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兰草曾相嘱人民资讯
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 http://pf.39.net/bdfyy/zqbdf/180415/6169124.html 唐代文豪刘禹锡诗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暮春时节,牡丹吐艳,丽压群芳。画家钟情于自然美景,对“国色天香”的牡丹花自然多有偏爱。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李鱓,一生创作了许多以牡丹为题材的画作。“梅兰竹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李鱓又经常将牡丹和松树、兰花同题创作,别有情趣,自成风格。 李鱓(—),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清康熙二十五年(年)生,乾隆二十一年(年)卒,江苏扬州府兴化人,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第六世孙。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康熙五十年中举,康熙五十三年召为内廷供奉,其宫廷工笔画造诣颇深,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遭忌离职。乾隆三年出任山东滕县知县,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罢官。后居扬州,卖画为生。 《牡丹兰石图轴》,纸本设色,长.5厘米,宽71厘米。现为徐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牡丹兰石图轴》画中主景是牡丹和兰花,传统文人画中以牡丹为富贵荣华的象征,而兰花又寄托着幽人高士的隐逸情怀。画家用这两种植物来入画,曲折地表达出他既思富贵又慕清逸的思想。画作中牡丹、黄石、兰花三组题材相互穿插,动静相宜。大写意是笔笔生发而成的,由第一笔生发出第二笔,前一笔和后一笔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作品直接用墨笔来点写花头的阴阳向背,花瓣的高下仰俯。自然物象和大写意手法的痛快淋漓达到了高度一致。画作留有题画诗一首:“牡丹兰草曾相嘱,讬我都将墨写神。不怕妒花风雨恶,祖香国色四时春。”落款为:乾隆十五年八月复堂李鱓。整首题画诗都是李鱓在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感受,前半段俏皮地表达出自己对牡丹和兰花的喜爱,后半段则以“牡丹精神”“兰花品质”激励自己,渗透进文人昂扬的精神和不屈的风骨。 在题画诗中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慨和创作思想,可以说是李鱓画作的一个鲜明特色。李鱓25岁考中举人,应召入宫,供奉内廷。他曾一心想凭借绘画的扎实功力走上官场平步青云的道路,但事与愿违。他看不惯宫中呆板富丽的宫廷画风,被同僚们排挤离开宫廷。后来又因为官清廉,生性秉直,累遭罢黜,直至辞官回乡。阅尽世态炎凉的李鱓更能体验百姓的疾苦,所以就用手中的画笔和诗剖析暗讽社会的黑暗现象,将始终保持的那股文人气质作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凭证,傲立于雅俗间坚守着那份单纯和真实。 “扬州八怪”的“怪”是一群文化人的呐喊,他们放下了文人高傲的架子,融入进下层人的生活,在花草鱼虫中寻找着最基本的愉悦和感动。“胸中有丘壑,笔底写春秋。”他们笔下的嬉笑怒骂抒发了心中的愤恨和不平,也抒发了欣喜和自得,展现了独有的意趣和情感,其中有安慰,有调侃,有辛酸,有倔强,更有十足的文人韵味。-05-0:00:00:0⊙胡胜盼文/图牡丹兰草曾相嘱/enpproperty本文来源:闽南日报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xx/12033.html
- 上一篇文章: 518国际博物馆日正定博物馆精美海报欣
- 下一篇文章: 牡丹产业菏泽华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