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写作训练作文常用旧范文汇集初中
小屋亲情浓 山东省济南市第十四中学初一(3)班窦新艺 犹如沧海容纳一切,无私而浩大;犹如春雨浣洗一切,神圣而真挚;犹如阳光照亮一切,温馨而幸福。我在温润的气息中沉醉,这就是“亲情”。 轻轻地,我来到门外,手捧鲜花,静静等待。 微柔的灯光,洒满小屋,一切都是静谧的。白色的纱罩,缓缓地垂下,用金黄色的挂钩拂起。橙黄色的桌上摆着白瓷茶壶,还有一杯刚沏的浓茶,丝丝淡雅幽然入鼻。这是姥姥的小屋,一间充满爱的小屋。 大雨倾盆时,是您为我撑起援助的伞,在小屋中让我备感安适;大雪纷飞时,是您对我嘘寒问暖,在小屋中让我备感温暖。炉前,您点燃希望的火焰,让我那颗脆弱的心,滋生幸福,坚强而勇敢。在那个其乐融融的小屋里,回忆着童年无尽的欢声笑语。 仿佛又看见,她专注地缝着我平日的衣服,一阵阵,一线线,如此娴熟。不一会儿,线儿便被绣入花布,密密排着。她用手轻轻地在线轴上捋下一根线,放在牙间,线断了。即使针眼很小,她仍不慌不忙就纫进了线,在线的末尾绾起一个结。线儿在布中闲适地穿梭,又似乎饱满着浓浓的亲情,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有时她轻轻地拿起针在发间轻掠……爱的泉水在布中流淌,渗入每一丝棉线。 儿时的裤、褂,都是在姥姥的手中被细细加工出的。布是清淡的,精美的花案镶嵌其中。那些精美的作品中有小到一两个月的小帽小鞋,大到三四岁时的小裙小袜,我被这情思织的网,紧紧裹着。 她的背慢慢有些驼了,让人看着心疼,仍然是身着深蓝色的单褂,双腿盘坐床边。我看不清她老花镜后的眼睛,而她的手也渐渐“枯竭”了,失去了往日的白净,是岁月不饶人呢,还是操劳一生呢?但她依旧付出着,她难道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吗? 我身上依旧穿着姥姥缝制的棉背心,又软又暖。针针线线仿佛是一张网,笼罩着我的全身。 远处,看到妈妈搀扶着姥姥走下了车。 等待多时的我手捧鲜花飞奔而去…… (指导老师王晓玲) 两点借鉴: 1.意境深远。“鲜花”“静默”“暖暖的灯光”和“橙黄色”“棉线”……都是属于大爱无言又略带一点沧桑感的意象范畴,整体很谐调。 2.细节很精致。写“姥姥”穿针引线,使人如临其境,自然会被“姥姥”和作者感动。 我的外婆会唱歌 广东省中山市坦洲中学初二(16)班陈冰 我的外婆会唱歌,她的歌就像她的白发一样,怎么也唱不完。在她的歌中,我总会看见,那古老的故事,那绵延的风景。 在无人的海边/寂静的沙滩延绵/海浪拍打着海面/仿佛重复着你的诺言。 我喜欢春天的早晨和外婆一起漫步在海边。 温柔的蓝色浪花盖在我和外婆的脸上,凉丝丝的。海滩上的贝壳、海星孤独地躺着,偶尔有一只寄居蟹匆匆绕过它们,在它们四周留下了小巧可爱的脚印和一串看不懂的文字组成的诗句。 我拾起了贝壳,想看清它里面到底有什么,可就是打不开它的嘴。 外婆缓缓走过来,眯缝起眼睛,海风把她银白色的发丝吹乱了。她看了这个贝壳好长时间,然后笑着对我说:“别费劲了,贝壳里藏的是期待。到时候,它自然会打开嘴巴的。而现在,就让它哺育那颗晶莹的期待吧。”我点点头,望着外婆苍老的笑容,真的好幸福,顿时觉得春天的步伐加快了。 外婆的话就好像是缺少了谱乐的歌词,就这样在那海边,和着海风的旋律唱着歌。我抬起头看看淡蓝色的天,那洁白的云便慢慢飘走了,像外婆的话一样,飘得好远。 我的小时候/吵闹任性的时候/我的外婆/总会唱歌哄我/夏天的午后/外婆的歌安慰我。 我喜欢夏天的午后和外婆一起坐在院子里。 在竹藤编成的矮桌上,放着两杯还冒着薄烟的绿茶,风拉长身子穿过了大堂,还夹杂着夏日的香气,掠过我的发梢。 我侧脸望望外婆那挂着慈祥笑容的脸,自己也不经意地弯起了嘴角笑。电线上的麻雀交头接耳地聊着夏天,可怜的流浪猫躲在我家墙角根下睡懒觉。斑驳的石墙,阳光细碎地照在上面,暖暖的气息悄然散开了。外婆摇动起了藤椅,藤椅则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像夏日的蝉鸣声,和着午后的旋律唱着歌,一切都那么美好,那么安详。 外婆竟点着头睡着了,可她的手里还是紧紧拽着织给我的白色毛衣。 现在的我,总会想起外婆。 我的耳边回想着古老的音乐,白色的墙壁上投影着外婆的笑。 外婆的笑就像一支不老的歌,从我的摇篮边就开始缠绕成紫藤,盛开出纯洁的黄花,随风摇曳,散发出浓浓的爱。这爱拥抱着我,幸福了岁月。 我爱外婆,爱外婆的歌,爱这与她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指导老师郭怀英) 两点借鉴: 1.题目很吸引人。“外婆”与“唱歌”,两个词并列在一起很夺眼球,而且让人产生探究欲。 2.语言像诗一样优美。文中不时插入诗一样的语言,让回忆也变成一首余音袅袅的歌曲,随着字里行间的叙述轻轻响起。 落花化作蝶满天 四川省攀枝花市实验学校初一(8)班唐钰杰 一切都变了,我们两次站在同样的位置,内心的怀恋比风景更牢固,比时间更久远…… ——题记 童年,一个抹不掉的记忆。看看那曾经骑过的小三轮车,或许已经再也找不到它昔日的模样,它带走的,是童年的梦。我从一张照片走向另一张照片,身后的风景比身体更能抵抗时间的腐蚀。但,我今天依然站在同样的位置,更像是一种固执而又深切的缅怀…… 凤凰树下·欢乐 摄影机按下快门的一刻,彼此的音调、笑容,便让一张塑料纸定格,一声“茄子”,露出几颗未换完的大牙。六一节那天,大家脸上都写满了兴奋与欢乐。阳光微笑着向教室倾泻而下,溅起满教室的欢声笑语。彩带、拉花,在教室四周与快乐交织,阔别已久的欢乐与温馨,此刻在整个教室里洋溢。嬉戏于凤凰树下,满天飘飞的落叶化作快乐在心底萦绕。“咔嚓”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在我的心坎,定格成永远。 凤凰树下·离愁 也许在毕业照片冲洗出来之前,我们就匆匆离别。那个昏暗的夏天,我们挥手说“再见”,淡淡的合唱声渐渐呜咽,知了都哭红了双眼,凤凰花瓣,碎成满天飞舞的蝴蝶,向我们说再见。毕业照片,留下一纸发黄的思念。再也回不去的从前,离我们,越来越远……拍毕业照那天,天空的蓝,变成灰暗,嘴角强挤出硬生生的笑容,心里,却是打翻了一个五味瓶。数载同窗之情感,在闪光灯亮的一瞬间,化成一缕缕冬日的阳光,虽寒又暖,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毕业的照片,那写满离愁,来不及送出的真心祝愿。印在那枚告别11岁夏末的底片,默默无言,永远不变…… 今日,重温童年的游乐场,寻觅当年的欢笑,却再也找不到;来到儿时的母校,站在那棵游戏的凤凰树下,也再找不回当年的快乐。留给自己的,只有思念,思念……向童年挥手告别,而那往事如烟似缕,萦绕我心。 我要感谢你,童年,因为充满了感动,我的童年是丰满的;增添了遐想,我的童年是宁静的;灌满了感恩,我的童年是温存的;感受了阳光,我的童年是完美的。有了你,童年,我的一生是回味无穷的。 (指导教师李克艰) 亮点借鉴: 题目让人遐想,“凤凰树下”让人感动。“落花化作满天星”,乍一看题目,就让人恍惚看到摇曳不定的树叶、翩翩起舞的蝴蝶、闪闪发光的星星以及天真烂漫的笑脸,这些重合在一起,若隐若现,让人隐隐约约感悟到那若得若失的美丽童年。 谁是谁的谁 甘肃省兰州市兰石中学初三(10)班李舒婷 糖糖说,啊,抬起你的左脚,什么都没有;啊,抬起你的右脚,还是什么都没有。 糖糖说,在这个惨白的城市里穿行,人与人之间,谁是谁的谁。 小样,跟我斗 果果阴险地笑着说:“有人呢,是个大花痴喽!盯着操场上的男生连眼都不眨哦!” 糖糖斜视着果果:“咦?你把自己描述的好形象啊!”——果果翻倒。 其实糖糖在看那个男生,那个在糖糖心中埋藏了很久的危险因子。 果果和糖糖是两个祸害人间的孩子,没有人理解她们,怜悯她们。她们颓废地生活着,像两朵同根生的花,在没有阳光的角落悄悄长大。果果说过,糖糖,我是你的果果。 世态炎凉 糖糖曾经对果果说过:“我的梦想是下辈子做一只猫,能在温暖的午后阳光下睡觉。夜晚,就徘徊在酒吧门口,看人们过着自己的生活,演着自己的戏。” 丁丁羞怯地问糖糖:“晚上能一起看电影吗?”糖糖听后狂笑起来,丁丁低着头走了。果果问糖糖为什么笑,糖糖说:“我高兴啊!结果把他吓跑了。”于是两人总结出一句话——世态炎凉。 糖糖记得那天阳光很好,果果苦笑着说:“糖糖,我要走了。老妈把我转到重点学校去了。这儿就剩你祸害人间了。”糖糖觉得着两朵花中的一朵去寻找阳光了。她说,那太好了,也许有一天,我也可以好好学习了。果果哭了,世态炎凉。 果果走的那天,糖糖去送她。果果说:“你是我的糖糖。”糖糖不说话,冲着阳光笑。 我们都是好孩子 糖糖一个人在酒吧里喝酒,她在酒吧的留言板上写着“我们都是好孩子”。回家时路过一家按摩店,浓妆艳抹的女子,在眼角下贴着像泪一样的装饰。 糖糖发现她找不到来时的路了,她不承认自己醉了,她终于哭了出来。凌晨的地下通道里亮着昏暗的灯,糖糖把卷子撕成碎片,向上抛出。她想,天快亮了。她微笑着蹦蹦跳跳地跑上地面,脸上挂着泪痕。 继续 生活继续,我们的生活在继续。糖糖仍旧喜欢坐在栏杆上,看阳光洒满整个操场却怎么也照不到她心里。糖糖嘿嘿地傻笑,她对蓝可说:“生活继续。” 糖糖平生第一次收到信,她激动地对蓝可说:“哈!我的聪明美丽大方善良开朗调皮可爱终于有人欣赏了!”结果—— 糖糖: 你还好吗?我现在很充实。老妈把你发给我的电子邮件全看过了。她不许我和你联系了。我答应过她要听话,要乖。所以,让我最后一次对你,再见,糖糖。 果果 (指导老师孔兰英) 亮点借鉴: 1.富有辩证思想。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篇富有辩证色彩的文章。“谁是谁的谁”,有点绕,但又引人注意。 2.富有哲理。这真是一个富有哲思的文章,虚拟的人物,想象的言行,都透着一股思辨的灵性。尤其最后结尾的信,让人看后唏嘘不已。 3.小标题虽然抽象但具体可感。四个小标题都非常耐人寻味,有人琢磨,起到了穿珠引线的作用。 古巷幽韵 浙江省桐乡市求是实验中学初二(14)班潘偲怡 小时候,我住在奶奶家,住在黑瓦白墙之间。 清晨,太阳蒙着薄薄的面纱,她的珠光宝气却顺着面纱上的一丝丝缝隙露了出来,一直洒向大地。这时,包点铺的香味和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的嘈杂声弥漫在雾中。隔着门可以听到布鞋踩在被露水打湿的石板上打滑的声音,“吱吱!”奶奶执一柄密梳,搬一把竹椅,向着太阳,用她那双厚实而又油腻腻,散发着肥皂味的手为我细细地理顺发丝,娴熟地编着麻花辫。这里的人们朴实淳厚,仿佛刚从桃花源走来,纤尘不染。小脚的老人们,走东家,串西家,闲话家常。有时一两位老婆婆迈着蹒跚的步履,穿一身臃肿的深青色布棉衣,一双黑皮鞋,牵着阳光来找奶奶聊天。她们有时坐在小凳上,有时倚在墙上,眯着眼睛,皱纹也随之荡漾。她们指指自己的鼻子,还指指别人。说“累了”,“哦呦”地长叹一声,掸掸大腿上的尘,扯扯衣服。 古巷的雨很白,像我吃得很干净的鱼骨头。雨线很密,目光无法穿越,甚至无法碰触。每当下雨的时候,雨丝浸着古巷,仿佛在小心翼翼地为一个婴儿洗浴。瓦片上的青苔,含苞欲放的花朵都在透着白亮的雨幕中轻轻摇晃,隐隐地还能听见它们的窃窃私语。 雨天的人们是不怎么出门的,泡一壶清茶坐在天井里的藤椅上,戴着一副老花镜,翻翻古老的线装书,吟着《雨巷》,时不时地去扶一下眼镜。看累了,吮上几口茶,邀几位旧相识来下几盘棋。他们也会像孩子一样凝神思考。下赢了,还会拍手叫好,握着茶壶,呵呵地笑着拍拍同伴的肩说道:“承认!承认!”而另一位老人也会意地笑着说:“棋艺大有进展嘛!”调皮的孩子则风雨无阻地在雨中嬉戏,当头上挂满“珍珠”时,还潇洒地甩甩头发,口中大喊:“龟——派——气——功!”清脆的笑声如挂在檐角的风铃,美妙悦耳。丁香般的姑娘,举着伞,踮着脚尖,踏着丝丝飞溅的雨花,悄然消失在巷尾,留下的背影让人遐想! 生活在这小桥流水的巷里,听燕子交颈浅吟低唱,看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 折一支垂柳在蓄满水的玻璃瓶中,尖尖的嫩芽像崭新的刚刚萌发的梦,镜子里是一片如花笑靥,画面交相辉映,映出古卷的幽韵。 (指导教师詹代新) 两点借鉴: 1.情真意切。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灵魂。小作者对古巷是充满感情的。在作者眼里,古巷的黑瓦白墙、太阳、石板、白雨、青苔、天井、茶壶、老人、姑娘等,无不有一种诱人的气息。生活在这小桥流水的古巷里,该是多么美好的生活。 2.语言流畅。最好在休闲的时候,也品一杯香茗来开始读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读着这些优美的的句子,肯定会使人心情舒畅,笑靥如花。 另一番守望 四川省自贡市第十八中学初三(3)班王艳梅 人生,除了记忆和对书的守望外,一切的一切注定都会在风中逝去。为此人生也因对书中多姿世界的向往,而注定会精彩,会成为永恒不变的定格。 认识了文字,我深深地相信生命没有贵贱,让希望聆听世界的心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放在不同的格子中。苦苦追寻,只为证实心愿会因心诚而实现,穿过心境中繁华的大街、幽深的小巷,接受了磨砺,演尽了“人间悲欢”,流浪在那世界,看到美好如何传播,议论善良如何被颂扬,欣赏悲恸凋萎的牡丹花如何开放。惊艳这个虚拟的真实世界,竟有我守望的力量、方向和天堂,从此决定要让自己在书海熠熠生光。 有追求的话一个世纪并不会过于漫长,懵懵懂懂十年已悄然逝去……我不知寥寥地浏览了多少个真实童话,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三毛,记下了她与流浪儿“三毛”一样的代号。原来恋上了三毛笔下精巧的句子,追溯她到最后,看到的只有那地上冰冷的肢体,来不及管此时的自己是否与她一样苍白,拼命地安慰自己这只是一个偶然。良久,心中仍充满了恐惧,似乎自己也死过一回,似乎我也成了三毛“自己”。可能是物质给了人类太多,容易让人迷失自我,搞错生命的意义,认为人生就是流星一瞬来不及发光。 还是一个人守望,一个人流浪,穿越的不仅是时空,更是生命的意象。我来到海蒂的山坡上与她一起看白云,似日子在飘荡;来到海边与桑提亚哥一起踏浪而归,满怀对明天的幻想;来到画室与凡·高共绘希望,他们令我愉悦,不只因为生活充满爱,更为了那种容纳世界、充满自信、执着追求的爱心和勇气。时空更替,凄冷的火车笛鸣刺耳钻心的声响,高举的枪口,澎湃的大海边,汨罗江畔那飘飞的长袖,全在一瞬间,用血书写文学、艺术、民族的史,凡·高、海子、屈原……我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利去评论他们的选择,但我明白,这不是生命应有的节奏。除了叹息,除了一声“不”,除了半夜醒来的汗与泪,我没有别的欢歌,我有的只是对生命的无限怀念与对人生的无尽思考。 无论凡人还是伟人在虚拟的世界待太久,都会失去自我。所以在书中我竭力做着一个随时准备“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的观众,在生活中我却保持着一个有着自己舞台的主角儿身份,哪怕有时一连串的戏码都演的很砸,我也从未放弃过,哪怕台下没有掌声为我而响,我也从未哭泣过,没有人欣赏我的表演又怎样,我第一个被自己感动,我就是我的主角,我的观众。 能同事扮演好观众和主角的确是一种享受。人生,因被放入不同的轨道定格而获得不同的筹码。学会解码,学会欣赏书中共识的世界,在真实的空间里,才会获得无限的力量,才能绽放出无限的光芒,去装点生命的殿堂。 在书中抬头守望人生的天堂…… (指导老师朱英群) 两点借鉴: 1.贴切繁复的修辞。比如,将“希望聆听世界的心”放在“不同的格子中”“让自己在书海中熠熠生光”、等句。 2.有作者自己的思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作者在读书,与书中人物对话的同时,没有遗忘自我,始终保持着自我的意识,对书及人生有自己的思考,如此生命才能真正绽放。 生命的真知——读《塞莱斯延预言》 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中学初二(12)班许云鹏 一部写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手稿,在20世纪末被发现了,它预言人类社会会有一次巨大的变革,就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为此,一个因朋友来访的美国青年,毅然踏上了前往秘鲁的探险旅程。 刚翻开这本书,总觉得这已是老掉牙的情节了,但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那念头早已烟消云散了。它打破了我们原有的世界观,在手稿中充分描述了人类在20世纪90年代的醒悟、改变、进化、提高以及人类最终迈向仙境般的天堂世界。这些与主人公的探索一步步结合的神奇,科幻与现实的交错,蕴涵着无限深奥的哲理。它不仅说明了生命存在的意义,事情发生的必要,更解释了现代科学所不能解释的悬念,总令人产生一种想同他去寻找手稿的冲动。 九条真知,世上残存的古代手稿中的九条真知,当它们融为一种意识的时候,我们就会很清楚自我生活进化的神秘方式。我们进化得越多,感应的频率就越高,我们的认知也会跟着提高,我们将最终达到天堂。它早已存在于我们面前,只是我们到现在还看不见。 无论天堂如何的美好,我们又怎样证实它的存在呢?书中也提到“到那时,人们会自愿地减少人数,树木会茂盛地生长着,一切生物互相传递着能量,与宇宙连接着”。要想拥有,就得付出,而我们现今的社会,人口的暴增,生态环境的破坏,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世间的一切生物的生长都有其生存的意义,何来天堂?相反地,破坏的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而失去的很大一部分再也不可能找回来,这不也是生命的悲哀吗? 这份手稿,因为被认为是和当时的天主教起冲突,遭政府查禁。而主角每了解一条真知,便是向死神走近了一步。然而在他坚强的毅力下,经过众学者的努力迈向第九条真知。当一切都明了时。有人提出了那不存于世的第十条。它的存在无人知晓,也没有人可以确定。这时他们遭逮捕,最后他也被认为是被卷入事件的美国游客而被遣送回国,他再也没回到过秘鲁。 他的好奇心驱使他前往秘鲁经历了一番探险。这就是他一生的经历,不会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生物的存在不也是为了存在吗?它们为了活着,想方设法地活着,而在没有了生死的担忧下,就是让活着这一过程有意义。那份古代手稿恐怕也是为此而存在着吧。而那第十条真知,不也是为此而不明存在吗?当它涌现出的那一天,或许是十年后,或许是百年后,甚至是千年后,这无从得知,但只要人们想知道,它就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生命不也是如此吗?为了存在而存在,为了不存在而不存在。它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问题,千年前早已被人提出,为此它也早已有了存在的价值,尽管它是模糊的。会有一天,人类,甚至一切生活,它们都会看见,对生命的真知。 (指导老师庄方瑜) 两点借鉴: 1.命题深远。小作者研究世界的变化,探寻地球的将来,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这都是了不得的重大的命题,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2.分析中肯。通过缜密的思考、中肯的分析、严谨的论证,小作者延伸了自己的世界观,拓展了自己的思维视角,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中华之读 山东省烟台市烟台一中初三(1)班王中润 自史至今,凡有登高之心者皆读,凡存凌云之志者皆读,凡溢气质者皆读,凡成就大业者皆读。 这些好读者往往品读着不同的读之内容,养成了不同的胸中真气,亦拥有着不同的读之方法。 且说我过古代的先哲们。他们所读的书之内容无非与他们的成就相吻合——孔圣读礼节书,老聃读道家经,庄周读生死谈,墨翟读兼爱篇,亚圣读仁政论,荀卿读善恶缘,韩非读壮国法,孙武读领战术——他们的成就,也便成为了我国千年灿烂文化的基石,成为了儿女必读之内容。 当我国文化基石已相当牢靠时,又涌现出一批学者,他们通过研读先哲们的巨著,加以思考、拓展、立论,又将中华之文化基石进一步地加以巩固——董仲舒读儒家典,太史公读历史簿;王仲任读论衡,范子真读神灭;陈亮读永康说,朱熹读理学著——可以看出,这些学者都是通过筛汲古人之忧,从而得到了发展与进步,可见“读古”之重要性。 其实,读之内容还应在书本的基础上引以想象,加以创新——鲁班读手工技,扁鹊读针灸穴;李冰读修堰,郑国读建渠;蔡伦读纸质,张衡读仪器;祖冲之读圆周,贾思勰读民生;李春读桥,一行读天;毕昇读印,宋慈读尸;郭守敬读历法,李时珍读草药;徐霞客读五湖四海,郦道元读三山五岳;潘季驯读束手攻沙理论,徐光启读西方自然科学;吴有性读流行传染杂症,宋应星读农业手工技术——以上皆是我们的先师的读之内容,他们通过读,成就了华夏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无数个第一次,这边是“读新”的力量。 再者,便是那读后所生成的气质了——司马穰苴读出了断木弑马的无私军纪,成吉思汗读出了跨越欧亚的豪迈气势;赵充国读出了道义的安抚,郭子仪读出了沉稳的果断;岳飞读出了精忠报国的雄心,袁崇焕读出了光复大明的壮志;李广为保卫国土而读,杨业为镇守边疆而读;王翦为统一而读,狄青为雪耻而读;刘琨、祖逖为平乱而读,戚继光、郑成功为民族而读……屈原读出了天问,陶潜读出了桃源,曹孟德读出了魏王之慷慨,曹子恒读出了离别之委婉,曹子建读出了五言之艳美;贾谊读出了治安过秦之华章,杨雄读出了法言太玄之宏论;韩退之读理,柳宗元读幽邃,欧阳修读醉,苏洵读雄壮,苏轼读豪迈,苏辙读意趣,王安石读峭拔,曾巩读朴实;关汉卿读深刻,马致远读典雅,白朴读隽美,郑光祖读清丽——不难看出,这些豪杰皆为我过古代的武圣文圣,他们所读的,不仅仅是书:或是抱负,或是气质,这,便是“读气”。 欲胸中溢不灭之气质,所读之内容重要,其读法亦重要。 古多云“马上、枕上、厕上”之三上读,“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之三余读,可见时时可读。 刘向的“少、壮、老”好学读,魏源的“觉、效、师”仿效读,冯班的“精、益、少”积卷读;司马光的默背读,李贽的独思读,沈括的百科读;李太白的起坐豪观读,杜少陵的伏案静坐读;张巡的三诵读,王锡阐的择优读,朱舜水的精勤读;梅文鼎借书抄录读,颜元笔记摘句读;王清任的质疑读,金圣叹的评论读,戴震的多问读,皆为我中华之经典读法。 中华历代前贤读之成就,像高山耸峙,须仰视才可得见。 其实,今人之读法,亦有共勉之价值。这些读法,往往渗透着个性,洋溢着热情,有生活阅历的影响,也有爱国情感的激发,并远远地走出了那前贤之读的长长的影子:鲁迅随便翻翻泛着读,林语堂排脱俗气选着读;竺可桢切身实践读,华罗庚发奋自学读,茅以升立志五更读;杨仲健操起工具发掘着读,张玉哲架起仪器观测着读;郭沫若研究着读,茅盾编辑着读;朱自清结伴携侣切磋读,巴金鄙制弃腐奋斗读;丁玲摆脱束缚在战场里面读,张天翼战胜病魔在孩子身边读;季羡林晚年“藏”着读,林海音儿时“窃”着读;余秋雨含理读,周国平寓哲读;顾学颉慎思明辨仔细读,叶永烈日坐书城挤时间读…… 一言以蔽之——读,乃是燃点智慧之火焰,飞翔生命之羽翼,战胜命运之长缨。以我中华古今之风云人物,皆因读而使生命芬芳异彩。 然我中华,今日读之风气多易。仰视善本的“读古”者少,自我作古的“读新”者少,注重修养的“读气”者亦少——好读诗韵文理者少,好读画影图形者多;好读真英雄者少,好读浪侠客者多;好读人间真情者少,好读尘寰胭脂者多;好读传世典籍者少,好读流行幻影者多…… 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们传统且优良的中华之读——读,竟成了一条单纯的消遣时间、娱神可心的途径。 而“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所以说,倘若人人皆于平凡之中,读以娱,娱以学,学以用——效古人之优而读,避今人之短而读,方能使今中华之读拔俗于历史之土,崛起于世界之林,傲立于不败之地。 (指导老师陈培武) 亮点借鉴: 结构完整,说明条理。小作者罗列了古今中华之名人读书的习惯,搜罗了大量古今中华之读书的方法,可谓是大全了。 思维缜密,竟然有序。小作者从古到今进行讲述,顺序井然,对仗工整有长有短,排比连贯气势磅礴,不厚此薄彼,这些都是小作者思维缜密的见证。 弹奏“圆”的音乐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中学初二(8)班谢珍妍 一支华美的乐曲,圆润而融洽、淡定不显随意的旋律。在那非比寻常的乐器的本能振动下,通过与空气的每一个分子亲密接触地摩擦,弹出了一首缓慢、略显快意而平和的心曲——“和谐之音”。 ——题记 人生游离于世,在这个站台上,各自演绎着不凡的篇章,写就不同的人生风采,在此,留下自己的一足一迹,缀下一笔,也就不平凡了。 人、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界的其他构成一个完美无瑕的整体,互存互亡,相信相赖…… 傍晚,阳光离开了天空这个硕大的舞台,缓缓地相聚于地平线那一刻,努力地使出浑身的解数,在大地上抹下一片金黄,那片灿烂与万物构成了一幅无可比拟而异于别样的画面,那金黄组成了和谐的音域。 仰望苍穹,俯视地平,显然是两个不可逾越的面体,但是,阳光的点缀,使一切皆显灵气,营造了最和谐的画面,饰出最美的瞬间,勾勒出最幸福的轮廓…… 在着异彩纷呈的社会里,每个人固然不都独立生存,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种不可思议的逻辑不论分在哪个阶层,都是和睦不可分割的条件。 人际关系中的和谐必然应有宽容之心,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得到的回馈,是彼此的和谐。可是,有些人却不与他人和平共处,在心间搭起钩心斗角的帐篷。显然,他们已被“邪恶”无情地侵蚀了纯净的心灵,让那方心灵的净土上多了一块淤泥,那和谐的踪影也将销声匿迹了。和谐,不能只是作为一个口号,需要大家付诸确切行动。 有时候,或许某些事情已定格了它的含义。但我不晓得,去惦记着过去的一切如何。即使过去是黑暗,现在,我们依然会携手共进,让和谐成为主要的音符,弹奏出最圆满的音乐。 因为,我们不能让黑暗湮没了人间的和平,不能让它覆盖和谐的音符! 圆,诚然代表着美。若残缺了,那本质灵动的色彩黯然失色。 每个人如同一架硕大钢琴中的任意一个位置,或许黑键,或许白键,或许……扮演的角色千差万别,但只要和谐,弹奏出的旋律是最唯美的。 时间的一切皆若一张纸,是我们在这张纸上绘出了最明丽的景致、最和谐的神韵。如果大家都不知,那将是张奇怪的纸,一张让人无法想象的纸。试问,谁希望有这样的结果? 不,我们不希望。我们需要那份美满的和谐。 橄榄树的树叶“沙沙”作响,枝条与空气摩擦,它见证了和平;和平鸽,在湛蓝湛蓝的天空中飞翔,掠过一切江河湖海,带着美好的和平梦伸向深邃的远方…… 让和平永驻天地之域,一切皆熠熠生辉。信念永远是追求的支柱。我们矢志不移,为的是同一个梦想——和谐你我。我们朝着梦想,努力创造和谐。让我们纵横地平线,在这蓝色的地球上,写意最辉煌的永恒,让和谐之音永远奏响圆满的旋律! (指导老师唐颖) 两点借鉴: 1.透视人际,抒写美。对人以及人际关系进行冷静的思考,在更深一层次上抒写美好的生活。 2.揭示哲理,创造美。作者没有就事说事,而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着力于优美意境的创造,揭示深刻的哲理。 3.营造和谐,演奏美。“圆”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的美,从个我,到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再到大千世界的各种事物,只有遵循“圆”的轨迹,才能奏出世间最美妙的旋律。 一分钱硬币 广东省黄埔港港湾中学初二(3)班郭翼翔 它是一枚一分钱硬币。 它来到世上不久,就被一个再银行里取钱的人轻轻放在布兜里。对于他来说,对于处在那个时代的每个人来说--一分钱都是绝对浪费不得的。 它在兜里舒舒服服地躺着。直到有一天,一只手把它拿了出来,连同它的三个小兄弟一起换了个馒头。于是,它又到了另一个人手中。同样,这个人也轻轻地把它放在兜里。 就这样,在以后的日子里,它多次易主。究竟易了几次,连它自己也数不清。不过这并不重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它也为无数人作过贡献。在人们对它的重视中,它明白了自己身上“壹分”的分量。所以,每当人们用希望的目光抚摸它那圆饼状的身体时,它心中都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自豪。 时光飞逝,许多年过去了。它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了货币中的“老字辈”。在它的身边,多了不少可畏的后生——个个身价都是它的成千上万倍。这时,伴随了它大半辈子的自豪感也逐渐淡化。它甚至担心自己的地位会被这些“后来者”挤掉。身上那个显眼的“壹分”也慢慢成了它厌恶的对象。 事实证明,它的担心是对的。 “嗖”的一下,它被一只手甩了出去。干净利索!它被扔了! 最苦的日子终于来临了。它从钱变成了废金属片。每天它都要忍受无数只脚的践踏,还有日晒雨淋,每天与垃圾为伍……它恨那个“壹分”,恨得咬牙切齿、七窍生烟,恨不得立即跳进熔炉给化了。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它在沉睡中清醒——再次被人用双手捧着。它疑窦顿生:怎么还会有人用双手捧着我呢?那手的主人对它仔细端详了好一阵子,发出一声惊叹。它把一分钱硬币小心翼翼地放在了一个精致的盒子里带回了家,到家后对它进行了精心的清洗……最后,它被安放在一个镶有软缎的珠宝盒里,锁进了保险箱。 这以后,每当有重要人士来访,他都会把一分钱硬币从保险箱里取出来,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上,非常骄傲地向客人炫耀:“看!这可是一九××年铸造的一分钱硬币,现在可是价值连城呢!……” 一分钱硬币听罢,呆住了,久久未缓过神来…… (指导老师曾海燕) 两点借鉴: 1.虽然只是以小小一分钱硬币为由头,其情节之回转也称得上一波三折了。 2.“它是一枚一分钱硬币”“就这样,在以后的日子里,它多次易主”“一分钱硬币听罢,呆住了,久久未缓过神来”这些语句生动揭示了一分钱硬币的命运,也说明了人类社会的变迁。其中还穿插着许多心理描写,读来引人深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xx/8190.html
- 上一篇文章: 描写桃花的作文
- 下一篇文章: 夏日的脆爽ldquo黑牡丹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