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河,现实的水(组诗)

杨志学

看见老烟标所想到的

烟雾消失了

香气走远了

老烟标还在

空留下,丝丝缕缕的记忆

只是不知道

谁会记得更多、更准、更详细

岁月仍在燃烧

燃烧的岁月在诉说

诉说生命的存在与更替

是的我们看到的历史

往往都为重要的事情所占据

却不知这其中

忽略了多少琐碎但又

十分真实而有意义的细节

而谁又能为它们补充上

不可或缺的佐证

或血肉丰满的一笔

在电影与生活之间

在电影与生活之间

也是激情的产生和消歇之间

在梦幻与现实之间

寻找浪漫与窘迫的平衡点

在白天与夜晚之间

惜别阳光,掉进星光的缠绵

在个体与群体之间

抓住快乐,脱离那痛苦的深渊

神秘

有时候,很难说清

我是在走近她

还是离她越来越远

我以为抓住了她的本质

而拿出来一看

不过一缕发丝,两件外饰而已

我品尝了深陷其中的滋味

却又未能获得跳将出来

打开豁然敞亮世界的力量

我拿月亮宽慰

而星星稍纵即逝

我怅然而归,她却在远处招手

虚实之间

有时,你以为自己走了捷径

其实你已跌入狭窄的空间

而当你为走了弯路而不快时

不经意却收获了满月,看到了远山

抵达,常常在虚实之间

并非一定要就近避远

理性告诉你,要头脑清醒

在冷暖中积累实用的生活经验

而感性却如一阵阵突起的风

带给你无用却又受用的舒畅体验

高妙,往往在虚实之间

像撕破黑暗又转瞬即逝的闪电

无所事事

无所事事

未必是无事可做

而常常是事情太多

不知道做什么好

大量时间就这样

在犹豫和彷徨中流走了

而且像河床中间的水

基本上不留下痕迹

吹来的一阵阵风

以及随风飘落的一片片

树叶,都像是

为我们发出的一声声叹息

辞旧迎新

又到了一年一度祝福的时辰

春风已醒来,大地正怀春

我们仍以热烈的红来拥抱节日

并在传统中不断注入现代的气息

我们是在劫难中感受到生存美好的人

也像在海啸到来前登上山顶的人

告别庚子的阴霾,迎来辛丑的晨曦

道一声:地球不老,人类常新

野趣

哗哗哗,是时光流逝的伴奏

嘤嘤嘤,乃生命自在的歌唱

实喧嚣中之想往

却不唯空虚时之慰藉

不敢标榜,唯恐亵渎

更无需将其作为修行之点缀

人与物偕,心之所向

亦古今文人雅士趣味之传承

在农家福字院

抱起一个大葫芦

莫非真的抱住了福禄(谐音)

(选自《牡丹》年6期诗歌专号“名家”栏目)

作者简介

杨志学,笔名杨墅,先后毕业于郑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解放军外语学院副教授、《诗刊》编辑部主任、中国诗歌网负责人等,现任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文学与出版管理部主任。著有诗学专著《诗歌:研究与品鉴》《诗歌传播研究》,诗集《在祖国大地上浪漫地行走》,诗与论合集《心有灵犀》,诗歌赏评集《谁能留住时光》等。主编诗集《朗诵中国》《中国年度优秀诗歌》等二十多部。曾应邀担任鲁迅文学奖和其他重要诗歌奖项的评委,诗歌作品获《上海文学》奖等奖项。曾受中国作家协会委派,任中国诗人代表团团长出访塞尔维亚。

《牡丹》诗歌专号

征稿启事

《牡丹》杂志创刊于年,是洛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纯文学月刊,河南省一级期刊,刊名由郭沫若题写。国际标准刊号:ISSN-,国内统一刊号:CN41-/I,征订邮发代号:36-14。

为大力挖掘和推介优秀汉语诗歌,集中展示当前国内诗歌创作阵容,本刊定期推出《牡丹》诗歌专号,面向所有诗歌作者诚征原创汉语诗歌佳作。

《牡丹》诗歌专号栏目设置:

选发作品以质论酬。《精读》栏目,一首诗千元稿费(诗歌+短评)。

投稿邮箱:mdsgzk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xx/8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