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盼盼,是唐代著名的美女,她嫁给了工部尚书张愔为妾。因为姿容娇美,在张愔的好友白居易见到关盼盼后,为她写下了“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的诗句。张愔死后,她独自住在徐州的燕子楼,为张愔守节。

二百多年后,又有一位著名的文人,在燕子楼借宿。晚上,这位著名的文人梦到了唐代的美女关盼盼,于是他挥笔而就,写下了一首怀念关盼盼的词作,这位著名的文人,就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轼,他写下的这首词,就是《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王文浩的《苏诗总案》第十七卷,是这样记载苏轼作这首词的过程:“元丰元年戊午八月十一日黄楼成,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梦登燕子楼。翌日往寻他处,作《永遇乐》’”这里记载的苏轼写这首词的过程,与题目中的“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有出入,所以也有人提出来,“燕子楼未必可宿,盼盼更何必入梦?”

虽然有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苏轼的这首词,确实是为了纪念唐代的女子关盼盼而作,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追究,先后的顺序、过程,究竟是什么。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开篇第一句,东坡先生就为饿哦们勾勒出一幅美丽而缥缈的夜景,皎洁的月光,清爽的微风,令人心境舒畅。“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这是燕子楼下的景致,弯弯曲曲的港湾中,鱼儿跳出了水面,圆圆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可惜的是,如此一幅美丽的夜景,却并没有人看见。

“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如”是指击鼓的声音,出自《晋书·邓攸传》,邓攸离任的时候,当地的百姓挽留他,不让他走。但圣命难违,邓攸只能半夜偷偷走了。有人唱了一首歌,“紞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邓侯拖不留,谢令推不去。”半夜三更的一声清越的鼓响,惊醒了梦中的诗人。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从梦中醒来的诗人,想起梦中之事(暗指梦见关盼盼),想重寻芳踪,却难觅来处,踏遍了这所小小的园林,终究还是没能找到。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我是浪迹天涯的疲倦的游子,一心想回到山林中去,但是故园却遥遥不可及,令人望眼欲穿。“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燕子楼中已经空空荡荡,当年的佳人(关盼盼)又往哪里去了?空留住了在楼中筑巢的燕子。“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古往今来的人,都如同生活在梦中一样,又有谁能从梦中醒来?只不过是旧欢新怨缠绵不断而已。“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将来有一天,想必也会有人对着眼前的这座空楼,想起若干年前的我吧?

一个旖旎缠绵的梦境,让苏轼顿悟到人生的真谛——人生也不过是来来往往的人们,不断地在演绎自己的故事,并对别人的人生也感叹不已。今天,我在燕子楼为数百年前的关盼盼感叹;若干年后,也会有人对着黄楼感叹我苏东坡吧?

这首词的上阕刻画出一幅令人惊艳的夜景,再加上一个绮丽的梦境,遥想起数百年前的唐代美女,让人倍感新颖,但是,陡然的梦醒,却让人从虚无缥缈之中醒悟了过来。下阕,就是写诗人的感慨,对梦境的感叹,对人生的怅然。这又使得这首词笼上了一层哀怨的意境。

这首词中的“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是千古名句,晁无咎评价这句词,“只三句,便说尽张建封事”。这首千古名篇,更是让人初读惊艳,再读才能理解作者的心绪中,隐藏着淡淡的哀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zp/10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