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雍容华贵的芳容帷幕已开,游古都,赏
看白癜风去哪里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712/7296127.html 摄影:南天一剑 《国色天香》是世人对牡丹的夸赞。 多年前,在河洛一带,我国已经开始种植牡丹,唐宋时,洛阳形成赏花习俗。文人墨客留下许多关于牡丹的诗词、书画、传说…… 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传为佳话。 四月十日中国洛阳第39届牡丹文化节开幕!开启牡丹统领天下的模式。牡丹花雍容华贵的芳容帷幕已经拉开,洛阳等你来! 近几天走了洛阳的:国家牡丹园、隋唐植物园、国花园几个公园,拍了点牡丹片分享给您,并分享10首牡丹诗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牡丹之美,和那醉人的迷香!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用侧面衬托的手法写牡丹之美。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诸如此类的牡丹诗,可谓数不胜数。而在众多牡丹诗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寥寥十四字,可谓完美诠释了牡丹的“国色天香”之姿。除此之外,刘禹锡在诗中还以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蕖的“净少情”,衬托出了牡丹的高品格,即使牡丹同时具有了妖、净、格、情四种品格,美到极致。 诗的前两句“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即庭院中的芍药花虽然妖娆美丽,但格调不高;池中的荷花虽然纯洁、明净,但缺少热情。唐代郑虔《胡本草》记载:芍药,一名没骨花。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所以刘禹锡在这里称芍药“无格”。芙蕖,是荷花的别称。周敦颐《爱莲说》中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句。 但如此纯洁、明净的荷花,在刘禹锡眼中却因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多少显得缺少热情。当然这里刘禹锡没有贬低芍药和芙蕖的意思,反而准确说出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从写法上来看,这两句诗则用了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即刘禹锡从侧面写牡丹,凸出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品格,称得上花中之美者。 而诗的后两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则是刘禹锡正面对牡丹的赞颂。它的意思是说,只有牡丹花才算是真正的国色,当它盛开的时候,盛况可以轰动整个京城。对于牡丹来说,它“百般颜色百般香”。虽然刘禹锡这里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但是从他所描述的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场面来看,牡丹定然是姿色超群,具有倾国之色的。 当然刘禹锡对牡丹的赞颂是怀着主观感情的,并不代表所有人的看法。毕竟,芍药与芙蕖也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据说在唐代武则天时期,牡丹才始盛而芍药艳衰。不过作为一首牡丹诗来说,刘禹锡生动形象的表述,无疑为牡丹的风姿增色不少。一个“动”字,彷佛可以让人梦回大唐,回到那个因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历史时期。 虽然这首诗只有短短4句,但是可谓将牡丹的美写到了极致。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尽管刘禹锡这首诗主旨在于赞颂牡丹,但又何尝不是为我们展现了芍药和芙蕖的魅力所在。三种名花,可以说是最大程度丰富了这首诗的审美意蕴,能够给人极大的美的享受。最后,其实对花的喜爱因人而异,如陶渊明爱菊,王安石爱梅,温庭筠爱莲,黄庭坚爱水仙。如果是你,你最喜欢哪种花呢? 《红牡丹》 唐·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王维写牡丹开时的娇艳可爱,凋谢时的惋惜哀愁,暗言春光易逝,红颜易衰。 在美好的春天里,牡丹花娇嫩妩媚,清香万里,占尽了春情。然而,春天不能永驻,牡丹深知自己的芳香美色只能与春天同在。春天一去,它就会调零衰败,渐渐枯萎。因此,人们只知道欣赏春色,欣赏牡丹花的鲜艳,而不知道它的一片愁心。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卢纶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暮春时期百花即将凋残,只有慈恩寺里的紫牡丹还在吐蕊,纷芳满枝,于是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而在裴给事的庭院中,一株冰清玉洁的白牡丹,却备受冷落,无人欣赏,在皎洁的月色下更显孤独、冷清、素雅。 全诗通过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赞美白牡丹的高洁,赞花意在写人,言白牡丹之高洁,乃是言裴给事之高洁,以花衬人,相得益彰。 《牡丹》 唐·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徐凝将牡丹比作神女起舞,赞美牡丹的仙气神韵。 暮春时节,群芳凋谢,牡丹独开,享尽春光,占断万物之风光。 有哪个人不喜欢牡丹花呢,盛开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里翩舞吧,千娇万态如同灿烂的朝霞飞腾。 《牡丹》 唐代: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皮日休赞牡丹“独立人间第一香”是有道理的。 牡丹开放,时值晚春时节,百花凋谢,落红遍地,被人称道百花之王的“牡丹仙子”却亭亭玉立,一花独放,开始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故诗人极口赞扬牡丹巍然独立,一花独放,独香天下,是人间第一花香。 《题所赁宅牡丹花》 唐·王建 赁宅得花饶,初开恐是妖。 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 且愿风留著,惟愁日炙燋。 可怜零落蕊,收取作香烧。 王建租住在别人的房子里,哪想到竟有牡丹满院,一开花便绚丽无比,紫花丰腴,光泽均匀细腻,红花鲜艳,羞退靓女胭脂面。 全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扮清,景中寓情,情里含景,以人写花,以花写人,花、妖、作者三位一体,句句写花,而又无一处不在写人,堪称大手笔。 《思黯南墅赏牡丹》 唐·刘禹锡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在人世间怎会遇见牡丹这样漂亮的花,花开重瓣,层层叠叠如同西天王母九重的增城。有如此倾国倾城的好颜色,上天应该让你晚点开放与诸花争艳。 这首牡丹诗将花拟人,对牡丹的花容、花性的欣赏和感受,升华到对女性柔美个性形象的精神把握,即形、神、情三者并举,爱得有个性,有情睐,包涵了更广更深的美学意义。 《赏牡丹》 唐·王建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蓤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金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王建不写牡丹一时之态,而是从牡丹之贵写到牡丹之美,再写牡丹凋零,用变化的角度去赏牡丹,道尽惜牡丹之情。 最后,作者用“一夜清风起,千金买亦无”道出了花时难久的怅然。开篇之盛艳,末尾之冷清,强烈的对比让末尾仿佛一副大留白的画卷,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清风吹过,花亦凋零,这其中是不舍,是怜惜,是冷清,种种情感由人品读。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 此诗一反常情,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 《牡丹》 唐·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李商隐借咏牡丹抒发诗人对意中人的爱慕、相思之情。 这首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借卫夫人、越人、贵家舞伎、石家燃烛、荀令香炉等故事描写牡丹花叶的风姿绰约、艳丽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态毕现。 最后诗人突发奇想,欲寄牡丹花叶于巫山神女。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令人回味无穷。 《红牡丹》唐·?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王维这首诗,借牡丹自比,充满哀怨,在“牡丹诗”中别具一格。 这首诗大概写于唐玄宗天宝晚期,国家动乱在即,而作者渐渐衰老,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让他充满忧虑和孤独,因此他吟咏牡丹花,吐露内心的愁绪和忧患之情。 牡丹花期渐终,正是“绿肥红瘦”之时,翠绿的叶子悄悄滋生舒展,虽然“闲且静”,却抵挡不了时光的流逝,一切都在渐渐改变。牡丹花呢,已经不再鲜艳丰盈,而是有鲜有暗,渐渐有衰老凋零之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danhuaa.com/mdhzp/7349.html
- 上一篇文章: 惊艳芍药ldquo接档rdquo
- 下一篇文章: 超详细的写意牡丹技法,不容错过