是选择2~3个壮芽短枝作为接穗,接穗上留一个叶柄,然后在接穗下部芽的背面斜削一刀,成马耳形状,在另一面斜削成楔形,另外,在牡丹生长过程中,应适当增加灌溉频次,使植株能够吸收足够的水分与营养物质。

牡丹品种多样,花色艳丽多姿,这主要由于在嫁接时选用了芽接法,该方法一般在每年的5-7月之间进行,嫁接时应当选择晴朗的天气,主要方法有换芽法与贴皮法,换芽法是将砧木上嫁接部位的腋芽层一同去掉,只保留完整的芽胚,并将剥下的腋芽套接在砧木的芽胚上面,然后用绳带扎紧。贴皮法是在当年生枝条上面削出一块长方形或者盾形切口,并将腋芽与木质部位削出与砧木大小相同的芽块,迅速套接在砧木切口上,然后用绳速扎紧,当完成嫁接工作后,需要及时对植株进行补水、施肥,以保证嫁接处能够快速愈合。

1.2分株繁殖法

该方法是将大株牡丹连株掘出,并沿着根系纹理,将其分开,如果牡丹植株较大,则划分为多等份,如果植株较小,则划分为少等份,但必须保证每一个子株具有完整的根系。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硫磺粉与泥土混拌,将其均匀涂抹在根部的伤口部位。分株繁殖的时间为每年的秋分到霜降期之间,如果延迟分株时间,繁殖当年,根部生长速度较缓,而且耐旱性较差,成活率相对较低,如果分株时间过早,则易引起秋发。因此,为了保证成活率,应当合理控制分株时间,并且保证繁殖的母株上面应当保留根蘖。

2、牡丹的栽培技术要点

2.1栽植深度

由于牡丹属于深根性花木,因此,在栽植之前,应当利用耕种工具对土壤进行深耕,与此同时,施撒有机粪肥、厩肥或者堆肥作为基肥。牡丹栽植穴的深度应当控制在30~40cm之间,坑穴直径为30cm左右,栽植时,应合理控制栽植深度,通常情况下与地面齐平,不能入土过深,因为栽植过深,牡丹花长势将受到严重影响。

2.2肥水管理

牡丹花叶茂花大,在整个生长周期内,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在牡丹生长过程中,应当及时补充肥料。施肥次数以一年三次为宜,第一次是土壤解冻,气温回暖后施一次花前肥,这主要是为了补充牡丹植株在越冬过程中消耗的营养成分,达到促进花蕾发育的目的,花前肥主要以鸡粪或者饼肥为主。第二次是每年的五月份追加芽肥,在这期间,牡丹植株正处于开花结实期,体内的营养成分的需求量较大,因此,为了促进花芽分化速度,应当施加复合肥,以快速补充植株营养。第三次是每年的11月份,施加冬肥,这主要是为了补充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为牡丹第二年的萌芽期储备足够的养分,冬肥主要以厩肥为主。

虽然牡丹抗旱能力较强,但是,也需要及时进行补水灌溉,北方地区,在缺雨时节,应结合施肥情况补水4~5次,通常情况下,每年的2月份灌溉一次萌动水,3、4月份分别灌溉一次花前水,5月份灌溉一次花后水,每年的11月份灌溉一次封冻水。对于南方地区,由于土壤湿度较大,可以适当减少补水次数。当雨季来到时,应当及时采取排水措施,疏通排水通道,避免造成局部积水,影响牡丹的健康茁壮生长。

2.3锄草与修剪

每一次施肥与灌溉过后,应当及时进行中耕或者松土保墒,始终保持土壤疏松,使牡丹植株能够更好的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同时,需要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以促进牡丹植株快速生长。

当牡丹定植以后,应结合植株的长势情况,对牡丹枝条进行修剪,修剪时,自基部选留5~8个向四周均匀分部的枝条作为主枝,然后视牡丹植株的生长情况,每年选留合适的侧枝,在修剪过程中,应当避免侧枝交叠。每一年,在牡丹生长的萌芽期,需要剪除牡丹的枯枝、烂枝、死枝、病枝,同时,将冗长枝与交叉枝一同剪除,以保留2~4个芽为宜,如果花枝足够,每一个枝条上面保留一芽即可,如果花枝稀疏,每个枝条上面应保留2个芽。

牡丹在生长过程中,植株茎部常常产生许多分蘖,因此,为了促进植株生长,需要除去分蘖,因为分蘖长势较快,容易与牡丹主枝争抢营养成分,剪除分蘖每年需要进行2~3次。当牡丹开花后,对于枯萎或者死去的花朵,应当及时剔除,以保证其它健康花朵能够吸收足够的养分。

2.4病虫害防治

牡丹花常见的病虫害包括灰霉病、叶斑病、吹绵蚧以及蛴螬等。灰霉病一般发生于每年的4月中下旬,发病时,牡丹叶片表面出现图形或者形状不规则的水渍状斑点,斑点呈紫褐色或灰褐色,如果病斑相连,将导致叶片枯死。

叶斑病一般发生于每年的5月中下旬,发病时,叶片表面出现较大的病斑,直径较大的斑点达到1cm左右,病斑呈褐色或者黄褐色,而且叶片背面常出现灰白色的绒毛层,病害严重的可致叶片枯萎发焦。防治灰霉病与叶斑病可以用速克灵~倍稀释液喷洒植株,或者喷洒70%的甲基托布津倍稀释液,喷洒频次为7-10d一次,直到病害消除。

吹绵蚧虫害发生于每年的4月下旬,到5月初,幼虫就可以遍及整个植株,吹绵蚧寄居于叶片背主脉两侧,2龄后转移到枝干阴面,虫害严重时,可导致枝梢枯萎,牡丹植株死去。针对吹绵蚧虫害,可以使用石硫合剂或者速扑杀药剂倍稀释液涂于枝干部位。蛴螬的幼虫与成虫往往在土壤中越冬,因此,极易对牡丹根系造成损害,严重的会致牡丹植株枯死。针对蛴螬虫害可以在施肥的同时,加入或者倍的农抗稀释液,这样,能够有效保护牡丹植株根系,使牡丹健康生长。

3、总结

牡丹除了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外,还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因此,牡丹花卉种植户在栽培过程中,应当积极借鉴成熟先进的栽培技术,做好田间抚育管理,在提高成活率的同时,使牡丹的经济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综上诉述,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各位种植户朋友参考学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xt/4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