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白癜风医学高峰论坛 http://m.39.net/pf/a_5327542.html

#传统文化#鹤梦文社,用诗文的力量构筑丰盈的心房。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活泼浅近的绝句,是《四时田园杂兴》中的一首,传唱已久,今天小学生都对它颇为熟悉。农民辛勤耕织,家家自给自足,连孩童都亦步亦趋,学着从事农作,意境一片安静祥和,儿童憨态可掬的模样更令人欢喜,整首诗洋溢着愉悦之情。

这首诗的作者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热爱生活,热爱家乡,晚年更对田园生活心向往之。他多方搜集资料,给自己的故乡苏州写了一部地方志《吴郡志》,至今仍被我们研读,他热爱生活,不论贬官还是宦游,都笔耕不辍,写下许多本游记,记录路上所见所闻,生动有趣,他喜欢赏花,著有《菊谱》《梅谱》,把南宋各地最有名的菊花和梅花的品种习性,都收录在案,这些花,也是范成大为人风骨的象征。他还用生花妙笔,把晚年隐居的田园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在《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成为千古名作。

不过范成大并不只是一个写写乡村景致,悠哉度日的老头子,他有很深刻的思想和很高超的见识,更有脱俗的风骨。他有一些小诗,看似寻常,却寄托了深沉的感慨。《重阳后菊花》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一共两首,我们来看看第一首。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写这首诗时,范成大已经告老还乡,赋闲在家。重阳赏菊,是古代重要的风俗,重阳佳节,秋高气爽,人们登高赏菊,饮酒助兴,唐代杜牧就曾写过“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诗句,尘世纷扰,愁长苦多,重阳节采菊赏菊,是难得的乐事。但是作者并没有写重阳节的菊,而是标新立异,写重阳后的菊花,这其中究竟有何深意呢?

这首诗词句不难。“东篱”,用的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泛指种植菊花的地方;露华,就是凝结在花瓣上的露珠;金靥,字面上是说金色的笑脸,实际是比喻绽放的金菊;世情儿女,就是说社会上的寻常男女;高韵,是说高尚的情趣。全诗意为:重阳已过,东篱寂寞,露水打湿了菊花。但菊花依旧灿烂绽放,映照着篱笆前的泥沙。世上的俗男俗女,没有雅致逸趣,只知道欣赏重阳那一天的菊花。

全诗只是白描,前两句用对比,写菊花依旧盛放,但已无人问津,只留下湿冷竹篱。后两句直抒胸臆,发表议论,批评世人并不是真正赏菊,只是冲着重阳节的热闹和菊花的名头而来。整首诗看似轻描淡写,但情韵是深厚的,对比之中,流露的是辛辣的讽刺。浅而观之,世人随波逐流,毫无主见,只会跟风,重阳节赏菊在宋朝是举国风俗,男女老少不管懂不懂审美,都会凑个热闹,未必是想拥抱自然,更谈不上赏菊爱美。这就如同当下的某些人物,抓住一切机会蹭热度、蹭热点,但对他们追逐的事物本身,并没有真正的了解。

再深一层思考,作者实际上是在批判时世庸俗浅薄的风气,人们附庸风雅,只顾追名逐利,都成了势利小人。重阳前后,菊花没变,变的只是“重阳节”这样一个名号而已。千年以前,太史公司马迁就曾喟然长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位高权重、闻名天下、富甲一方的,自然会受到众人追捧,而一旦失去权势、名声败裂、倾家荡产,又立刻会被世俗冷眼嘲笑。作者由菊花的遭遇,或许是联想到自身的境遇,更是对整个社会进行批判。这一点其实在这组诗的第二首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诗云: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这首诗说重阳节后菊花也还尚是时候,但那些自诩风雅的文人墨客已经不再光顾了。这恰恰像是退休官员,那些当年交下的名利朋友,都作鸟兽散了。这首诗矛头直指时俗,锋芒毕露,全诗都是议论,从艺术上讲,不如第一首含蓄蕴藉,虽然能给人精神上的震撼,但不如第一首更耐人玩味。范成大曾经当过参知政事,也即副宰相,有过权倾一时的日子,那时一定有不少人千方百计阿谀奉承,谄媚巴结,而当范成大退隐后,这些“朋友”估计瞬间变了脸色。

战国时期,孟尝君的门客冯谖曾对他语重心长地说“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西汉时期,著名的廷尉翟公,曾在门署上写下“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的名句。范成大经历过宦海沉浮,想必对这些话有过深刻的理解,他把自己的人生智慧和对世俗风气的批判,都熔铸在重阳后菊花这样一个意象上,可以说匠心独运,意味深长。

其实我们今天再读这首诗,不仅仅该为人情冷暖、世故势利而感慨。我们还应该思考,我们做的每一件事,目的究竟是什么。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中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小王子和小狐狸聊天,谈到大人们对房子好坏的看法,作者写道,和大人们描述房子如何美轮美奂,庭院如何风景优雅,是没有意义的,大人心中没有这类印象,如果你告诉他们这栋房子价值十万法郎,他们会立刻惊呼:“这是一栋好房子啊!”

今天,人们外出游玩,是愿意寻访幽处,靠双脚探索意外之美,还是百度五星级景点,打卡著名景观?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是不是看到作者名气大,就啧啧称叹,看到无名之辈的字画,就嗤之以鼻?人们买东西,是不是只看品牌和价格,不考察品质?人们读书学习,是不是只关心能否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找个舒服工作?人们的眼光和思考,渐渐流于表面,似乎不再关心精神养料和内心的升华。也许,这是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人们已没有时间、精力和良好的心态,去追求真正的美。

范成大所处的时代,是南宋所谓的中兴时期,表面上欣欣向荣,一片盛世太平,人们似乎也被这股暖风熏得醉了,变得浮躁浮华。深刻的思考、敏锐的心灵,和真正有态度的立场,已经是凤毛麟角。只有作者等少数有识之士,还在苦苦追寻救世良方。但是如果只有少数人能欣赏重阳后菊花,大部分人还是重阳节一拥而上,节后鸟雀四散,国家的前途只会是一片昏黑,靠鼠目寸光、极度势利的人,怎么拯救国家于危亡呢?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只怕大部分人只能感受到牡丹花又大又鲜艳,甚至只是因为大家都喜欢牡丹,他也从众而已。

世俗的审美是平庸的,思想也往往浅薄,像陶渊明、周敦颐这类的智者毕竟是少数。但是哪怕我们只是普通人,在面对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面对汹涌澎湃的时代大潮,面对光怪陆离的新新世界时,是不是也应该停下脚步,沉淀思维,好好想想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是人云亦云,用麻木的心灵去追捧空虚的外表;还是不忘初心,用真实的灵魂去触摸宇宙的脉搏?是一意随人作计,趋炎附势,抓住短暂的荣华;还是用心经营自己,培养自己,绽放绚烂的花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zp/10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